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体制活则满盘皆活

[db:作者]  2014-12-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学生青奥会技术服务工作照

    王书旺在海外项目现场

    南信院青奥会学生技术服务团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大事记

    骨干校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对外开放办学,理顺合作机制,企业踊跃参与办学;对内改革管理体制,提升服务和合作的能力。3年的改革探索,学院的管理方式、师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生态等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品牌和品质。

    2014年,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收官之年。盘点三年的收获,让南信人为之骄傲的不止是那些明显上升的办学业绩,更有他们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的成功突破。该院提出的校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思路,被写入江苏的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代表着全省的创新成果;该院首创的双师队伍“校企混编”建设模式,被省内诸多兄弟院校学习引用;该院多个校企合作成果,荣获国家级别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并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省教育部门编选的案例集,在高职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此,学院党委书记张旭翔深有感触:“骨干院校建设中,首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否能真正对接产业需求,关系着学院办学品质的根本提升;最难的也是体制机制创新,因为一谈到校企合作,就绕不开学校‘一头热’的普遍性难题!”为了能攻克难关,南信人拿出了一份“内外兼修”的建设蓝图:对外开放办学,关注企业的诉求,建立校企“互利共生”的合作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办学;对内深化改革,建立与校企合作新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和合作能力,保障合作的长效稳定。蓝图绘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信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多条创新之路。

    1、与上游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训老师,培养学生。再为下游企业供应优秀学生。校企合作就是要——

    找到校企共赢的接点

    校企合作双赢,这个思路说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问题多多。企业与学校,一个关注的是经济效益,一个寻求的是教育质量,追求的目标天生不一样,合作的对接点在哪里?既然要“互利共生”,就需要有能够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增值点。什么样的合作能产生足够的增值?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学院院长王钧铭带领团队,拿出了搞学术研究的劲儿,去剖析校企合作行为背后的逻辑。学院已有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合作案例,就是最好的剖析对象。最后,他们发现企业在“技术链”上所处的位置,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处于技术链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企业,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是不一样的,上游企业看重的是经济回报和市场拓展,下游企业看重的是优质毕业生供给。而我们院校,处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主要是用上游企业的技术,培养学生,供应给下游企业。”王院长分析说。不同的诉求,带来不同的合作。职业院校最常见的是与下游企业“面向就业”的合作,学校给企业优先提供毕业生,企业给以实训岗位、用人需求、生产设备方面的回报,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定制,企业更为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但是,订单培养受制于企业的规模,很少有企业需要长期的成建制的人才定制。与上游企业的合作,一般是“面向技术”的,学校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培训和技术服务,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则提供给学校最新的产品、资料等技术资源,用于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局限是,上游企业并非学校的用人单位,在学生就业方面起不了作用。

    不同的合作,各有利弊,那么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模式呢?学院在信雅达IT企业培训园项目上得到了启发。信雅达培训园主要是与技术链上游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合作的,承担中兴通讯的客户培训,也面向行业提供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了支撑培训,中兴通讯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培训课程,还帮学院免费培训教师,从而大大提升了通信类专业群的实训条件、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水平。同时,培训园的众多客户企业本来就是通信类专业群的对口用人单位,通过培训园的业务,他们与学院的联系愈加紧密。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学使用的是与他们员工培训同样的资源,这使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了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因此这些企业都愿意录用学院的毕业生,这又给专业提供了庞大而稳定的就业市场。信雅达的成功运作让学院“与技术链上游企业(Upstream firm)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Platform),为技术链下游企业(Downstream firm)提供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浮出水面,学院把这一模式简称为UPD 模式。如果说信雅达项目是UPD模式的无心插柳,那么其后的中认南信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项目、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项目等等的建设,就是学院的有心栽花了。无论是合作企业的选择,还是合作平台的搭建、合作团队的组织、合作机制的建设,学院都是在UPD模式的指导下,去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合作企业优先选择技术链上游的领军企业或典型企业;合作平台要有项目或业务支撑,要能面向市场运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还能为专业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业务团队要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混编组建,按同一标准进行培训和管理,既承担平台业务,也承担专业教学;合作机制要体现校企“资源协同,利益共享”,让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切实的收益,建立起牢固的利益纽带。虽然似乎校企合作的门槛高了,但是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合作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也得到保证,合作的道路反倒越走越宽。说到UPD模式的成功之道,王院长深有体会:“职业教育是与企业打交道最密切的教育,因此办职业教育,也需要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思维”。

