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 作者:王志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写作中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能有真情。
一、释放真实情感,唤醒写作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写作还存在不喜欢甚至害怕的心理,于是常常应付,随意编造、抄抄摘摘、胡乱拼凑,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不合情理,语言缺乏逻辑。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再也提不起兴趣,致使写作训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写作练习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习作题目学生完成得不错,这是因为命题内容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所以能够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们首先是由于触“物”才生了“情”,有了写作的动机与欲望,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实践中,要多让学生写一些随感而发的文章,不设置字数要求和文体限制,但要求他们用心去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或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写好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多积累、多表达、多修改。为此,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我都会安排两名学生谈谈自己昨天的真实见闻,讲讲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会感到羞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愿意自我表达,尝试把所见、所想和所感与大家交流分享。只有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捕捉真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接龙随笔,捕捉精彩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这一方式运用到“接龙随笔”的活动中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十分必要。如要在家庭、校园生活以及各类活动中创造写作素材,让学生先“有所为”再“有所作”。另外,要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善于回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大胆想象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可视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自己的伙伴,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四年级上学期,我在班级开展“接龙随笔”活动,要求各小组6名学生合作,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1篇随笔。后面的学生先欣赏前几位学生的日记,然后再自己写。教师每天及时批改,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3分钟评赏,每周评出优胜小组。这样,为了获得“优胜小组”的称号,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尽力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随笔本在学生中传递,写作灵感在互动中萌生。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和各种调查实践活动都成了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通过此方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写作热情不断高涨。
2.每周印足迹,我手写我心
周记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四年级下学期到五年级,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周记交流。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四人小组中的其他3篇周记,对其中的1篇周记进行书面点评,要标出优美词句,并写出评语,注明点评者。四人组中“最佳作品”和“进步最大作品”将发表在班级习作集《春苗》里,并刊发评语和点评者。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就会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必然会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学生的作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
三、阅读真实感悟,丰富写作情感
1.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
教材本身就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如果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这无疑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有些学生一写作就头痛,认为无话可说,一下子就把话说完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词汇过于贫乏,写作文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可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增加词汇量。美国的沃尔夫说过:“词汇量可能比文体模式更重要。”小学正是积累大量词汇的好阶段,针对这一点,我提议学生把课内外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通过此方式,许多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得到提高。
2.加强课外延伸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次,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适当地摘抄,或者以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再次,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效率,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展览、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提高阅读的感悟能力
朗读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更有助于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就曾强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当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时,在习作中就会很自然地把心中所想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只有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其实,只要指导方法得当,习作的起步也可以精彩。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就像一座塔的塔基,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扎扎实实,到了顶端才越发神奇诱人。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指点学生掌握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使之转化成一种在习作当中运用自如的能力,达到真正写作的要求。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成为基础学科的基础首先是要变革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使学生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即生活,作文即做人,学生的写作应浸润童真,流淌童趣,不要被所谓的立意所束缚,过早地被成人的观点所淹没。惟有真诚的体验、创意、人格、个性,学生的写作才会洋溢真实生命鲜活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