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推选活动特刊

[db:作者]  2014-12-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远程教室

    4300多所联盟学校、网站实名注册师生人数73万余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只为冲破“资源孤岛”

    近年来,我国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教育机构,以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推手,努力架起跨区域、跨校际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

    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真正适应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让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体缺乏的情况下,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之间,在制作、积累校本资源的能力与数量上差距较大;部分学校即使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校本资源,也难以与其他学校交流共享,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资源孤岛”。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依然严峻的现状,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相关负责人却表示,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她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首先是人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变得容易,教学资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产品丰富了,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再其次,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远程教育的方式更加普及,集中面授加上网络自主学习,使得城乡差距、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异大大缩小。移动应用、幕课、微课程等技术被人们所热衷。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包括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三通两平台”工程。综合各种因素,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施资源联盟计划是迎接信息社会,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旨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机制,提高资源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对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据了解,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牵头承担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2005年应用实验专项。该项目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建成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水平共享和远程协同教学,面向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以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整合共享的有效机制和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科技司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等单位共同发起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并于2005年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联盟成立近十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荐本地的优秀学校加入联盟。目前加盟的中小学校已发展到4300多所,所有学校开通网格节点。网站实名注册的教师和学生人数为73万余人,审核通过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6万余条,其中视频课件1.5万余课时。其中包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实验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太原市第五中学等精品资源。

    此外,联盟还不断引入最新的网络技术,IPV6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应用等,使联盟网站有能力对全国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集成和存储。特别是联盟为各加盟学校推出的“校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服务更是保证了联盟学校对平台上各类教育资源的便捷共享以及对资源使用的宏观管理。一位联盟校的校长表示:“互联网平台使教育资源数字化和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成为可能。联盟网提供的教学功能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可以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帮助。”(周伟涛)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刘彭芝

    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近年来,人大附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人大附中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优质资源“帮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从2002年以来,与延庆永宁中学、农大附中等学校手拉手,帮助它们提升办学水平;与河南新密、宁夏六盘山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创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远程共享支援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承办“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为全国各地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此外,人大附中还先后合并周边薄弱校西颐实验学校,委托管理蓝靛厂中学,与北航附中深度共建,受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政府委托建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有效地扩大了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人大附中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家基础教育网格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人大附中牵头,于2005年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联盟学校覆盖全国4300多所学校,惠及70多万中小学教师。现在在联盟平台网站上共享的,不仅有人大附中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各地区都会有代表性的学校,像哈尔滨第三中学校、山东省实验中学、太原五中、深圳中学、长沙一中、新疆华山中学、北京八一中学等等,这些学校也都在积极地为联盟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联盟平台上活跃的很多教师,也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放在平台上共享,形成教学资源的良性循环。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协同技术支持单位正保远程教育,推出人大附中公开课手机客户端,在微课程、区域联片教研等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应用将能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

    人大附中还大胆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于2013年推出双师教学项目。这一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公益性、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边远贫困地区。由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当地老师再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第一年作为尝试选择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延庆县等省市区的13所实验学校。该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与试验,项目所在实验学校成果显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均有较大提升。2014年,双师教学项目计划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的11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城市优质资源补充乡村的可能性。

    为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要求,人大附中将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主席)

 

教育信息化解放教师是关键

    ■张杰夫

    国内外无数教育改革经验表明,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改革,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和结果。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为教师展示聪明才智创造空前的机遇。不过,现实中,我们看到,自上而下推动的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处于顶端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处于底端的学生非常“热”,而处于中端的教师则相对“冷淡”。

    教师身上表现出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其背后是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束缚。第一,理论束缚。我们奉行的教育信息化“四阶段论”:“获得、应用、融合、创新”,多年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需要先“创新”,再“融合”;第二,应试教育体制束缚。面对深入骨髓的应试教育,信息技术不过是“蛋糕上的奶油”,难以大展手脚;第三,教学制度束缚。班级授课制就像是一块精致的瑞士机械手表,无论信息技术这个电子“部件”功能多么强大、多么令师生喜欢,都难以融入其中,而强行加入既显得十分蹩脚,又难以长久维系。