    市场意识和经营思维,就是不固守一个模式,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能根据需求和条件的不同,灵活变通。UPD模式固然成功,但学院并没有机械地“一刀切”,什么都往这上面靠。原来订单班办得好的专业,依然保留和发挥优势,有的还更进一步开展校企“双主体”培养的合作,从招生到就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学院科技园里进驻了不少软件企业,那就把这些企业组织成相对独立的“南信软件园”,与软件类专业群整体对接,甚至连办公场所也放到软件学院的大楼里,营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合作环境。光电子专业行业特殊,技术更新快,而且领先的技术都在国外,专业教师技术提升渠道不畅,那么就与合作企业——中电熊猫液晶技术有限公司共组“企业大学”,让工程师来主讲专业课,学院的老师做助教,跟着学习。总之,校企合作,法无定法,不能为了创新而刻意创新,对此王院长一再强调“不管什么模式,能让企业、学校都获益,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合作,就是好的合作。” 

    2、学院的管理、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等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校企共融的大局。凡是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制度都可以改——

    提高与企业合作的能力

    在南信人看来,用机制创新激发出企业参与职教的热情,只是完成了校企合作工作的一半,优化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校企合作带来的新形势、新需求,同样重要。在骨干建设方案中,学院从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思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又进行了更为细化的改进。

    比如说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的建设,校企人员在同一个团队里接受企业化的管理,按同一个标准进行考核和分配。管理和考核上还好办,分配上就碰到了校企不同薪资标准的问题了,而且不同的团队依托的基础不同,分配的机制也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学院的人事分配制度就做了调整,总的原则是鼓励教师进入混编团队锻炼,教师的基本收入由学校保障,同时支持教师在团队中多承担任务,多劳多得。有的老师进入团队后,收入甚至翻了一番。虽然在团队里比原来单纯教学辛苦多了,但技术能进步,收入有增加,老师们还是很愿意接受这种锻炼的。再比如说,学院的行政和后勤服务,都是按部门职责划分的。入驻学院的合作企业对情况不熟悉,办一件事常常要跑好多个部门,费时费力,影响企业的效率。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企业碰到需要处理的问题,只要给校企合作处提交一张联系单,由校企合作处负责一揽子协调解决。企业的麻烦少了,合作的热情更高了。

    对于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学院更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企业愿不愿与你合作、愿意合作到多大的程度,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取决于学院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有效的合作是建立在地位平等、能力均衡、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因此,要跟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自己的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就要先提高,要让企业看到你的价值。对此学院首先从教师层面着手,大量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和海外进修,并通过各种政策倾斜,引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三年来学院的科研到账经费、社会培训收入、专利申报数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学院看到了江苏省有着160多万中小企业的巨大市场,先后建成了12个科技服务平台和9个社会培训平台,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学院还通过南信科技园的建设,把全院的技术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合力,拓宽服务空间。各类平台业务的开展,既磨砺了教师的水平,也为专业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企业伙伴。

    3、企业资源不断地注入到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双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都——

    改变了学校的教学生态

    “内外兼修”的体制机制创新,过程虽然艰辛,成效却是喜人。校企合作为学院带来了充足的企业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全院现在光是企业捐赠和准捐赠的设备,总值就超过1.6亿元,而且都是跟企业同步的最新设备。”每每说到企业对学院的支持,张旭翔书记都会不无自豪地举出这个例子。的确,职业教育本来在实训设备上的要求就高,学院从事的信息行业,技术更新又快,很多设备都价格不菲,仅靠自身的力量,根本没办法保证设备能跟上岗位的要求。现在有了企业的投入,这方面的压力一扫而光。当然,学院更看重的是企业资源对于专业内涵上的促进,专业定位更准确、课程内容更实用、教学资源更先进、实训岗位更充足,专业的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也自然水涨船高。值得一提的是校企人力资源协同,对教学团队的提升。一方面是企业派出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是企业帮学院培训教师,让教师变成货真价实的“双师”。教学团队的变化,带来的是课堂和教学的改变,工程案例、实践经验成为课堂上最吸引学生的内容,工作思维、职业态度也在讲课和实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像大家说的那样,“企业人与学校人的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与‘学’的对接”。

    学院的办学质量,最后要由“顾客”说了算。2014年,超过95.2%的新生报到率,展现的是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超过98%的就业率和连续第六次拿到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体现的是企业的选择;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捧回了3个一等奖的奖杯,则呈现的是学生的水平。正是有了企业的源头活水,这一切才能水到渠成!

