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校长 笪鸿山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长 邓大一
江苏省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校长 韦卫
浙江省桐乡市求是中学校长 张国良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邹忠明
对接 田间 绘
■本报记者 苏婷 通讯员 姜正川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有关专家指出,这两个文件除了对高考的意义,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要迎来彻底的变革。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
其实,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初中学校早已开始了这些方面的探索,自觉不自觉地与高中的改革做着“对接”。虽然起步时间和探索过程各异,但目的却始终如一:轻负担高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十多年来,在中小学的探索实践中,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与浙江十分活跃。这些地方有许多原创性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基层学校在长期的课改实践中进行教育科研的产物,它们的突出特点是操作性强,高效实用,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校长 笪鸿山
走班教学 分层教育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江宁区公办初中的领头羊,我校近几年中考成绩非常优秀,但同时我校生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也是现实。为解决这一矛盾,我校从2009年开始就在初中三年级的数学、物理两门学科中进行“走班教学”试点。“走班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分快慢班,其目的也不是想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它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分层只是手段。对学生来说,能根据自己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选择相应的班级学习,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动性,尝试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因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和交流。
走班初期,由学生自主而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层次。数学、物理课允许单科走班,比如少数学生可以在A班上数学而在B班上物理。每学期期中、期末,再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学校要求两个层次都应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A班着重“挖深、拓宽、自主、提高”,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选择部分综合性的题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B班讲求“多鼓励、重基础、求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完成基础题练习,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我们特别要求对B班学生更加重视,上课和做题要求不能降低,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实施走班教学以后,教师无法在课后集中对学生进行辅导,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在课堂上解决,这就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长 邓大一
重视能力 关注素养
最近一系列改革举措,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追求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人的全面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作为苏州市区的一所完全初中,自2010年课改以来,我校办学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被苏州市教育局誉为“轻负担、高质量”苏式教育典型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我校“四段一案一回头”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下,我们把课堂中的学习设定为由低到高的进阶学习过程。“四段”就是“回看入境、探究生成、拓展提升、学情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课堂结构,“一案”即基于学科自身特点的学生课堂活动案,“一回头”则是强调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一题”、“一问”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体现出追求效率同时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
带着“小抄”进考场,也是我校个性化考试改革的重要成果。它避免了机械的记忆,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意味着消除了现行考试中以记忆为主的评价,转而成为以能力立意的评价。“小抄”的价值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
此外,学校进行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评价不给分数、用冠名替代等第,以鼓励为主。由此激发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跨学科建构知识的素养,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达人风云榜”评选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这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改革:以自荐或推荐的形式、容易达到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进入榜单。“达人奖”分为诚信、爱心、学习、礼仪、才艺、阅读、环保、运动、劳动、惜食等,涵盖了学生成长过程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快速发展。
在平江看来,初中教育不能仅仅以中考为目标,还应当瞄着高考和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一个学生带着怎样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进入高中,决定了其将以怎样的学业水平和素质进入高校。当下学校所给予学生的,便是他们终身受用的礼物。
江苏省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校长 韦卫
双分教学 增效双赢
普通高中的改革目标,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向。基础教育应该在减负增效、追寻教学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成绩,为高中改革做好铺垫。
