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那么多事情和声音,历史会记住什么

[db:作者]  2015-01-0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张以瑾

    无论未来我们怎么回望,2014年都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年度。去看看新闻报道,去听听街头巷议,你会发现,老百姓翘首多年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德建设、职业教育改革等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人民满意的教育”越来越有了具体模样,越来越亲切可人了。

    但是,教育改革仍然在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倾听的声音,还有很多需要澄清的争议,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凝聚的力量……跨入新年的门槛,回望2014,凝思片刻:我们能看见什么,历史会记住什么?

    教育改革大步向前,民意支持深水突破

    去年,“新常态”成为最有分量、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热词。从第一次听说,到迎来目不暇接的变化,所有人都相信,它会深刻影响国家的未来,包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历史会记得,2014是新常态起始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从年头到年尾,教育改革不断出新政,出重拳,抽丝剥茧破解那些困扰教改的“大难题”——

    年初,中小学划片入学成为政策关注重点,教育部出台意见,强力要求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并重点督促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大城市尽快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工作。

    新学年开学,这项政策结出了果实:在择校压力很大的北京,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了93.7%,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76.82%。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北京家长们感知较好,参与调查者认为“打了一个翻身仗”。

    8月,有“牛鼻子”之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有了突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2月,教育部相继出台4个配套文件,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关键环节做出详细规定。无论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考生利益和教育公平性,还是高校和全社会强烈关注的人才培养问题,在这一系列新政中都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回应。

    此外,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都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给教育点个赞,成为很多网民下意识的举动。

    教育创新深得人心,各方声音不吝赞誉

    网络是新事物、新思想的集散地。从网络舆情反应看,那些富有创新性的行动和案例、那些具有创新思路的教育人物,往往会被舆论发现、传播和赞誉,从而为教育改革积聚正能量。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带来变化、活力和希望。比如,国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在政策起点上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的章程,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迈出坚实一步;未来6年教育信息化有了“施工图”,网上“游学”将成现实;90后研究生发明3D打印抛光机,企业欲200万买,等等。

    从具有开拓精神的教育政策到富有人性的学校管理创新,从学生不经意的创意作品到高大上的科研攻关项目,从教室里令人仰望的学霸到食堂里不断刷新想象力的“神菜”……悉心关注和思考教育的人都会觉得,教育正在发生某种变化:活泼愉快的东西多了,给人心灵以力量的东西多了。

    网络是个盛行围观的世界,但多数声音并不是非理性的表达。只要用心是好的,方式有新意,哪怕事情本身存在争议,多数人也只是莞尔一笑。这一笑,包含了对教育的诸多理解。

    各类伤害事件多发,儿童安全牵动人心

    过去一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发生了多起儿童伤害事件,引发全国舆论的强烈关注。能不能尽可能好地保护孩子,不仅考验社会文明程度,也考问每个成年人的良心。

    在学校安全上,一连串记忆依然在触碰我们的痛觉:幼儿园喂食病毒灵、云南小学踩踏事故、湖南湘潭校车翻车事故、湖北十堰小学砍人事件、山东蓬莱幼儿园校车事故……没人敢说,这些都是事出偶然、防不胜防,但如何改进,如何防范于未然,是每所学校、每个教育人都需要严肃对待的“良心活”。

    再放眼家庭和社会,虐待、拐卖、性侵等伤害儿童的事件也频频发生。2014年12月,国家出台《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性侵害、出卖未成年人等7种严重情形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这为今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利器。

    儿童人身安全是教育底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保住这个底,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得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识共为,齐心协力构筑全方位的儿童安全防护网。

    教育常识频出问题,网民“吐槽”毫不含糊

    在2014年教育舆情版图上,有些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又不断上演“连续剧”。网友们在难以置信的惊叹之余,往往毫不含糊地吐槽、恶搞,甚至拍案怒斥。

    比如,在当下社会和教育环境中,教师不得侮辱、打骂、体罚学生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我们曾在一周之内看到这样4起事件:陕西多名小学生因“没考90分”被老师抽耳光,沈阳女老师在被曝的29段录音中多次辱骂学生,北京一名教师殴打学生致其胳膊扭伤,广州一名小学生疑因老师罚站回家自寻短见。

    从传播学上讲,人们更愿意关注那些不寻常的信息。而很多教育的“负面新闻”,都是因为违背认知常识和情感常态而被舆论关注。比如,某地教育局发文不准圣诞节进校园,大学生激情表白被学校开除,广东某小学要求学生至少捐款100元盖教学楼,“话痨”班主任16个月给家长发8000条短信,等等。

    既然教育形象、教育品质是国家大事,那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举一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就绝非小事。当我们期待教育的体制和环境变得更好一些,一定要明白,我们自己也是体制的一分子,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师生形象倍受关注,舆论评判贬褒分明

    教育说到底是“人事”,舆论之眼看教育,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看做教育的人,看教育出来的人。师生形象好,自然是教育的好;师生形象有问题,自然是教育的问题。

    针对近年来频繁暴露的师德问题,教育部今年果断“亮剑”,7月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规范师德的“六条红线”;10月,又针对高校教师行为划定“红七条”。“对于教师队伍中有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这话教育部说得干脆,老百姓们听得振奋。

    但是,良好的师生形象是什么样子,不用政策规定,广大师生给出了许许多多生动感人例子。郑州大学刘建龙教授发吊瓶照片向学生请假,网友泪眼点赞;中南大学钟世安老师绑绷带左手板书上课,连“学渣”也被感化奋起;江西高考考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夺刀救人,感动全中国……

    不用宣传,不用说服,哪怕是最远的围观者,也会衷心点赞,也能从中获取力量。这些人,这些事,就是最好的教育形象,也是稳步前进的中国最为需要的正能量。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 出品)



/jiaoyu/zatan/2020-03-08/3784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