    临近骨干院校建设的尾声,南信人想得更多的倒是“后示范”时代的发展,对此,张书记是这样评说的:“骨干院校建设让我们用三年的思考和探索,寻找到了学院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追求更高品质职业教育的起点。‘十三五’期间,我们会把三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继续发扬下去,辐射全院,做精做细,打造出更有含金量的办学品牌。”(徐胤莉)

    ■教师故事

    不一样的团队

    小有名气的“王工”

    一份长长的清单,涉及19个国家,地跨亚非拉三大洲,共计28个项目,这是王书旺老师参加过的涉外工程的记录。王老师是该院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但他并不总是待在教室里,一年总有那么几个月,他不是在亚非拉,就是在飞往亚非拉的路上。这几个月里,他的身份是“江苏宏图高科通信设备分公司”的“王工”,经常被这家专做“电网智能化”的企业点名,去处理系统故障方面的疑难杂症。“在这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小有名气的“王工”刚开始可没这么牛。

    2012年学院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和宏图高科、东大智能、泰之联、紫金融畅等业内典型企业共同组建了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双方分别派出自己的骨干人员,组成混编团队,一起做工程项目,也一起进行专业教学。王老师在团队里主要对接宏图高科。因为缺乏一线项目经验,公司最初分配给他的活儿是利用高校教师的英语特长,参与涉外招投标和商务谈判。“3个来月,物联网系统集成算是都搞通了。毕竟我是学技术的,单纯的文案处理和商务谈判不解渴啊!”王老师回忆道。熟悉了设备以后,公司就调整了他的岗位,转向系统集成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和运维人员培训。

    “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在国内,是四川二滩水电站的设备装调工程。当时宏图集成的系统里,有部分设备是从美国采购的,所以我既要做国产设备和整体系统的安装调试,还要做美国生产商派来的培训师的翻译。那时我就发现,物联网这个行业其实是相当国际化的。”此后王老师的国际技术支援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王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宏图感觉一个王老师不够用了,又主动向学校提出,多要几个老师跟他们公司对接。不仅是宏图,泰之联,紫金融畅等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的合作公司,也因为技术服务工作的需要,“圈占”了徐结海、马晓阳等物联网专业的老师。中心的新成员——南京东大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更是在了解到老师们的工程实践经历后,一上来就直接商谈缅甸和安哥拉等跨国项目。目前物联网专业大多数的老师都像王老师一样,常年深入参与企业的项目工程。

    有了丰富的工程经验,老师们对于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心里有了底。“以前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说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岗位的技术要求,只能听业内专家说,我们没有亲身体验,也没办法发表意见,而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算小半个专家了。”王老师说。不仅是专业建设方向更明确,课堂教学也发生着变化。

    “刘老师”的顾虑

    东大智能的刘哲涵工程师接到公司通知,知道自己被派入混编团队中,要以“刘老师”的身份重返课堂,一学期承担60学时的专业课教学,他的心里直打鼓。平时工程项目这么忙,能有精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吗?他把自己的顾虑跟公司领导反映了,领导的答复是:公司已经和学校签订了协议,以后专业教学也是你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工作量的问题,公司会来协调……总而言之,安心地去做“刘老师”吧。

    作为管理者,东大智能的领导心里自有一本账,虽然编入团队的工程师会因为承担教学,分散部分精力,但是公司获得的利益更大:第一,团队会派出一批专业老师来参与公司的项目,他们的人力成本大多由学校承担,公司只要正常支付出差补贴就行,这个账怎么算都是划算的;第二,公司负责了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智能家居实景体验馆”的建设。这是坐落在校园内的一栋漂亮的木质别墅,里面集成了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家居设备,系统设计方案代表了行业的先进水平,用手机就能完成全部设备的远程控制。体验馆由学院投资,既用于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也对社会开放,这无疑就是公司的一个大,而且以后洽谈项目时,让客户现场体验一下,成功率会大大提升;此外,中心里还有业内多家不同方向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公司可以寻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

