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站在巨人肩膀上建设高水平大学

[db:作者]  2015-01-23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日前,国家教育部门发文批准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合作举办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是福建省高校本次仅有的获批项目,使该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到4个,居福建省高校首位和全国农林院校前列。

    这只是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该校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办学,捷报频传,在很多项目和领域都走在了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其中,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全球第二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见证签约的首家孔子学院;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司、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等机构的中方合作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协同创新;跻身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行列,来华留学生人数实现翻番,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院校,获批5大类10个项目,项目数量和选派规模均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高水平的重要标准,要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学校办学影响,让世界了解福建农林大学,让福建农林大学走向世界。”在刚刚召开的学校国际化办学推进会上,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这样表述。

    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一所地方农林院校如此重视国际化?又是怎样的思路和举措让学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走进了福建农林大学。

     国际化办学底气十足,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世纪末,福建农林大学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承担了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项目,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实施了多项科研项目,培养培训了近百位师生,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作为国内最早承担国家援外任务的高校之一,福建农林大学依托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等,先后在斐济、南非等7个国家建立了扶贫示范基地,为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和成果推广搭建了广阔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通过援外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与巴新的外交关系,并促成了福建省与巴新东高地省、南非夸祖鲁省结成友好省份,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圭亚那总统、柬埔寨国王、南非祖鲁国王等外国首脑先后莅校访问,为服务我国整体外交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7月5日,时任福建省领导亲自给我校援外专家组负责人林占熺研究员颁发福建省“一等功臣”荣誉证书。

    学连四海,友遍五洲。福建农林大学先后与加拿大、美国、德国等30个国家(地区)的60多所高校签订校(院)际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居世界前百名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与40多所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正在开展实质性合作,其中与20多所院校实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20多所院校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办学理念国际化,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2年8月,福建农林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建设更具特色、更为开放、更加和谐的国内一流农林大学;2013年1月,福建农林大学召开国际化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国际化办学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布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国际化办学的举措。

    之后,学校迅速成立了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国际化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大外事”工作格局。

    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10余个文件,其导向清晰,而且措施“很硬”,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职称的教师须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每年安排1000万元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管理干部海外研修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每年安排400万元支持学生公派留学;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全英文课程建设基金……

    两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化办学道路越走越宽广,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仅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就有3大类,其中“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选派规模均居福建省属高校之冠,“植物保护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是目前福建省高校仅有的,全国仅26个项目获批。

    两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化办学战略更加清晰。“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不遗余力地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路径引领,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在国际化推进会上作了全面动员部署。在这次会议上,福建农林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以国际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具体路径,再次吹响了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建设的进军号角。

    人才队伍国际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2014年暑期,由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林辰涛两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发起的“海峡两岸植物生物学暑期班”举办,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为何一批国际知名的专家齐聚福建农林大学?

    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设立3亿多元人才专项经费,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实行“一院一策,一人一策”,设立面向国(境)外专才项目,吸引高端水平人才来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到打破框架,高起点选才引才,积极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2年11月,学校投入1亿元引进了国际植物性染色体进化和甘蔗基因组研究权威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明瑞光及其团队,组建了“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并实行“学术人才特区”政策,允许中心拥有独立的管理模式、独立的经费使用和管理权限,采用独立的用人进人制度,中心通过招聘本校的中青年教师和引进外来人才,组建团队互相合作,促进人才的内部融合。

    2014年2月,学校授予签约引进的省“百人计划”陈日清博士教授职称,打破了职称评聘的常规框架,并特聘其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

    以才引才、以才带才,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推出了百人攀登和百人引进的“人才双百计划”,拿出最大诚意、花大资金、下大气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专门出台文件提高校内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进一步协调好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关系,学校“大人才”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以人才吸引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团队效应在福建农林大学不断显现。在明瑞光教授及其团队的示范带动下,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2014年,学校又成功引进了具有国际水准、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领衔的两个科技创新团队,共吸收了包括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4名“长江学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40多人,为农林基础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学校还积极通过国际化提升现有人才队伍水平,专门举办了出国英语培训班,设立“师资培训出国留学专项”、“管理干部出国短期研修专项”,积极支持教职工赴海外深造进修。近两年,学校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境内外参加学术会议,有一批专家教授应邀在世界生态安全大会、世界化感大会等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选派20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50多位优秀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学习研修。

