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缘何争议多 “尊重”二字不轻巧

[db:作者]  2014-12-2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张以瑾

    2014年只剩最后几天了,不总结出点什么似乎对不住哗哗流淌的时间。于是,“盘点”成为这一周的热词。但到街头报摊瞅瞅,能看到的年度盘点为数寥寥,大小报刊争奇斗艳的盘点盛况已是隔年记忆了。

    不过,好看且有意义的盘点永远是读者需要的。既然媒体的发展趋势是融合,那纸媒完全可以携手新技术、新媒体,为读者奉上更丰盛、更有营养的“盘中餐”。借助中教舆情监测成果,我们尝试用数据思维评说一周热点,帮助读者在零散事件中发现更多关联,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最大“能见度”。

    过去7天,最受舆论关注的事件是《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意见》规定,性侵害、出卖未成年人等7种严重情形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撤销监护权的规定已经有了很多年,但是这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将从《意见》实施开始。这使得公众对明年1月1日这份意见的有效落实充满期待和好奇。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传统观念倾向将子女视为父母的“私产”,父母管教和责罚子女天经地义,即使有虐待情形,外人也无权剥夺父母权利。但最近频频曝出的未成年人被残害事件,也让这一传统观念广受诟病。就在上周,河南2岁男童疑遭母亲情夫殴打死亡,浙江一名年轻母亲在街头狠踹亲生儿子,都迅速扩散为全国性的舆论事件。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现,在6年间收集的697起虐童案中,近八成施暴者是亲生父母。

    曾有媒体发起“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父母”的讨论,有人甚至提出要给父母发放资格证。谈“父母资格”虽然有些荒诞,但“父母素质”却是每个身为父母或想成为父母的成年人需要认真思考的。经常听到校长和老师抱怨,现在学校仅仅“教学生”还不够,还得“教家长”,因为现在不少家长一方面为孩子成长极为上心,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把与教育相悖的目标树立为孩子成长的标杆。

    上周的两则新闻显示,学校的这种无奈并非空穴来风。在湖南电视台正热播的校园真人秀节目《一年级》里,为了帮助孩子竞选班干部,一群家长们你争我抢进行拉票,甚至不惜“贿选”。以至有网友感叹“节目很生动,孩子不灵动”。小小年纪就官瘾十足,童真和童趣自然要大打则扣,而执迷不悟的家长是其中的重要推手。这种不良风气当然要刹住!这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规定,不得利用10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作为代言人。一则是为权,一则是为钱,家长到底想要孩子成为哪样呢?这个问题若想不明白,“父母素质”恐怕永远是教育的一大难题。

    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校教育也有不少地方需要反思和改进。年轻人都喜欢过年过节,不管是洋节,还是“土节”,只要能带来放松和欢乐,都是值得过的“好节”。但这回偏偏有少数学校和地方不愿让学生过“洋节”,规定“谁过圣诞就处分谁”,禁止“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甚至组织学生身着汉服“抵制圣诞节”……这些做法虽然饱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关切,但方式简单又粗暴,实在惊呆了小伙伴们——“谁过圣诞就处分谁”,这不是老式家长们喜欢的“棍棒教育”吗?

    回到教育的本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站在“人”这个根本点上,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引导,不仅这样对待孩子,而且教他们明白:人人都应该这样彼此对待,涉及他人时不以工具视之,处理事情时避免非此即彼。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之声舆情评论部出品)



/jiaoyu/zatan/2020-03-08/376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