    其实他不知道,学校也觉得很划算:大批专任教师能在真实项目里摸爬滚打,老师得到了真锻炼,比花多少培训费都有效;企业的工程师走上课堂,让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岗位,教学也变得更有效;而且企业的技术、设备、案例、岗位等资源,都会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专业建设的资源,教学与工作的对接将不再成为难题。

    现在的刘工,走上讲台和走进施工现场一样信心满满,成为了学生非常欢迎的“小刘老师”,而因为经过了教学工作的锻炼,他又承担起了公司的客户培训任务,算是一项意外的收获。

    “小胖”同学变瘦了

    有王老师们和刘工们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们,专业学习注定不会寂寞。

    为了适应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在团队的建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专业英语的分量;团队老师们参与实施的项目,成为工程技术中心案例资源库里的典型案例,应用在“物联网工程实施与管理”、“网络系统集成”、“AutoCAD实训”等课程教学里……

    就连课程考核,都发生了变化。比如“物联网工程技术实训”课,实施的是宏图高科的工程项目组考核制度,老师分派工作内容,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组长,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选任务。如果老师发现一个项目组的工作出了问题,会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开始追责。这门课的课程成绩评定中,学生互评分的比重非常高。也有学生提出,同学之间评分是否能保持客观?如果不是技术因素,而是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评分,公平性怎么保证?老师们很清楚学生的担心,但他们坚持这种考核方式:“想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引导——技术好固然重要,没有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术再好也完不成工作。所以技术好合作不好,一样让你挂科。”

    如果跟着混编团队的老师做过项目,感触就更深了。绰号“小胖”的11242P班贾清尧同学就深有体会。2014年贾清尧跟着老师参加了贵州电网通信系统项目,在深山的施工现场,他遇到了从没想到过的困难:没有学校实训教学场所触手可及的电源,工具不全,连个工作台都没有,就算只是个简单的焊接也变得困难起来。加上旁边还有一大群工程师评头论足、催工催活,压力一大,本来熟练的操作也磕磕绊绊。”这个项目做下来,压力又大,伙食又差,我都成‘小瘦’了,但是收获却是沉甸甸的。”贾清尧笑着说。

    有了项目经验,瘦下来的“小胖”被老师倚重,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了。“智能家居实景体验馆”的建设,他从招投标就开始参与,现场协助施工方工程师做技术活儿,还兼着代表学校做工程施工监督、初步验收的工作。

    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混编师资团队经过3年的建设,已经走过了磨合期,校企合力之下,正在结出累累硕果:没有涉外工程经验的企业慕名而来,直接开出“总工”的价码儿邀请专任教师去坐镇现场;大二学生组装出的两台通信电源和两台直流屏,已经在委内瑞拉新中心电厂通信系统项目中成功安装;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指定他们承办,参赛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每次都拿首名……“其实混编什么的,都是概念,大家摸索出这个路子,走着走着,发现效果好,这就是真的好!”这是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于宝明老师对混编师资团队的评价,“所以会继续走下去!”他确定地说。(张文姗)

    ■学生手记

    不一样的教学

    我是通信学院的大三学生李凯。2012年的秋天,走进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我的录取通知书上,在专业名称后面还有不起眼的“校企合作”四个字,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四个字会让我未来3年的大学生活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大一:课堂搬到亚青会

    新生入学教育时,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位来自中邮电建设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给我们介绍专业,他说到一个新名词:“双主体”办学。照我的理解,就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学校、企业交替着来的:教我们的有老师,也有中邮建的工程师;学的内容有教材里的理论,也有实际工程案例;不仅会在教室里学,还会去施工现场动手干。

    大一下学期,包括我在内的61名同学就被选拔出来,去参加中邮建承接的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通信服务保障工作。其余的同学也都去了中邮建的其他项目现场。我们去亚青会前,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专门培训,中邮建的工程师给我们上课,除了强化通信网络基础的知识外,就是做与亚青会服务内容相关的专门训练。

    我在亚青会的第一个技术服务岗位,是帮助中邮建的姚师傅督导通信工程质量,同时处理室内分布系统工程的验收文档。第一次拿到图纸,我紧张地打开看了几页,发现不就是CAD电路图吗!大一上学期就学过了。看到那些熟悉的元器件符号,我就有点底气了:学过的东西,在这儿是用得上的。