    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本校专家学者的融合互动,有力地助推福建农林大学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大步。两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长江学者”等方面的内涵指标数量不断增多,建设国内一流农林大学的步伐明显加快,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和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启动筹建中加国际学院,这是两校11年通力协作结出的丰硕成果。如成功获批,该学院将是福建省高校首个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福建省教育国际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自2003年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现为戴尔豪西大学)成功申办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来,福建农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增至4个,连续招收11届学生,累计招生1100多人,共输送492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246人次获得加拿大总督银质奖章、戴尔豪西大学荣誉毕业生等各类称号,259人次获得戴尔豪西大学各类奖学金,50%的毕业生获得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入学奖学金,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送出去,还要引进来。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一方面着眼于面上提升,通过深入实施“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已在17个学院209个专业班级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70多门,其中“农业生态学”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另一方面着眼于点上突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在国内教学阶段已基本使用了国外合作院校的课程和原版教材,教师对学生实施渐进式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

    近两年,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不同肤色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大对优秀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度,学校在国家政府奖学金、福建省政府奖学金的基础上,设立了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来华留学生奖助学金体系。目前,有来自美国、南非、巴基斯坦等30个国家的近200名留学生在校开展学习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驶入快车道。

    随着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稳步推进,福建农林大学出国英语培训也做出了名气。学校是福建最早自主开展雅思英语培训的省属高校之一,已先后培训学员近万名,学员中雅思分数超过6分有90%以上,超过6.5分也超过了40%,还有不少学员取得单科满分的好成绩。学校还是福建省教育部门指定的高校学科带头人出国培训单位,举办4年多来,每期学员合格率均在90%以上,兄弟院校教师纷纷慕名而来。

    科学研究国际化,成果香飘五洲四海

    2013年1月14日,由福建农林大学发起并主持、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在线(online)发表。此外,学校詹家绥、魏太云、缪颖、唐海宝、黄晓磊等师生也先后在《CELL》、《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先后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共计43项,被SCI、EI收录的论文“十二五”以来年均增幅42.7%,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2013年,由尤民生教授主持的项目“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地理格局与变化关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资助,标志着学校国际间协同创新跃上新层级。

    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催生了联合国(中国)实蝇防控研究中心、科技部门国际合作基地(菌草研究所)等一批国际合作创新平台。2013年以来,福建农林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的联合实验室相继揭牌成立,国际科研合作的平台越来越广阔。

    万里远洋飘香草。2014年11月,在国家主席访问斐济期间,福建农林大学菌草项目成功落地斐济,与斐济政府合作共建“中国-太平洋菌草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斐济及周边岛国丰富菌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斐济和国内主要媒体对此纷纷报道,盛赞福建农林大学开创了岛国菌草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斐济农业发展。

    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发明的菌草技术以11种文字在世界上传播,已经在全世界五大洲的96多个国家开花结果,为我国技术援外和扶贫工作,以及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菌草项目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冲出国门,走向世界。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研发的红黄麻育种技术再次入选中国援建非洲国家马里、援建贝宁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成为国内承担援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任务最多的单位之一;研发的茶叶、麻类技术在亚洲主产区广泛应用,其中主持“乌龙茶国际标准”为中国人首次主持的茶叶国际标准。

     共建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2013年3月26日,在国家主席和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共同见证下,孔子学院总部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并确定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德班理工大学共同建设。

    一年多来,孔子学院先后面向德班理工大学师生和当地市民举办了“德班·中国电影节”、“民族器乐学习班”等9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德班刮起了一阵阵“中国旋风”。特别是2014年9月,为庆祝全球首个“孔子学院日”暨十周年活动,福建农林大学专门派出学生艺术团赴南非德班、开普敦等城市进行了5场文艺巡演,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得到了多维度、多方面的有效展示和传播。2014年12月,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莅临福建农林大学调研时,对学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福建农林大学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把国际化办学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大与外方院校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

    以共建孔子学院为契机,福建农林大学进一步密切了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自2013年12月以来,德班理工大学师生代表团先后五次来到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在茶学、旅游管理、蜂学、机电、经济、土木工程、园林规划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已全面启动。

    2014年,福建农林大学再次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再次获准建设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改革发展的势头强劲。国家在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支持福建农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学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建农林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再次为这所地方农林院校的国际化战略描绘了宏伟蓝图,全校上下正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沿着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奋勇前行!



/jiaoyu/zatan/2020-03-18/384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