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db:作者]  2015-02-0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程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陶艺活动能训练幼儿的触觉敏感度(冷与热、硬与软等)、手眼脑协调准确度,丰富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创造力。然而,当我直接把陶泥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大部分孩子都不肯接受。我指着桌子上的陶泥问盈盈:“你为什么不喜欢玩陶泥呢?”盈盈说:“它黑黑的、软软的,我好怕。”我又问欣源:“你为什么不玩?”欣源回答:“我觉得它有点儿脏。”

    引导幼儿认识“泥”

    幼儿园教学应以直观教学为主,尤其在低龄班,在呈现材料时要做好铺垫,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橡皮泥和陶泥一样具有可塑性和多变性,所以我利用橡皮泥做导入。幼儿对玩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捏一捏、搓一搓。看着橡皮泥像变魔术一样时而像石头、时而像面条、时而又像鸡蛋,孩子们兴奋不已。接下来的每一次材料投放中,我都有计划地加入一部分陶泥,在陶泥和橡皮泥混合使用的同时,向孩子们简单介绍陶泥,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在日常活动中,我还在“泥工吧”投放陶泥和工具,鼓励幼儿去碰碰陶泥、捏捏陶泥,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对陶泥产生新的认识。

    鼓励幼儿接触“泥”

    为了激发幼儿更大的创作欲望,我将大量陶泥作品放在“泥工吧”里,有可爱的十二生肖和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等。其中,有些作品是家长和孩子收集的,有些是教师准备的,更多的是大班孩子们的作品。

    看着这些美丽的作品,孩子们都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时候我带孩子们进入了幼儿园的陶艺室。

    当孩子们第一次跨进陶艺室,看到栩栩如生的作品时,他们惊喜又诧异。孩子们没有见过桌上摆放着的陶艺工具,都在猜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我第二次带领孩子们进入陶艺室,他们显得更兴奋,我依次向他们介绍这些工具:大拍板、擀泥仗、小刻刀、小切刀。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跟着我念。

    由此我领悟到: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一旦形成,就会像磁石般吸引孩子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孩子喜爱玩泥土,泥土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孩子们可以用双手反复改变它,可以不断外化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直到把它外化成自己所喜爱的物象。

    我将陶泥的基本制作技巧概括为:团、压、捏、搓、贴、刻、窝、盘、筑,并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我摔我摔我摔摔摔,摔成一块大石头;我团我团我团团团,团成一个大汤圆;我搓我搓我均匀地搓,搓成一根长面条。当幼儿开始喜欢陶泥后,我们一起讲、一起念这些儿歌,他们在记住儿歌的同时,也方便快捷地记住了泥工技法。孩子们在快乐的创作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搓、捏、压、粘等制作技巧,并制作出了汤圆、面条、饼干、蛋糕、苹果、小蜗牛、毛毛虫、小鸡、花儿、柳树等作品。

    促进幼儿创作“泥”

    孩子们慢慢开始喜爱陶泥了。对他们来说,每周两次的陶艺活动是无比快乐的时光。不过,孩子们也有“痛苦”的时候,比如: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却无法表达出来。在以“孙悟空”为主题的陶艺活动中,运哲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创造”着孙悟空,可他怎么做都不像。他很不开心地捏碎了作品,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做了。”

    在了解清楚情况后,我对他说:“老师一直以你的作品为骄傲,不要灰心,我们一起做吧。”我坐在他边上,讲解孙悟空的主要特征:脸是倒着的桃形,耳朵是有些分开的“招风耳”,头上戴着“紧箍咒”……他一边听我说,一边摆弄着手里的泥巴,慢慢地就有模有样了。运哲尝到了成功的滋味,高兴地说:“太好玩了!老师,你把我的作品拍下来好吗?下次我们什么时候再做?”

    沉迷于玩泥活动的孩子,其听觉、视觉等整个身体感知觉,全部参与到了活动中,泥土的自然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可塑性,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也给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表现空间。他们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和动作去感受、思考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经验便产生了。

    对孩子来说,玩泥也是在进行艺术创造。孩子通过对泥土的不断探索,最终展现和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表达就是孩子童年生命的律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幼儿园)



/jiaoyu/zatan/2020-03-18/386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