    面对种种束缚,解决教师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解放教师的心理

    在教育领域,人们常将信息技术视为解决传统教育难题的灵丹妙药,但又瞻前顾后、固步自封。美国著名教育家、Logo语言发明人西摩·佩伯特教授曾以学校引入铅笔技术作隐喻,讽刺人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胆小甚微的心态:当铅笔技术发明已经风靡社会,有人决定将其引入教育。为了慎重,人们决定在每个教室只放一支铅笔,因为给予每个小孩一项新技术,风险太高。如果能产生好的结果,那么接下来就在每个教室放两支铅笔。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不过,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不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吗?佩伯特教授批评说:“在教室里放入一台计算机或6台计算机当作朝正确方向前进的步骤,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就好比说爬树是向空间旅行的正确方向上迈进的一步。实际上,它不仅步伐小,而且方向还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很可能给教育带来灾难。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如何从心理上解放教师、大胆创新,摆脱教师像“小白鼠”一样的角色定位,是教育信息化应优先考虑的方向。

    解放教师的智慧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中的短板”,其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缺少优秀教师,“城乡之间教育最重要的差距是教师队伍差距”。我国优秀教师分布极不均衡状况,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结构性问题,靠传统办法解决,相当长一个时期都无法完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大山”隔绝了智慧,信息社会优秀教师的智慧与身体可以实现分离,让智慧跨越时空,向最需要教育的地方输送优秀教师的智慧。全日制远程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我国独创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卫星、网络技术实况直播、录播和植入城市名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了东西部学生“异地同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全日制远程教学改变了千百年来教师智慧自然分布状态,让优秀教师智慧得到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释放,同时,让“连片特困地区”教师得到优秀教师智慧的滋润、使其快速成长。经过10年发展,全日制远程教学已经覆盖了云、贵、川、藏、陇五省区近400多所学校、近百万学生、数万名教师受益。

    解放教师的“手脚”

    传统课堂教学配置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很难关注到每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帮手”,极大地增加教师教学能力。像在南非、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系统中“速度测试”功能,来训练学生四则运算技能,让学生在6分钟内做运算题,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做对了多少,然后,给出PI值(成绩指数)。PI在15以下表示学生这项运算技能不合格;15-25表示技能合格,基本掌握了;25-35表示良好,技能基本达到自动化了;35-45表示比较优秀了。“速度测试”训练十分重要,相当于让学生做“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没有很好掌握四则运算这些低级的思维技能,技能没有达到自动化,那么,他到初中就很难进入下一阶段高级思维技能的学习了。PI是南非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国家,甚至世界多个国家学生学习四则运算时所产生的大数据,而研制出的成绩指标。有了PI就有了衡量每位学生、每所学校,甚至每个国家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的自动化程度客观标准了,从而让数学教学由经验走向科学。

    早在2001年4月OECD召开的“ICT与教育”论坛上,与会人员就已经认识到:必须将教师放在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中心位置上。今天看来,实现这一目标仍任重道远,需要智慧和勇气,破除条条框框,真正解放教师,否则,我们真有可能像佩伯特教授所警告的那样,以为“爬树是向空间旅行的正确方向上迈进的一步”。(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策划中心、杭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智慧教育峰会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交流活动”在杭州市上城区举办。全国知名高校学者、全球知名企业高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等600余人参加了此次高峰对话。会议围绕“技术推动教育变革”这一主题,就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增效、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方式变革等进行观点碰撞,经验交流。现将部分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以问题为抓手注重创新融合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 何宏辉

    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咸安区结合自身区情,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先弱后强,均衡提质;立足应用,促进变革;校区合作,协同创新”的“应用驱动”模型。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校区合作,解决整体推进问题。通过三个“紧紧依靠”,完成我区信息化的布局工作。一是紧紧依靠政府主导,二是紧紧依靠战略伙伴,三是紧紧依靠专家团队。今年6月,我们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明确了近三年全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五大目标,五项任务和今后三年的计划路线图。

    第二,坚持立足应用,促进变革,解决应用驱动问题。首先是做好典型引路,精心组织常态化培训,着力解决教育信息化老师“想用”问题;其次是优化硬件环境,搭建多样平台,汇聚多方资源,着力解决教育信息化教师“好用”的问题;第三,修订考评办法,制定激励措施,开展网上备课和在线教研活动,着力解决教育信息化教师“用好”的问题。

    第三,坚持多方参与,协调创新,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打破原有的学校隶属关系,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组合起来,下辖8个学校共同体,形成一个“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虚拟数字校园;二是创新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城乡交流机制、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创新技术支撑保障机制,探索“校区合作”模式;四是创新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区政府将教育信息化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硬件项目;教育局明确学校必须将公用经费的10%单列专户,用于信息化设施维护与教师培训;教育局设立专项项目资金,以每个教师团队每年5万元,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2万元的标准补助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工作。

