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创新是一所学校永葆生机的源泉
改革创新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学校。学校位于成都市生态工业城市青白江区,区域内汽车制造、物流、机械加工、旅游、化工建材高度发达,有连接欧亚的亚洲最大铁路物流港之一。建校30多年来,学校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壮大,两校并校后的跨越提升,学校班子科学谋划发展定位,以内涵建设创特色,完成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次次华丽转身。2013年4月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现有祥福、清泉两大校区,拥有国家汽修实训基地、市级机械实训基地、区级通用技术实训基地和以校企合作成华机械公司生产型实训基地、宏特机械公司生产型实训基地、成都花仙制衣有限公司生产型实训基地等为代表的数十个校内实训基地。有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现占地面积262亩,建筑面积83000平方米。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学前教育、电子与信息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建筑工程施工10个专业,固定资产逾2亿元。学校拥有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校长、四川省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校长、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优秀教学与管理团队,现有在籍学生4500余人。
学校秉承“重德、强技、自信、成才”的校训,以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国际视野的、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高级蓝领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目标,坚持“追求发展,满足需求”的办学理念,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使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出国有门”;形成了“合作办学多元化、专业发展企业化、课堂教学微格化、素质评价综合化、培训鉴定社会化”的“五化”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创新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服务等级
说到人才培养模式,先说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岗位,有的岗位招不到好的学生,出现这种矛盾,从学校办学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适应性不够,用什么样的机制和方法避免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学校领导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如何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特色有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着力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21”人才培养模式,即:1—将学校建成一个校企一体的资源共享开放平台,3—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夯实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技能“三条主线”系统培养,2—全面推行“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1—以“学生自治”为载体强化人际沟通与交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对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技能“三条主线”进行系统设计,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系统培养,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让学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出国有门”。通过推行“双证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融入到企业现场和社会实践之中,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把技能等级证作为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毕业生100%获取“双证”。
在“13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这个大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青白江区政府部门通过BT模式引入企业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体育场;青白江区通过政府融资3000余万元的学校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实训室设备添置项目等。学校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进成都成化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宏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都花仙制衣有限公司。通过“校中厂”模式,企业投入设备总价值3120余万元,形成了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多元投资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实训设备投入、学生生产型实训、兼职教师来源和骨干教师培养等办学难题。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校企合作新建、改扩建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新增面积4600平方米,新增标准工位达262个,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融入实训教学过程中,真正推进了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系列管理制度,提升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构建了专业建设领军班子,培养出国家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2名,专业带头人4名;聘请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长期聘请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3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毕业学生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厂”,实施基于德国“双元制”的产品生产实境育人培养模式。开发完成基于德国“双元制”的产品生产实境育人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7门校本教材。完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改革。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引进德国汽车机电师课程体系;与富华汽车、长征宝马、中国重汽成都王牌、吉利成都制造基地等合作,将实训课堂放到公司4S维修店,实施基于“校企融合、职业岗位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企业为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五步闭环”课程开发模式,在引进和转化德国汽车机电师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开发完成了汽车钣喷等课程标准,丰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参与全国共建共享项目平台建设,承担“汽车维护”子项目的主要开发工作,充实了课程资源。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2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及网站资源库建设。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将岗位技能课堂放到京东等物流企业生产现场,实施“学生、学校、企业”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通过对典型岗位分析,开发完成2门优质核心课程、2门地方特色课程。实施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起“学校、企业、行业”三维一体的多元评价模式。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将岗位技能教学放到区域内的乡村旅游基地,实施以“三协作,嵌入式”为导向,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做合一,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开发完成基于职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形成2门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和2门校本教材。实景化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完成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起以能力为核心的动态评价模式。
【创新二】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高度,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在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上形成了教师聘任、教学成本分摊、实习岗位安排的有效办法,完善工学结合长效机制。建立了“多维度监测(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服务·招生·就业)、多主体实施(校长评·教师评·学生评·企业评)、多方式评价(鉴定·比赛·抽考·考试·就业率·绩效)”的评价与调控机制。设计开发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通过定期跟踪调查和质量分析,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三】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学校腾飞基石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突出中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完成和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成功引进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张建如老师,助推“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成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校教授、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队伍。
通过培养和聘请等措施,共完成9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一个由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班子,负责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引领项目实施。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机电教学团队”和“钣喷教学团队”实力强、成效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张健老师参加2014汽车专业全国教学设计及说课大赛荣获一等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庄剑梅、邓涛、王代鹃、邹丽萍、吴静、李艳茹等六位教师参加City & Guilds(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组织的酒店专业培训,均获得了City & Guilds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通过出国出境培训、参加企业短期技术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共完成19名骨干教师培养。造就了一支知识、能力和素质都能适应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新模式要求的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成为课程建设、技术服务的主力军。
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改革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30名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成为理论及生产型实训教学的主要力量,使学生得到与企业生产技术要求高度吻合的教学指导。
通过聘请23名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特聘教师和长期兼职教师,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养,加强专兼教师的融合,建立一支能在课程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和技术服务中,发挥高水平作用的兼职教师团队。
【创新四】 创新德育特色建设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走进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给人的感觉干净、雅致、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校史陈列室、专业部展示厅等,充分外显出具有历史传承、职教特色、区域特征的学校文化特质。彬彬有礼的学生,从容和悦的微笑,师生们享受着教育。这种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校风,呈现出独到的德育特色。近年来,学校依托“新形势下学生自治管理”特色项目建设,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当地输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生自治”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步入职场和幸福人生奠基”的总目标,着力实施“1234德育工程”。1——“一个主题”(以学生三自教育为主题,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2——着力建设“两个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3——依靠“三个载体”(学生社团活动、音视频中心、学生自治团队);4——实施“四项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生自治管理团队素质提升工程、学生社团活动的展示工程、校园文化展示工程)。一系列创新举措,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人际沟通与交流,打造德育工作品牌,探索出了具有示范性、可借鉴性的“学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学校还以活动为引领,充分展示和提升学生风采。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0余个,国家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队、四川省非遗小金龙队、水鼓队、校舞蹈队、校合唱团、足球队、篮球队、健美操队、书法社团、“彝人风情绣”等。学校社团管理规范,学生每天参加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把学校当作学习的殿堂、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通过社团活动,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成就美好的人生梦想。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学校成立了“蓝精灵创业园”。
今天的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乘着国家中职示范校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教职员工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为学校的明天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彭传章 张建如 陈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