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教育理想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升华

[db:作者]  2015-03-1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许 芹(中学教师二组)

王 雄(中学教师二组)

李万龙(中学教师二组)

潘建明(中学教师二组)

任小文(中学教师二组)

沈志斌(中学教师二组)

王 高(中学教师二组)

黄桂君(中学教师二组)

蒋 维(中学教师二组)

袁保金(中学教师二组)

庄惠芬(小学教师组)

刘 红(小学教师组)

李勤(小学教师组)

陈 红(小学教师组)

施建平(小学教师组)

魏 洁(小学教师组)

吴汝萍(小学教师组)

许卫兵(小学教师组)

曹 慧(小学教师组)

    坚守儿童立场 做童年的守护神

    2010年春节,我在给“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小学教师组老师的邮件中,这样写道:“5年,看似很长,其实转瞬即逝。应该做些什么?我认为找到‘真实的自己’,并从这里出发,在实践中心怀儿童立场,基于行动改进,一步步朝着理想前行,炼就教育家的学养、胸怀与气质。”——这大体也是我对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基本期待吧。

    转眼间,五年时光即将告一段落。回望过去,我很高兴自己参与并见证了这批卓越学员的成长。他们深深地扎根于教育现场,勤于思考,积极实践,正在向人民教育家的方向迈进。或许,我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对他们的探索做一个概略的素描。

    ——坚守儿童立场,做童年的守护者。儿童的缺失依然是当下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往往基于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要求代替儿童的情感、需求,这导致教育的枯燥、乏味。教育必须建立起与儿童的联系。教师要坚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具有学习的潜力和愿望。教师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守护童年,坚定地做儿童成长的守护者、引导者和推动者。

    难能可贵的是,小学组老师们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儿童意识。例如,对儿童的思考和认识,是李勤建构语文教学主张的原点。她不断地思索:语文是什么?它与人的生命成长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小学语文又是什么?它当以怎样的“面貌”与“方式”融入和滋养学生的童年生命?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李勤提出了“建构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主张。她认为语文课要洋溢“儿童味”,要“爱儿童,树立浓浓的人文情怀”、“研究儿童,读懂儿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给予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时空”。

    2002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但在现实中,不少儿童不仅觉得数学无趣甚至讨厌数学。之所以如此,吴汝萍认为,是因为数学教育将数学的“魂”丢了。这个“魂”就是数学的思想。丢失了“魂”的数学成了应试的工具,成了与儿童生命无关甚至相悖的外在物。为此,吴汝萍提出智趣数学的主张,希望学生可以享受不同层次的数学教育:第一层次是有“入乎其内”的“兴趣”,学生愿意学数学;第二层次是有“沉乎其中”的“情趣”,学生喜欢玩数学;第三层次是有“出乎其外”的“智趣”,学生迷恋研数学。

    庄惠芬提出了“站起来的儿童数学”主张,希望寻找到适切儿童生命发展的数学教育。“站起来的儿童数学”以儿童的学习为起点,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核心,力求帮助儿童找到支点、找到支撑,让儿童自在地屹立、自如地行走、自由地奔跑、自主地建构。

    施建平则基于情境教育理念,开展了情境作文的探索。他主张,将作文“镶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让儿童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使作文成为儿童生命历程的表达,成为美妙的精神之旅,成为儿童童年生活的“史记”。

    无疑,这些教育主张都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都希望在教育和儿童的生命之间建立联系,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学生生命滋长和发展的过程。

    ——开展儿童研究,基于证据改进教育教学。坚守儿童立场,必然要求研究儿童、读懂儿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帮助儿童、引导儿童。新课程改革后,开展行动研究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不少教师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目的不清晰、研究指向不明确、研究成果缺乏应用性的弊端。在我看来,教师的研究不同于学者的研究,它一定要指向教育现场,一定要与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相关,一定要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证据。它要帮助教师发现,真实的儿童学习是什么样的,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它帮助儿童走到了哪里。简单地说,它要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证据,以帮助教师认识儿童,改进教育教学。

