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向倩芸 本报首席记者 高靓
“现在民工有钱了却不会花,舍弃工地食堂到不卫生的路边摊就餐不利于健康,北京民工餐饮有限公司能让他们的世界由暗转亮。”一位选手在台上激情洋溢地向评委陈述自己的创业理念。
近日,在第五届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决赛现场,记者发现像这样极具社会情怀又“接地气”的创业设计比比皆是。然而,在精彩的创业设计“路演”后,又有多少项目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呢?据相关人员透露,在对往届参赛项目的分析中发现,能够最终转化落地的项目一般不超过10%,这也意味着许多“好点子”可能永远触摸不到现实的阳光。
“不为创业为拿奖”,创业大赛处境尴尬
“赛沃沃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建筑大学几名在校学生的参赛项目。“可能在校大学生在洗澡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冷水转变成热水时有很大一部分水都被白白浪费了。所以,我们设计了自动恒温节水设备,据测算,一所学校年节水量可达4334.375立方米。”一位团队成员告诉记者。
但是在问及以后是否会创业时,他笑着否认了。他说:“我现在已经大四了,毕业之后还是更倾向于先工作,毕竟我们的项目本身并不完善,许多设计也比较理想化,创业风险比较大。”
“那你们的创业设计岂不就闲置了?”记者追问道。
“其实我们就是奔着获奖来的,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来参加类似的比赛了,前两次连决赛都没进,希望获奖之后能对自己找工作有所帮助,毕竟现在的企业特别看重求职者的创新能力。”该学生坦白地说。
据记者了解,在前几届的参赛队伍中,就算最终晋级决赛,但是能够真正去创业的团队也不超过10%。
设计方案稚嫩,难获投资人青睐
担任评委的清华紫光教育集团总经理李凌己,曾将如何提升创业的成功率比喻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他说,从一个想法到商业计划书,到团队,再到一个正式运营的公司,让公司能够真正活下去,这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往年,大赛主办方还为参赛学生设立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选手可以拿着自己的创业设计进行申请,但是最后真正能够申请并且成功的团队寥寥无几。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黄侃认为,参赛的这些设计方案不能申请成功,与项目本身有很大关系,“这些设计方案略显稚嫩,他们往往有一个较好的创业思想,但在整个项目设计、成本测算,包括对国家层面、制度层面的了解,以及产品的工业性试验等,都还比较欠缺”。
大赛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环节:选手通过“投资游说”吸引评委,可获得价值4万元的注资。主办方解释,这个环节的目的除了给选手提供投资资金外,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加贴近实战。
李凌己认为,投资人比较看重团队、经验和执行能力、项目创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中团队建设是核心。
在看完比赛后,李凌己坦言:“从比赛的情况来看,参赛队伍的团队建设并不健全。这可能与大赛的定位是设计大赛有关,而且在校学生也缺乏相关的经验,这也是许多参赛团队最终选择不去创业的原因。”
“真题真做”让创业计划不再是“一纸空文”
当前,创业大赛在各地风起云涌,但是在比赛落幕之后,又该如何提升创业的成功率,真正解决创业设计的转化落地问题?
记者观察发现,在今年的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参赛项目中,很多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黄侃说:“这导致学生设计的产品很少能够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不能与之进行很好地对接,因此设计成果也不容易落地和产业化。为此,我们想做一个资源库,把企业的需求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和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对接,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更容易落地和产业化。此外,我们还可能设一些项目,推动大学生在校期间搞一些创业和科研成果的训练,能够‘真题真做’,题来自于产业碰到的一些问题,这样使学生的创业思想更容易产业化。”
据黄侃介绍,未来一两年,北京将在良乡、沙河、中关村等高校聚集的地区,租赁一定的场地作为产业园、创业园,为大学生和企业面对面对接。
李凌己则从创业教育角度提出了看法:“创业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往真实状态走,然而现在大学的创业教育,绝大部分老师是没有创业经历的,相应的师资结构要进行调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们的真实训练,提供‘温室创业’的过程,把学校里的咖啡店、复印店、小卖部,都交给学生打理、经营,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实的创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