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校长上头条”给谁敲了警钟
【原声回放】
“帮上头条”是时下娱乐界流行的一种炒作方式,但是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学生兴师动众“帮校长上头条”,显然并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暂且不论“空调门”、“奖学金”事件是否属实,仅就这种学生和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本身就耐人寻味。
客观而言,这两起事件尚在传言和口头通知阶段,目前很难判定真伪是非。即便“空调门”和“奖学金门”事件传言属实,那也应该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依据和学校的相应程序入手加以申诉、解决。从这点来看,年轻学子们的行动似乎有些过于草率了。
2014年4月22日中国教育报2版,姜朝晖
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从少儿抓起
【原声回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每个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在形成中易受很多潜在、外在的因素影响。少年儿童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他们选择和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未来成长的方向。如果我们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润泽他们的心灵,很有可能他们的价值观会被来自网络、社会等环境中不良的观念冲击并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是对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对中国梦的呼应,也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
2014年6月1日中国教育报1版,孙宏艳
3、名校办分校不是一“分”就灵
【原声回放】
名校办分校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把分校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个体,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与策略,明确发展定位,组织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扎扎实实深入到分校里去,以主人翁的意识、态度和精神投入到分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让学生能够切实享受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名校采用派一些管理干部和教师支援分校的教学、管理,或者分校的优秀学生“留学”到本校去上课等措施,是达不到上述理想效果的。名校办分校应该遵从办学的基本规律,必须切切实实地搞好办学,而不能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扶持态度。
2014年9月17日中国教育报2版,吴颖惠
4、珍视传统文化莫误入肤浅化歧途
【原声回放】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掘华夏民族深层精神世界中那些长期形成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得其神髓,而不是徒具形表,更不是借文化之名,行商业牟利之实。
2014年9月18日中国教育报2版,单承彬
5、为应试配置教育资源是条死胡同
【原声回放】
政策调整带来的分值变动不仅引发了客观的“师资荒”,更暴露出深层次的“师资恐慌”——学科地位提升后的教学质量如何保障?课时安排、课程方案、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都有待系统改进,让学校深感新的“应试”压力。更不用说,如果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若政策进一步调整,艺术、体育、信息素养、劳动技术等更多门类特长纳入高考考核范畴,所有学科都变成高考“主课”,学校该怎么办?当前,若学校继续以“应试”的方式去调配教育资源,一则无法穷尽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二则把所有学科教学捆绑上应试的“战车”,只会愈加背离考试改革等政策的初衷,导致“政策性无奈”。
2014年10月21日中国教育报2版,李爱铭
6、学校行政科学化是“去行政化”前提
【原声回放】
学校行政要保证有活力和有效服务教学,必须要建设一支稳定、专业、合适的专门队伍,因此要创新用人机制。要通过民主渠道公开选拔校长,同时保障校长的用人权。实行干部任期制、职员终身制。大幅度精简机构,减少干部职数,大力压缩交叉任职的方式,严格限制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政职务。
原则上,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不能兼任,担任行政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退出重要学术岗位,减少或不参加具体学术工作。但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可以互认聘任年限,以解决“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在尊重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建立独立而合理的行政人员薪酬体系,保证同工同酬,优劳优得。
2014年10月28日中国教育报2版,姚跃林
7、单向度责难“超级中学”有失公允
【原声回放】
显然,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超级中学”之所以备受社会公众舆论诟病,其核心症结即是在“双重功能”的主观确认上发生了困难。这类学校无疑都更为凸显和追逐“筛选功能”上的成功,而对于“育人功能”,则显然必须首先服从于“筛选功能”。如果“筛选功能”并不能从深层真正引导上述理性化的“育人功能”,那么任何一所高中学校自然都没有独立承担理性化育人功能的内在主动性和超越性,哪怕这些中学开展有限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最终也难逃为“筛选功能”服务的工具命运。由此可见,舆论过于强调“育人功能”,而有意轻视或无视现实层面的“筛选功能”,显然是犯了不顾结构性掣肘因素而将价值应然片面当成实然的理论幼稚病,其对学校单向度的责难并不公平。
2014年10月30日中国教育报2版,李涛
8、教师编制城乡统一要落地“有声”
【原声回放】
以单一的“生师比”作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问题。从今后的改革趋向看,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问题,因而值得探索。
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已经引起各地的重视。在一些地方,通过设立附加编制,对解决学校在教师配置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附加编制还只是完善教师配置的一种补充手段。
2014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2版,汪明
9、“器材无人会用”暴露错位均衡观
【原声回放】
教学设施建设只是过程、不是结果,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无论是钢琴古筝、画板水墨,还是电脑投影,都只是工具,只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而并非硬件资源本身的先进和丰富程度就可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画等号。事实上,教学设施建设不仅需要与师资、学校外部环境等其他条件相辅相成,还要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息息相关。教育自有规律,教育均衡不只是大搞建设、配置先进的器材那么简单,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才是关键。
2014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1版,刘楚汉
10、大学生就业不能“靠天吃饭”
【原声回放】
就业难易,都是基于现实需要产生的,某一专业就业的供需状况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化的就业环境,没有形成就业状况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反馈机制。教育滞后于市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这无疑加剧了某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这才是大学生就业出现“靠天吃饭”窘境的症结所在。我们尤其要警惕的是,与经济领域供需失衡市场调节不同,人才市场不允许出现失败的“产品”,人才浪费会让更多人陷入“读书无用论”的迷惘之中。
2014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2版,郭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