由教育信息化走向信息化教育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教育体育局 唐太成

    芝罘区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明确“四大目标”,将“常规管理、课堂教学、队伍建设、教育均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攻坚的方向。

    一是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学籍、教师考核、资产管理、招生考试等所有涉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二是依托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变革教与学方式。三是依托信息技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远程交互、即时反馈等功能,建立立体化的教师教、研、学网络体系,开创多主体、跨时空、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四是依托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共享。积极开发涵盖全部学科、所有年级的优质数字化区域性教育资源,创建资料类、理论类、课堂实录类、特色类、研究类五大“资源库”。

    在做好信息化常规应用工作的基础上,我区重点围绕课堂网络环境、泛在学习、云端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试点应用工作,逐步向一线教师使用倾斜。

    一是基于云端技术的硬件共享模式。目前,学校站群已经建成,云计算机教室进入正式部署阶段。二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智慧课堂”。目前,重点推进的是“生成性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教学模式”、“基于专业软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三是依托“泛在学习”平台的个性化研修模式。“翻转课堂”“微课应用”等已经由试点阶段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四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建设芝罘“教育大数据分析数学物理模型”,对相关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于电子书包项目实践的几点思考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马骉

    上海市虹口区的电子书包项目,从2011年到现在,五年的项目实践中,我们有如下三点体会: 

    首先,有没有实体的电子书包?我们一定要购买平板电脑吗?一定要购买触摸屏电脑吗?我们的体会是,也许并不存在所谓的实体性的电子书包,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学习环境的部署中,经常是混合式布置。

    其次,学习中每件事情都要在软件中做吗?我们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学生们忙的不亦乐乎。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在这样的学习环节中,学生什么时间开展深度学习呢?他思考的时间在哪里?所以我们的体会是,很多学习活动,不必事事都要通过系统软件来做,运用的关键是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选择。软件操作是40分钟还是4分钟不重要。

    第三,跟着学习走还是跟着技术走?在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场景中,我们的教师究竟是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还是要去证明设备的有用性?我们的体会是,在教学运用整体上“跟着学习走”,学习的规律是根本性的逻辑规律;在手段选择细节上“跟着技术走”,更多的选择一些成熟易得的技术手段。

    当下,虹口区正在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这四门基础型学科教学应用探索,拓展研究型课程应用探索以及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信息化实施,即围绕学校特色建设,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规格出发,深度发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并在实施的途径方法上,探索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同时,虹口区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主持下,通过学校推荐、专家推荐、教师自荐的方式培养一批学科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目标是深度发展教育信息化学科教学实践应用能力,为区域的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造核心应用队伍。

信息化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 李海勇

    泽州一中2013年开展“人人通”课堂教学模式实验,2014年秋季开始新高一年级全部实施“人人通”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翻转课堂。

    作为一名高中校的校长,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在高中搞新课程改革最难,何况是利用信息技术颠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难上加难。但是,通过这几年的课改,我们泽州一中的高考成绩屡创佳绩,让我再次笃定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而信息技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我认为,信息化课堂就是网络环境下“人—机”一体化的课堂,是“人脑+思想+电脑+软件+平台”有机融为一体的课堂。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感官功能,也拓展了交往互动的空间,从而增进了教育教学的弹性空间。

    如今的泽州一中,无论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平台,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学生利用资源完成自主学习、成果共享、展示交流等学习环节,让学生在无线网“人人通”的教学环境下自由学习。举例说明,软件平台的选择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何选择一款适合我们独特教学模式的平台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比对,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discuz平台,有点像我们熟知的论坛。通过此互动平台,学生们把自己的自学成果放到他的空间,与学校其他师生共享。不仅如此,学校还建成了E—课堂教学平台、博客视频资源平台、电子图书阅览平台以及E道云服务平台。其中,E道云服务平台是将软件、硬件、内容、服务深度整合的智能个性化教学平台,以在线测验、错题管理、学情分析为核心基础,满足教师引导带动,学生自学、群学的教学需求,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减负、双提效。

    正是由于学生用、专家帮、企业助,我们的课堂信息化才得以初见成效。我始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的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融合。



/jiaoyu/zatan/2020-03-06/3726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