    临近亚青会开幕,我又被抽调去新的岗位:跟着沈小龙班长做小基站的例行巡检。一方面是检测基站蓄电池,同时因为通信量在增大,还要去各个通信设备处加插处理板。

    半个月后我又去了第三个岗位:无线支撑组,负责无线网络的例行检测和报修应急抢险。组里除了我,都是各有专长的工程师,大家会交流很多工程上的事,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会有意识地去听他们谈话,对于超过了我知识范围的内容,就赶紧记下来,晚上回去上网查资料。到亚青会结束的时候,已经积累下来了不少自学笔记。

    除了技术上的学习,实际工作中的应急处置也是我们学到的重要一课。3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的苦没有白吃,我们圆满完成了亚青会的通信技术服务任务。因为表现出色,中邮建给我们颁发了“网络优化助理工程师”的证书。我们在亚青会的事,还被《南京日报》、《现代快报》和“中青在线”等媒体报道了,上新闻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大二:转战技能大赛和青奥会

    大二下学期,学校选拔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因为在亚青会的经历,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了信心,觉得可以去试试。谁知道,经过项目锻炼的同学们实力都很强,第一轮的筛选我居然落榜了,当时真的很灰心。好在指导老师知道我的能力,又给了我一次机会,我也暗下决心,不能辜负老师的信任。经过艰苦的努力,在再次选拔中,终于赢得了机会。赛前培训,老师请来了江苏邮电规划设计院的张工和何工,教授我们实际工程案例该怎么分析、怎么处理,还有怎么写报告。最后我和同学们组成的江苏一队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与数据网组建”两个赛项的团体一等奖!

    在我备战技能大赛的同时,我的同学们又奔赴了中邮建的另外一个项目——南京青奥会的通信保障工程。这个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他的通信服务公司只敢让正式员工顶上,而中邮建的一线主力军是来自我们专业的43名同学,他们组成的工作组覆盖了所有的比赛场馆。当然了,中邮建这么放心,是因为在亚青会期间大家的工作态度和实战经验有目共睹。

    凭着责任心和过硬的技术,我的同学们又创造了一次100%无失误的纪录,中邮建不仅给他们发了奖金,还提出等他们毕业后要正式录用所有参与这次服务的同学。都说就业难,大二就开始被用人单位抢定,这就是传说中学霸才有的待遇吧!

    大三:走向新的精彩

    转眼到了大三,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同时,我帮着指导我技能大赛的陈雪娇老师辅导部分学弟学妹,他们正在中邮建的杭州4G项目部实训。跟我们当年一样,他们要做工程督导监理、汇总测试数据,每2-3天就要提交一个分析报告。

    为了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学校还调整了课程,让陈老师去杭州项目部待了2个月,现场授课;中邮建还明文规定,工程师必须领着自己指导的学生集中上晚自习,每晚7-9点学习2小时,并且负责答疑。微信群里,他们问我:“师兄,你们当年也这么苦吗?”我诚恳地回答:“知足吧,我们当年可是完全靠回到学校后集中补课的,连双休日都没有了啊!”

    虽然叫苦不迭,但是师弟师妹们咨询我专业问题更勤了。对于这种变化,我当然感同身受:这样边学边做边体会,做完回头再学习,让我们切切实实知道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目标更明确,专业认识也更清晰,学习积极性当然高涨。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发现通信技术的更新真是很快,前两年学的内容,现在都有点跟不上形势了,我也赶紧找到4G方面的技术资料研究了起来。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头看看我这3年,基础知识有了,工作经验也有了,技能竞赛的大奖也拿了,还有业内赫赫有名的中邮建颁发的证书……离开学校的时候,我的行囊一定会更加充实,未来的路也一定会更加精彩!(通信学院 李凯)

    ■企业评价

    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双主体”合作办学,已经3年了,现在已经有3届9个班5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过我们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项目。

    我亲自带的是南京青奥会的项目,同学们表现很突出,责任心强,肯吃苦,学习欲望强烈,技术水平提高明显。

    因为企业及早参与了学院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所以,学院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实践操作能力很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上学期间就知道了企业的规范、规矩和流程,缩短了熟悉和融入企业的过程。带过他们的工程师向我反映:企业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多多益善。(中邮建青奥会项目总经理 李明)

