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灭一灭校园“官气”

[db:作者]  2015-03-0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秦惠民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在服务社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理性丧失的危险似乎不是危言耸听。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必须更好地坚守大学理性,始终保持独立的理性立场以及与社会的适当距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犹如太空中运行的天体,既相互吸引,又彼此排斥,一旦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势必是毁灭性的“坍塌”。

    当前不少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大学之道正在偏离,大学的公共性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大学已不再是清心寡欲之场,视知识为工具,视利益为父母,以改革的名义把大学变成官场和市场,媚俗和趋炎附势,原则和尊严丧失,这正是今天人们一再探讨大学的本质,呼唤大学理性、大学精神的现实背景。

    近些年来,大学内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批评,特别是对于高等学校行政化的广泛诟病,可归结为对于大学自身的某些变化偏离高等教育价值要求的批评,主要是指责近些年来公立大学违背了高等教育价值对其基本形式的逻辑要求。在批评大学行政化的声浪中,大学的领导者们往往热衷于批评大学行政化的外部关系表现,即政府对大学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而有意无意地回避渗透在大学内部的行政化思维和行为方式所导致的问题、危害及其深刻影响。其表现方式很多,突出的有几种:

    其一是折腾。即有的大学领导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违背高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规律,以行政首长说了算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改革”,不断折腾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导致学校难以安宁,学院、教师都不胜其烦,难以获得秩序稳定的教学科研环境。

    其二是量化管理。不是根据科学规律、学科特点、学术要求和学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核和管理,而是行政化地进行量化管理,划定刊物级别,追求国外发表和课题数目,定时定量,以数量和排名为指标,使复杂的学术管理活动变成只要会操作电脑的行政人员即能评价出学术和学者的优劣,技术性地追求“没有灵魂的卓越”。

    其三是学科化模式。学科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国外似乎并不受到如此重视甚至不被认知。学科是中国高校外部和内部管理长期行政化模式的产物,以学科为归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进而以学科来进行科学研究分类,以学科来进行管理、考核特别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资源配置。学科制度实现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制度同构。有了学科,就有了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就分出了所谓的“学科主流”,学者的科学研究就会以学科为框架被“主流化”或者被边缘化,学科在大学里成为神圣之物,一切都与此有关。以学科为名的各种名目的管理和学科配套性资源分配,深刻影响着大学教学科研的状态、发展和水平。因为没有学科的科学研究在大学里几乎难以得到身份认同,没有学科就无法进行人才培养,没有学科就得不到任何资源。因此,人们为了学科而十八般武艺无所不用其极。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被限制和固定在一个个以行政方式确立和掌控的僵化的学科框架内,时时被顶礼膜拜。学科大大方便了行政管理,学科大大提高了行政权威及其深入影响教学科研的程度,学科也大大拓展了行政权力的寻租空间。

    其四是“衙门”作风。大学里的文牍之风盛行,繁文缛节充斥,本来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校机关演变成一个个衙门,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学校领导秘书成群、前呼后拥、车队成行、官气十足,校领导出现时有如“首长”驾临。

    显然,大学内部的行政化不符合大学知识生产和科研创新的要求,亦不符合高等教育的价值逻辑以及价值实现的基本形式要求,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对于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此风当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jiaoyu/zatan/2020-03-21/389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