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朗诵、演讲比赛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
“示范校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过程,需要耐心细致地工作,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数据填报、档案建设、成果提质……哪一项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都得钉对钉,铆对铆,需要从繁杂的事务中抽丝剥茧,逐项解决。我们就是要举全校之力,按照示范校建设的目标任务,做到全员、高效、达标、验收,真做示范,做好示范。”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校长赵仕民如是说。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近两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管理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彰校”的办学理念,围绕学前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会计四个专业,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的自然人,遵纪守法的社会人,自食其力的职业人,回报社会的创业人。”
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跟行业“走转改”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紧跟社会需要,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真正建立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此,学校要求利用假期和空余时间全员深入企业和幼儿园,开展扎实的行业调研和企业实践。
近两年来,学校共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全校教师参与的行业调研。学前、计网、会计、数控、特色5个项目组下设49个小组,先后走访了南坪实验幼儿园、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重庆九源机械有限公司、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重庆浩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等103家企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319份,通过整理反思形成了5个行业调研报告和4个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各项目组组织专家结合行业调研对课程体系与课标构建、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改革、深度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全面梳理行业调研情况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情况,学校以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综合形成了4个重点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德技双馨、园校互动、学做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能力核心、五环支撑、理实共进”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校厂联手、两段三堂”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构建“两阶段工学主辅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构建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新增了“音乐游戏活动”、“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制定16门专业核心课或方向课的课程标准,开发了“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网页美工设计”、“数铣编程与CAM”、“初级会计综合实务”等16本教材,建立8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建10个、完善6个校内实训室,创新了教学环境。
各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实施“五环四步三特征”、“做、学、教三循环”等教学模式改革,注重信息化应用,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与学校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开展“四三一”多元量化评价模式改革,依托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形成4个重点专业多元量化评价模式研究报告、试行方案及操作手册初稿,建构了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并开发相应的软件,已开始试运行。梳理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加强质量监控和绩效考核,出台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学校内部管理。
赵校长表示:“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激发了教学团队开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力,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增量提质,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建设加速度
提升能力、专业发展,是示范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面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总量不足,“双师型”教师的整体层次还不高的状况,学校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参照《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以加大教师培养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行业联系能力等,让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结合4个重点专业建设及优化教师结构的需求,学校完善培养培训体系。1.请进来专题讲座。学校邀请市内外教育专家、示范专家和行业专家72人次到校讲学。2.走出去集中培训。组织参加国家和市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约150人次。3.全员参与行业调研和深入企业实践。累计达600人次。4.各专项组专业培训。结合专业特征,四个重点项目组教师共同学习研讨,研究开发课程,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给老师开展专业培训。5.企业文化培训。学校聘请大型企业的企业家,讲解企业文化、用人标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
立体多元的全员化培训丰富扎实,内容涉及:示范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意义;到企业或幼儿园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教学模式评价;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师德师风;国学研修、校企合作、信息化技术、课题研究;岗位实践;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信息化技术;科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等方面。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教职工教学成果展,不但展示教师自己的教案、硬笔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教学成果,还展示教师指导学生的教学成果,包括计算机平面设计、机械加工、服装设计及制作、学生绘画、手工制作等。各教学部之间互相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11月,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重庆市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推广活动中,学校学前教育项目组教师黄聪聪、会计项目组教师简艳在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通过示范校建设,教师队伍实力强壮起来,有专业学科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45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6%左右,学历层次提高21人。
资源整合,校企合作借力共赢发展成效显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学校充分依托行业优势,集聚优质资源,稳步推进校企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一是构建了以行业人才战略决策共同体、产学联合体、育人创新共同体及校企合作工作站组成的“三体一站”行业人才培养开放平台;二是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4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三是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定了《校企合作章程》、《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8项校企合作新制度;四是构建了校企合作对接平台,2014年,新增校企合作单位43家,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8个;五是创新了校企合作回访机制,每季度回访一次合作单位,学生实践实习结束后召开一次反馈会,了解情况,及时改进相关工作,提升了校企合作整体质量。2013年,学校成功签订了77份校企合作协议,先后派出300余人次教职工、1059名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六是整合资源,发挥企业技术效能。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社会力量资源,共同参与学校办学,扩大联合办学范围,提升联合办学层次。
不久前,一堂由廖华丽老师和重庆双维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王海燕总经理共同承担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在校多能厅进行。课堂中,两位教师分工明确,廖华丽教师主要从专业知识点展开教学,王海燕总经理则负责讲解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校、企双人教师”在同一讲台上共同执教,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改变了传统以单一学校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轻松和谐,师生间互动性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堂更加接地气。”重点专业会计项目组负责人陶正群介绍,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学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进行了调整。原来专业课程很多是分块的手工实作,多是账务处理,现在新开设的会计实务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企业运作,企业的财务运行,从公司成立开始讲到公司账目的处理以及申报纳税等。
目前,学校正积极筹建重庆物流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物流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从2003年学校开始打造物流管理专业,如今,物流专业已经成为重庆市职业学校的排头兵、领头羊。在2009至2014年的国家、市级技能大赛中,学校物流专业学生在进出库中心作业、叉车技能、物流单证、物流装箱作业、物流堆码作业技能方面共获45块奖牌,10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
牵头物流集团,学校责无旁贷。据了解,重庆物流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企业等组成。通过建立“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文化、思想,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检验集团办学的成效,合作企业优先选用毕业学生,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在人人做示范、处处有示范的氛围中,学生也积极争做示范学生,争做优秀员工。据统计,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中共获奖237项,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64项、三等奖152项。其中,学校在2014年重庆市第七届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26枚奖牌,名列全市中职学校第四名。其中,该校学生囊括了现代物流类专业学生所有项目的第一名,同时获得进出库作业和叉车项目的一等奖。另获得服装类服饰立体裁剪设计项目一等奖。
……
机遇从来都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校长赵仕民表示,学校正面临迁新校大事,将借力发展,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成为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领先的示范(曾 莉 潇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