    或许,魏洁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魏洁自己反思,“过去我对儿童的认识更多是基于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在我更愿意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研究儿童,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代替经验,更有利于我读懂儿童的认知起点,预测他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分析他将要采用的学习路径,寻找多个可以帮助他不断前进攀登的台阶,判断他学习的成效,反思教师可以改进的环节。”在教学中,魏洁老师会运用一切手段着眼于了解儿童的认识起点、认知过程以及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效果;她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邀请其他教师对课堂进行“聚焦”观察,了解各类儿童学习的参与度与学习的有效性;课后她会分类抽样访谈,听取儿童对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努力,为她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如今,魏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己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同样,支撑许卫兵老师“简约数学”探索的也是基于证据的课堂研究。从最初的直觉感受,到明确的教学主张的提出,到教育实践的探索和成熟,十年中,他一直在带领他的团队基于课堂,进行研究、诊断、改进、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寻找真实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主张。教育不仅是教育者认识和促进教育对象成长的过程,也是教育者认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教育者总是带着自己全部的人格、精神、智慧和情感开展教育工作的。教育者自身的完善是教育完善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关照呢?作为人民教育家,是应当有着自己独特教育风格的,而这,与教师个人的特质息息相关的。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从一开始便提出,教师要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并由此出发,不断向教育家靠拢。

    这项工程是个极好的催化剂,老师有着自我反思的强烈意识。例如,曹慧老师坚持在教学各因素的两极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不断寻求数学教育各种对立关系在平衡之中的突破与深化,形成了严谨朴实,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陈红老师从共生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成为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应得到尊重,重视积极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人人和谐共生等等,成为共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红老师从“乐”字出发,构建“追求乐学境界的语文教学主张;她认为语文教学“追求乐学境界”是对孔子教育智慧的回归,回答了“教学是什么”这一原点问题,积极回应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概括无疑挂一漏万,难以完整地呈现老师们的丰富探索与实践。不仅如此,成长为“人民教育家”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启的这一创举,让我有机会与一批伟大的教育实践者共同思考、共同成长。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数以万计心怀儿童立场的童年守护者;而实践证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正在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 刘 坚)

    校长的使命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校长是学校的旗帜,校长自然应该是育人的旗帜。育什么人,怎么育人,正确理解、深刻认识、有力执行的程度,体现了一位校长的水平和境界。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成锦平校长长期致力于回归人性教育——培养完满而美好的人性的教育。他认为,人性教育要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讲人是讲作为类的人,就是要求人性教育遵循人的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人文主义讲人是讲作为个体的人,就是要求人性教育推崇个人自由发展。人本主义讲人是讲非理性的人,就是要将人从科学主义的理性与工具中解放出来。人性教育认为真理潜藏于人的内心,教学过程不是由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谈话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教师就像助产士一样,知识和结论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得来的。

    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校长则是这样表达他的教育理想: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就是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成色”,让学校所有人受惠得益。我们于教师,着力团队建设,在合作中凸显取长补短,实现有思想的教学,有水平的管理。我们于学生,突出构建全体、全面和全程的“自信心”、“求知欲”和“成功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享有“兵教兵”的乐趣,拥有“同学”时的成功。

    江苏省泰州中学蒋建华校长主张“负责任的教育”。其基本内涵简言之就是要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来讲,就是真正以人的发展为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就是要不断强化对教育事业负责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负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负责任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掌握履行责任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创造美好未来的责任人生。

