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继承王大珩教育思想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db:作者]  2015-02-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王大珩建校初期在学校备课

    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长春理工大学57年的办学历史上,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可谓是一位贡献卓著、博大精专、桃李芬芳的好老师,他一生对于高等教育的高瞻远瞩、满腔赤诚、真情奉献,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我们铭记并传承。

    王大珩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深厚基石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王大珩先生担任首任院长。在此后5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成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历史根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勤奋向学,报效祖国。

    先进的办学思想。担任学院院长期间,王大珩先生主持制定了专业布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尤其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办学特色”和“两个三结合”的办学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之中。“突出办学特色”指的是突出光学特色,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光学材料”、“光学工艺”两个专业,如今学校仍是国内光学类专业设置最全的高校之一。“两个三结合”则是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外“学校、研究所、工厂”相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二者的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起点的办学实践。建校初期,王大珩先生在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都到学院兼课,后来成为院士的就有14位,还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等许多国内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锻炼,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厂是学院的实习基地,长春、成都、西安、上海、合肥5个光机所及上海技物所都是学院的毕业设计场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层次的实训基地,为学院奠定了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在王大珩先生的带领下,全院师生因陋就简、勤俭办学,学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光明日报》、《吉林日报》都曾予以长篇报道。

    不了的理工情缘。1965年以后,王大珩先生不再担任学院院长,但他始终支持、关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建立、成长和壮大,我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人。”1988年,他在建校三十周年时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1998年,他在建校四十周年时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要,人才辈出”。2002年,他在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的贺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在拓宽学科领域的同时,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争取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王大珩先生“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多年从未改变,对国家光学人才培养的重视从未消减。

    王大珩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王大珩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能够为国家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青年学生。这与当前国家的教学改革精神高度一致,既彰显了王大珩先生教育思想的远见卓识,又折射出一种耀眼的精神光辉。

    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那他就能创造奇迹”。我们追寻王大珩先生当年走过的脚步,思考他如何开创光学工程事业,可以发现:发展祖国光学事业是他崇高的信念。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中国国防军工的未来,他毅然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到昌司公司学习光学玻璃制作工艺。1948年,回国后亲手创办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从旧货摊上捡回一个物理实验室。50年代初,出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挑起了发展新中国光学事业的重任。在他的倡议下,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开设光学仪器专业。1958年,创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培养光学专门人才。在王大珩先生的一生中,他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使国内光学事业生根开花,在光学界乃至科学界树起了一面高扬的旗帜。

    高尚的道德情操。王大珩先生毕生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校师生,做到以德施教、以德化人。建校初期条件特别艰苦,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他在给学生讲授普通物理、理论物理时,总是带领学生搓搓手、跺跺脚,暖和之后再上课,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探求科学,给学校留下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光荣传统。后来,王大珩先生得知学校图书资源不足,主动捐赠图书3000余册。为了鼓励学生献身科技、勇于创新,2008年,王大珩先生从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中拿出部分奖金,在学校设立王大珩奖学基金。“一个崇高的灵魂是从所有的举动中透露出来的”,王大珩先生以自己高尚的言行,诠释了一位杰出教育家泽被理工、激励后学的师者情怀。

    严谨的治学态度。“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王大珩先生的确如此。1964年,王大珩先生指导学校一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仅要求材料性能指标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还带着他找到相关专家一起研究需求和总体方案,后来这篇论文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1996年,学校召开视频红外转换成果鉴定会,王大珩先生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认为我们的成果是实验室水平,而美国已经应用到装备上了,从实验室到装备还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在评语中坚持不能用“国际先进水平”字样,最后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王大珩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成就了他开创中国光学事业新纪元的多项科研成果,也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春理工人勤奋笃学、为国治教。

    王大珩教育思想引领办学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大珩先生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处处体现出老科学家对科教兴国的热切期盼、对光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对青年学子的深情期许,王大珩教育思想如一束熠熠闪烁的光芒,照亮学校前行的道路。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以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发展大光电学科专业体系。多年来,学校坚守使命、强化特色、发展内涵,以光学为核心,围绕光的本质、光的产生、光的传输、光的应用,在最初设立的应用光学、技术物理、光学机械仪器、无线电电子学、光学玻璃5个专业基础上,推进学科内涵和专业方向的分化、衍生、交叉、拓展,创立和发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光电子器件、再到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光电特色学科体系。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主干学科均已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等核心学科成为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如今,学校光电技术特色明显,拥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别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光电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协同创新联盟,开启高校与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弘扬王大珩先生的科学精神,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学校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原则,构建了“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夯实理论基础,后两年进行专业学习,采用“教学与科研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名师授课与全程学业导师制,设立王大珩专项奖学金、学生创新基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近10年的发展,学院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47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18项,获得各类大赛国家等级奖216人次,学生的综合能力逐年提高。在2013届毕业生中,21人次荣获国家竞赛奖,158人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85%的学生被光、机、电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熔铸新时期的理工精神。“师者,人之模范也”,王大珩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师者的榜样,是长春理工大学无上的光荣。在王大珩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长期为国防服务的办学实践中,“爱国、爱党、献身国防”、“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文化核心价值观早已融入学校血脉,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体现和价值追求。近年来,学校在校园中竖立王大珩先生铜像,组织召开“王大珩院士教育与科学技术思想研讨会”,建设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展览馆,邀请院士、专家来校讲述王大珩先生的感人故事,而由王大珩先生题写的校名一直镌刻在校门上,书写的“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嘱托永远镌刻在长春理工师生的心中,汇聚成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继承王大珩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党和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永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骆孟炎、校长于化东)



/jiaoyu/zatan/2020-03-21/388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