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法霞
不知读者诸君是否注意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极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对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革命性”改造,把课堂氛围搞得挺活跃。一味追求形式,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课堂,早已被不少专家、教师反思、批判过。但在教室里,华而不实的课堂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曾经怀着虔敬的心,到不少地方学习过同行经验,受益良多。但长时间以来,有些充斥在课堂上的声音,让我不安。在这些声音中,最让我“揪心”的,是一些特殊的掌声。
我在很多课堂上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这样启发学生:“大家看××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好!”同学们齐声喊道。教师在学生的声音落下后说:“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噼里啪啦的掌声随之响起。
掌声事小,但背后有隐忧。“掌声响起”已经较为普遍地充斥在一些课堂上。看似良好的教学景观,实质则是“课堂病态”。不是遇到了非常让人惊叹的问题,就提示学生鼓掌,无疑是耽误教学时间。假如某位教师喜欢这样做,一个学期下来,要耽误学生多少时间?如果每人2分钟,50名学生就是100分钟。
从另一个角度看,向学生“要掌声”,与舞台上演员向观众要掌声有何不同呢?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批判过教学中的娱乐倾向。不错,我们是要寓教于乐,但此乐非彼乐。波兹曼研究了摇滚音乐会般的教室等现象后提出,教师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吸引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是娱乐。但是,如果学生“知道了学习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出现,而且必须这样”,那么,“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以同样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接受他们的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波兹曼对充斥在教育中的娱乐倾向充满担忧。
波兹曼的观点,基于他对时代娱乐文化的批判,对电视中教育性节目等现象的反思。也许你会说,以波兹曼的视角来分析教室里教师向学生“要掌声”的行为,简直是小题大做。但是,纯粹以激发学生情绪为目的的掌声,是在向学生暗示一种哗众取宠的娱乐方式,有害于学生的思想健康。在教师的启发下,掌声响起来,响起的不是一种欣赏、祝贺,而是带有虚假、应景、牵强意味的“杂音”,并非真情流露。在这种掌声下,潜滋暗长的是一种表面化的逢迎。
“要掌声”对教师来说,也代表着一种教育智慧的贫乏和教育评价的失当。有些教师采取“非常好”“你真棒”等语词评价方式,有些教师采取物质激励方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是,这些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会不会滋生学生的浮躁和功利心态?如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是当前教学评价中的难题,也是考验教师智慧的试金石。无论如何,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的方式很多,现实中也有很多成功经验。教师应该潜下心来研究教育规律和评价规律,让智慧在课堂上真诚流淌,让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让课堂教学在快乐和诗意中穿行,激发出学生真正的精彩,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同伴鼓掌,这样才会体现课堂生成的精妙之处。真正的激情四溢,是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的高度自信,更是教师永远追求的一种职业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