    对于学校应勇于负责,徐州一中王志勇校长则从另一个角度予以强调:1.关注学生今天的身心健康。学校必须保证学生今天的学习是必要且可能的,切实避免过重、不合理负担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侵害,不能为了“明天的幸福”让学生今天没了快乐;要保证校园安全,成长环境积极,学生在校期间应承担教育、指导、管理的义务。2.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必须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打好知识文化基础,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应教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会通过学习和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学业、职业、人生,教育学生学会勇于面对挫折,有终身学习发展的愿望和能力。3.做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和自然负责,对人类和平进步和民族复兴负责。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李宏伟校长认为,进行好“好教育”的前提是爱,爱学生,使学生爱人,爱家庭,爱社会。首先,爱每一个学生。普爱教育首先就是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挖掘、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其次,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教育者要接纳学生的全部,尊重学生的不均衡,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长。第三,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由于每个人的智能强弱各不相同,每个人在不同智能领域的表现自然会有不同。而且,即便是同一智能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

    镇江市外国语(国际)学校潘晓芙校长则另发枢机:爱就开心——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谐音。因为“教育之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扬州新华中学张天若校长经过多少年的实践提炼出创生教育这么一个概念。教育的定义异彩纷呈,中外都一样。但无论关于教育的定义差异有多大,大家都会承认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一个能思想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无生命的容器。鲜活的生命意味着只要有适当的环境,生命个体就会茁壮成长。对此,吕叔湘先生曾经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人们所能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帮助它们好好成长,以期获得好的收成。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这与“创生教育”的主张比较接近,“创生教育”认为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长或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江苏省淮阴中学张元贵校长就学术型高中的教育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健全性人格、批判性求知、创造性思考、探索性实践是创新性人才素质的四大支柱;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充分的、具有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本身就是学生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以沟通、理解、分享为取向的师生、生生意义互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对学生担当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浸润价值。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认为,作为校长,应该摆脱功利主义的牵拉,坚守正确的教育方向。在办学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系统挖掘学校百年教育历史内涵,不断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断反思、改进办学实践,提出了“百年坚守”的教育主张,确立了“教育成全人”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让成全人的思想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的策略。围绕“教育成全人”的核心思想,确立了创建以民主、学习为内涵特征的现代高中的办学目标;提炼并形成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精微变革”的工作策略,致力探索落实教育思想的实践载体与技术路径。

    南京外国语学校邹正校长把学生自由成长作为最大的追求。在他看来,功利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异化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浮躁的社会风气使教育走向急功近利,沉重的舆论压力让教育丧失了风骨。“名校”要么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学生当成应试机器,通过一味高压,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靠分数、靠追求片面升学率去赢得“名校”桂冠;要么就是采取不正常手段,到处挖优质生源。一些学校甚至组建专门队伍,到处散发宣传单,通过内线和提供信息费等方式,寻找好生源,再以各种承诺和重奖等方式将其挖走。他认为,一所学校能不能产生“状元”并不重要,这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偶然性的;但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却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教育结果必然性所决定的。一所真正对教育负责的学校,一位真正以教育为己任的校长,首先会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至于“状元”之类的收获,只是教育的附加值,而不应是现代中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是校长的根本使命和最大幸福。  (华东师范大学 袁振国)

    让思想照亮人生

    帕斯卡尔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教育最精彩的譬喻,就是点燃孩子思想的火炬。这里所说明的思想,主要指心智活动,指思维。如果思想与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思想就形成了理性认识的架构范式,就成了有体系的观念形态。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很在意培养对象教育思想的提炼,不少培养对象也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这是因为点燃了这样的思想火炬,整个人生都会是亮堂堂的。