     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企业的聚宝盆,师生的营养液

    在江苏省经信主管部门的资助和指导下,学院与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企业合作成立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三年来随着中心功能的不断升级,先后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高校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4星级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该中心已先后为仪征市经信部门、苏宁电器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或部署了信息化应用系统,年培训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5000余人次;为全省13个市、50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提供了服务;承担了4期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院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国培项目,共培训来自全国40余所高职院校的300多名教师。

    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学院结合信息服务类专业所涉及的关键技能和知识,对中心的业务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建立了信息技术知识库、服务商数据库、信息产品数据库等多个学校、行业、企业可以共享的资源库。中心在实际运行中,既是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又是面向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院的信息服务类专业提供了数十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和近百个勤工助学岗位,仅2014年,就完成了13个班级600多名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中心的业务数据既是经营数据,又是教学资源;业务团队既是运营团队,又是专业教学团队;客户企业群既是服务对象,又是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通过中心的链接,专业群与市场实时互动、互相支撑,有效保障了专业群“真实情景、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在UPD主模式下,呼应江苏省“两化融合”的推进需求,结合江苏省中小企业数量大、发展快的现状,侧重于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对学院的服务能力和专业发展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王晓秋)

    混合所有制:校企捆绑共融,服务培养一体

    2012年,在国家认监部门和江苏省经信主管部门支持下,学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建立“中认南信实验室”,并共同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对外运营。同时学院整合部分专业组建“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与中认公司在同一个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活动。专业群和公司在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上互用互通,进行一体化建设。

    自建设以来,中认南信实验室先后取得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以及计量认证实验室(CMA)资质,并获得了国内光伏逆变器检测实验室仅有的IECEE CB资质,其检测报告被全球认可;该实验室作为TUV南德集团国内仅有的合作实验室,承担了其在国内的全部逆变器检测业务;作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技术检测基地,承担了其80%的逆变器检测业务;作为南京市开放实验室,为众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支持。截至2014年6月,实验室面向全国累计服务企业561家,完成项目721个,总收入达1160万元。在此基础上,2014年10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首家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南信院,承担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认证培训,进一步拓展了中认南信项目的社会服务功能。

    中认南信实验室作为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学院省级“新能源应用及检测技术”实训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新能源技术类专业群的专任教师与公司技术人员互聘互通,在同一团队中开展公司业务和专业教学。目前已有4名专业教师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7名教师获得CCC工厂检查员资质。以公司业务为纽带,实验室的业务伙伴也纷纷成为专业群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使得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中认南信项目是UPD校企合作模式的又一成功实践,并在其中加入了校企合股的因素,也是学院作为公办院校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一次尝试。(王晓秋)

    企业培训放校园:培训的“蛋糕”越做越大

    “信雅达IT企业培训园”是学院与中兴通讯、江苏省通信管理部门、江苏联通等按照“协同增值,利益共享”的原则合作组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开展企业客户培训、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等业务,并通过“信雅达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对外运营。

    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园已成为中兴通讯除深圳总部外,培训量最大的全国客户授权培训中心之一,每年培训量达6000多人次;同时培训园还面向全省提供线务员、机务员、话务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等通信特有工种的技能鉴定和培训服务,年鉴定量达1200余人次;并为CP/SP运营商、通信技术服务外包商等,提供应用软件研发、增值业务研发及测试环境,累计服务企业60余家。

    通信专业的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按同一标准进行管理、培训、考核和分配,共同承担培训园的业务,首创了校企“混编师资团队”这一高职双师团队建设的新模式。先后有22名专业教师进入团队锻炼,并全部获得了中兴通讯学院培训师资格,其中2名教师成长为团队经理;通信专业专任教师的双师比达100%,企业人员直接承担的专业课课时比达58%。依托培训园的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通信工程与监理”等新专业方向5个、课程10门、教材21本,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中兴通讯为培训园提供最新的设备,并保证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目前投入的设备总值已超过1.2亿元,学院由此建成了与通信行业现网环境一致的国家级别“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学院与培训园客户企业江苏邮电建设、广州京信等22家通信服务公司组建了人才培养联盟,毕业生成为这些企业招聘高职层次人才的首选,保障了一直高企的就业质量。信雅达IT企业培训园的建设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成功实施,为形成学院校企合作UPD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王晓秋)



/jiaoyu/zatan/2020-03-06/372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