我校几年前开始全面推进“双分教学模式”,在轻负担环境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双分教学”,即“分阶段”和“分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的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阶段性规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在成长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习力;而成熟期是在打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层提升,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研究。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期中考试前用6周左右时间进行成长期的新知识教学,用4周左右时间进行成熟期巩固教学。期中考试后到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同样规定6周左右为成长期阶段的教学,4周左右为成熟期阶段的教学。成长期阶段,教学内容必须面向全体不分层次,教师的教学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快节奏、大容量。课堂教学着重教最基础、最核心、最典型的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较难的题目一律不做,把发展的时空和兴趣还给学生。进入到成熟期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和拓展提升: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每天在课前发放一份学案,80%的内容为复习巩固部分,20%为拓展加深及应用探究性思考题。基础差些的学生主要完成复习巩固部分,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研究探索,完成思考题。介于两者之间的多数同学,既复习巩固又逐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方式,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成长期教学的注意点集中在低层面,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成熟期则偏重在两头,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双分教学模式”的推进,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所有学生对学习都有了信心和兴趣,并且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及时巩固与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由此产生的效果是,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时间保障,有效解决了社会对应试教育的需求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矛盾。
浙江省桐乡市求是中学校长 张国良
学习低碳 结果高效
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中改革的两个意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被更加重视。这不仅将从根本上影响高中教育的决策与定位,同时也将给初中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初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校近两年探索关注学生思维发生质量的“低碳”课堂,推行了“学习共同体下五三二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新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建设、导学稿编写和评价体系为核心,以文化建设和培训体系为保障。如果将课堂教学的未来成效比作一棵树的话,小组建设就是土壤,为树苗的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养料;导学稿编写则是种子,在土壤的滋润下生长出希望的果实;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养料,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新模式实施以来,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上老师开始“精讲精评”了,学生变得活跃开朗了,“满堂灌”的课堂完全消失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此起彼伏。通过合作、展示、质疑、点评,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课堂单向传授的时间大都做了有效控制,做到了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极大提高,也带来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切实减轻。首先在严格执行省教育厅颁布课时的基础上,学校取消了统一下发的作业本,严格控制双休日作业量,严格禁止有偿家教和集体补课。其次是全面改革评价机制,我们的美丽“星级小组”评价体系采用积分制,每个小组都可以优秀表现向“五星魅力小组”发起冲击而不断晋级;对学生个人设立了学习、品德、生活等12项内容的“美丽之星”评比;在导学稿的编写与使用中,也力求体现分层要求,只要学生尽力了就要表扬。再其次,学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共设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所有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中学校长 邹忠明
减负提质 寻找平衡
作为始建于2004年的一所新兴初级中学,为在初中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我们推出了“全程助学,助行全程”体系:以活动课程“助”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轻负担高质量“助”学生的自主成长,以全程助学实践“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大方向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要求相适应。
践行“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我们主要关注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轻负担,如何科学地减负;二是高质量,如何有效地提质;三是问题的关键,即如何在减负与提质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支撑力。在具体实施方面,我们一是规范课程。我校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有充分保障,体育课每周3节,研究性学习3至4节。二是对作息时间实行“四限”:限在校时间、作业时间、教学时间,双休节假日不补课、晚自习不上课,并为体艺“让行”——每天锻炼1小时,每天艺术活动40分钟。三是规范行为,重视后20%学生的教育常态,做到有教无类,关注全体。
依据个性需求,我校尝试了走班教育。如信息技术学科以年级为单位,开设了信息基础教育、动画设计、编程等不同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修。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创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能力提升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美”的熏陶课程、特长发展课程等,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我校的“全程助学法”以助学单为载体,以问题设计为核心,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课前预学,组织课中展示、互助交流、检测反馈,指导课后反思外化等一系列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这完全是一个学生知识生成、智慧生成、方法生成和趣味生成的过程,对学生的持续学习颇有助益。
【读者反馈】
应像春晖那样从容
■韦清
读过《春晖中学:续写白马湖的弦歌》(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这篇充满诗意的长篇通讯,最吸引我的是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的一段话:“无论体育课、课外活动还是心理课,我们都会上到高考为止,雷打不动。”而且该校每晚九点半学生准时就寝,每周末学生轻松地放假休息。不知道别处的中学生们如果知道了天下还有这样的学校,是否会羡慕得发疯,反正我是羡慕这样的学校,羡慕这里的学生,他们的福分不浅。
之所以羡慕春晖,就是因为春晖的做法,对更多的学校及其学生而言是奢望和梦想。春晖的果决显示出校长办学的自信,李培明打造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春晖版本。看看现在的学校,不要说中学,就是在一些地域偏远压力较小的乡村小学,又有谁按照课表上课?体育课、课外活动更多地仅是在课表上体现,学生所期盼的音体美等好课,眼睁睁地被语数外挤占了,学生内心的失望与压抑可想而知,课堂的效果也可以预见。学生被囚禁在教室里,思维也被囚禁着,学生能不厌学?
据笔者所知,有的学校,不仅周末不能休息,就是课外活动也被一些“勤奋”的教师占用了,还有的在中午这短短的休息时间里也布置了作业,学生吃饭急匆匆的,上厕所都得跑着去。在这样的学校,学生压力太大,很多应当享受的权利悉被剥夺,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才”没长,“人”却被毁了。这样的学校更加可怖。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健全和谐的人,人们把学校比喻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就意味着学校应富有诗意和安全可靠,可以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呼吸,从容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温馨舒适才会让孩子留恋。所以,学校就是让孩子们舒展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别的什么也不是。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