    探溯文化的源头。工程一期小学校(园)长组的各位,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其表述有的是教育哲学,有的是教育口号,有的是教育主张,都是基于自己对教育规律的基本认识,有教育实践中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观念、信条。这些“思想”成了学校建设的文化旗帜,也成了学校特色的核心元素。记得工程启动时,专家组很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引导大家向前贤致敬,通过梳理学校发展史,寻找自己的文化基因。记得在南京市鼓楼幼儿园那五彩缤纷的会议室里,我们和崔利玲园长一起盘点她们的“家当”,——“好东西不少啊!”后来在同伴们的启发下,崔园长找到最重要的宝贝——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陈鹤琴先生是鼓楼幼儿园的创始人、中国幼教之父。他的“活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方向明确后,崔利玲园长和她的团队这几年把“活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孙双金是2003年从丹阳调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他经常讲到“两块铜牌的故事”,北小有两块弥足珍贵的铜牌,一块刻着“心心相印”(语出陶行知),一块刻着柳斌先生的题词“含爱生情怀,有教育智慧”。怎么继承北小的文化传统?孙双金从这块铜牌读出“情”的重要性,而当下教育缺少的就是“情”,于是成为梁思成先生早就批判过的“半人教育”,在这样思想的基础上,孙双金提出情智教育,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恰如我们在组内研讨时反复强调的,尊重传统,梳理校史,主要不是表达一种敬意;我们更侧重于面向未来,更应思考的是把学校带到一个什么新的地方去?把孩子带到一个什么新的地方去?庞朴先生曾比较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异同,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静止的、旧的、良莠夹杂的;而文化传统是有价值的、动态的、活的,是至今仍蕴含在人们生活中的。学校文化的内在性植根于学校传统,但同时又应答时代呼唤,我们探溯的那些“宝贝”不是文化化石,它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情境中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所以,校长们的继承其实是以当下教育为语境的。孙双金的情境教育与前任校长的努力一脉相承,但突出地体现了对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的追求,鼓幼的“活教育”作为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的文化流向,也已经赋予时代的斑斓色彩。李伟平的“生活关怀”,与自己生命的“向上翻”(牟宗三语)联结在一起,钱阳辉的乐学教育浸润着儿童文化,芮火才的“自由学校”、戴铜的“幸福教育”、杨金林的“上教若水”,都是在诉说着自己对教育理想的追寻。“我们来到世界,为了看太阳”。在他们教育思想的深处,都蕴含着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渴盼。

    让理念与实践相互激荡。理性认识形成了架构范式,它本身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循环式前行的产物。一线校长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实践性理论,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生成的理性认识,其形成的过程,就是理念与实践不断对话、相互激荡的过程,就是理念与实践在双重探索中融为一体的过程。崔利玲园长提出,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很重要的理论支点是“幼童本位”,钱阳辉认为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乐学教育的深化,理论背景是儿童文化。于是他们都下功夫去研习、思考。作为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了更好地与他们交流,我也曾围绕“理解儿童”进行文献梳理,开过讲座,发过文章。李伟平校长在主政常州局前街小学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思想。在金生鈜教授的指点下,李伟平系统地进行了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习,把自己教育思想的内在追求表述为: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唤醒生命的自主性,激活生命的可能性,培育生命的共生性,实践生命的超越性。记得工程启动之初,组里组织“送教周总理家乡”活动,第一次开展关于“幸福教育”的对话。此后,戴铜校长每次碰到,都和我们讨论对幸福教育内涵的新认识,现在他把幸福的内涵阐释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目标、一种教育实践、一种教育生活,显然形成了自洽的完整表述。杨金林校长常常给我眉头紧锁的印象,熟悉之后我才知道,他的紧锁眉头不是不开心,而是在思考。在选择了“水”作为学校的文化意象、提炼出“上教若水”的教育思想后,他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集和理论学习,终于把“水文化”阐说得比较明白。钱阳辉校长在鼓励老师们创造教学风格时,提出要做理论功课,要经过“抽象的贫乏——丰富的杂乱——清晰的结构”这样不断建构的过程。他自己、他在工程的同伴们,这几年其实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都不是坐而论道者,他们明白,教育家的培育是与改进专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更多的精力花在实践体系建构上,花在学校教育实践日常生活的进步上。钱阳辉近几年把乐学教育的重点放在聚焦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并在课程开发、实践中较好地处理了核心知识与背景知识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使学校的课程质态达到较高的水平。李伟平的“生命关怀”建构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使自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融化在学校组织、制度、课程、教学、活动、文化之中。戴铜的幸福教育做的比说的多,做的比说的好。听薄俊生介绍发展性课堂教学,常常有回到教育现场的感觉,因为他把“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似乎看到打开了的课堂。没有课堂实践的丰厚积累是做不到的。芮火才的教育梦是创办“自由学校”,他的坚守与执着,使得美梦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成功。与以往不同的是,培养对象今天的实践是想明白后的理性选择;在实践中碰到新问题,总会自觉地去学习、研讨,去寻找理论根据,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实践。在他们这群人中,有多位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天道酬勤,这首先是对他们辛勤耕耘的肯定和奖赏!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经常有同行提出,现在一些优秀的校长、老师,都在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有这个必要吗?这种倾向是好还是不好?我的观点是,名师、名校长凝练自己的教育思想,其价值不在有没有,有与没有都不能与好不好挂钩。关键在“对不对”、“做不做”、“像不像”。“对不对”就是要看他们的理性表述是否符合教育基本规律,是否是一种努力抵达教育本质的跋涉;“做不做”是看这些理性表达是否有实践根基,如果做的一套说的是另一套,还是不说为好;“像不像”是看这些理性表达是否属于他们自己,海明威认为作家创作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校长办学、教师教学亦然,特别是自我阐释时,更要说自己的句子,“像”自己这个人。

    “培养工程”小学、幼儿园的校(园)长们,提炼教育思想的过程,其实也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所以这些理性的表达是有“文如其人”感觉的。李伟平提出生命关怀,我在局前街小学曾请几位老师说些校长的故事,我于是明白,伟平是多么善解人意,替人着想。崔利玲赞成的让儿童活泼泼地生长,其实也是她天性的表征。经常听到芮火才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与别的论者反弹琵琶,你就会感受到“解放”、“自由”是他的性格使然。孙双金的“情智教育”、戴铜的“幸福教育”、钱阳辉的“乐学教育”,熟识他们的同行都能体会到,他们的教育思想都是源自心灵的生命自觉。有些提法别人也有,但进入到其理性表达与实践建构的内部,你还是能清晰地辨认出“这一个”,薄俊生为人内敛,温文尔雅,他的“发展性教学”更像“农业”,他的教育管理更似“中医”。于是我们可以认定,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句子”。

    这种寻找的过程,远不是文字表达所能涵盖。这是认识深刻与实践进步的过程。在这方面,他们更多是以架构、范式的内在肌理表现的。比如情智教学,孙双金早已提及,但内涵到现在已不完全一样。以情智教育说,孙双金原来的招牌菜是“四小课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现在他把情智教育表达为:让教育充盈审美的愉悦,让教学充满思维的挑战,让教学充溢丰富的安静。“四小”还在,但“四小”并不是总的概括,并不是唯一追求,而是“浓汝淡抹总相宜“的一种形态,于是也就站得住了。杨金林是泰州襟江小学的校长,进入工程后,他逐步打通了学校地域特点、办学文化传统与水的联系,使其教育思想更“襟江”。在研讨过程中,受大家的启发,他把母性确定为“水文化”的第一核心元素,又把教育的母性特征概括为无私的滋养性、无偏的悦纳性、至尊的亲和性、至诚的成全性。可以说,这种“寻找”往“襟江”近了一步,往教育的本质进了一步,多少有些理论发现的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我以为,作为校长的人生,首先也是思想使其具有光泽、光亮、光彩。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校长们,正在用自身的实践生动地说明这一点。    (江苏省教育学会 杨九俊)

    “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

    其实,我一直认为教育家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积淀以及逻辑思维的敏悟,才能完成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飞跃过程,才能从“匠”转换为“家”。就“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学员的教学思想来看,“匠”与“家”的分别是立判高下的。

    无疑,从事理科教学的老师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基础教育好教师并非难事,而让他们成为一个专业性的教育家却并不容易。作为教育家培养对象的中学二组组长的陈平,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宏观的逻辑层面摸索与总结了数学教学的新方法:“对影响教学方法的要素进行分析与整合,基本明确每节课的教学要素构成,明确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确定影响本节课的主导因素。对不同课型的研究,掌握不同课型优选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与策略。对教学方法优选策略进行应用与再加工,争取产生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只有具备了教学的整体观,才有可能具备一个教育家的基本素养,这才是我们培养工程的初衷。同样,像徐杰那样热衷于高中物理实验工程改革的一线专业教师,其教育思想的大视野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一个教者能够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进行深度的思考,仅凭这一点,他就具备了一个教育家的战略眼光:“在课程设计方面,确定了‘五个兼顾’的设计原则,即课程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内容设计兼顾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资源设计兼顾学科与技术、社会的融合,项目设计兼顾学科内与学科外的整合,方法设计兼顾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互补。”这种上下左右兼顾、分层培育的思维只有在经过长期的历练中得到了一种顿悟后,才能产生出的高屋建瓴式的模式设计,能否用独特的教育思维对自己专业的教学领域进行宏观教学设计,成为我们这一工程检验每一个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此而言,主张“简中求道”的数学老师朱占奎与主张“重生”生物教学观的钱留华老师所表达的教学理念,以及一直在“寻找化学教学灵魂”的谢兆贵老师与一直在寻觅“情境化学”的张援老师的独到视角,也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教书匠”的思维层面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样具备了一个“教育家”的基本素质。理科老师的思维能够跳出线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大思维的统摄性,的确是我们这次培养工程的收获。

    如果理科一线教师是在“工具性”的教学中弘扬教育家的人文思想,那么,文科一线教师却又如何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平衡中教出风采来,以一个“教育家”的姿态站立在讲台上呢?无疑,秦晓华老师的“生命教学”的体验回答的是文科教学面临的世纪悖论,他的教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这次教育家培养工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参照模式:“让语文走进生命,首先要实现四个‘走向’:1.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让学生热爱‘语文’而非热爱‘课文’。语文的任务无非是借由言语能力的习得培育学生良好的母语情怀。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必修教材按照相关专题或话题重新编排、组元,同时从弘扬人文精神的角度,从自尊、自强、自由、公平、正义、博爱等12个维度,为他们系统编写了辅助读物。2.从‘讲课文’走向‘教读法’。语文课的价值,不在‘知识’,而在‘素养’;不在‘全’,而在‘得’;不在‘教’,而在‘学’;不在‘训’,而在‘熏’。我们改进了对语文课的评价方法,不再强调所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而是强调生成性、成长性和研究性。3.从‘文本’走向‘人本’。通过‘立言’达到‘立人’的目的。我们正在研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文化进语文课堂的行动计划,构建有灵魂的语文课,构建有人性的语文课。4.从课内走向课外。语文学习的根本路径是坚持阅读和写作。我们开设了阅读课,每班均有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成为读书者和思想者;成立了‘晨钟’文学社并定期编辑出版《晨钟》杂志。”“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自主地完成语文知识及意义的建构、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形成丰富人格的过程。纵观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诸多探索,不难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体现了自学辅导的教学思想。基于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传统的实用主义文本解读反映出一种潜在的话语霸权:强调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泛政治化,主题先行;文本第一,读者第二。我主张从解读三维(作者、读者、文本)走向教学三维(教师、学生、文本)。我主张体验式解读: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践;借助文本情境,融入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交流情境;沉入词语(诵读品味),厘清思路,角色扮演,想象体验。我主张链接式解读:包括文本内部的链接,关注作者、主题、背景、语言、人物、手法等;也包括文本与超文本的链接,利用图片、视频、网络等;还包括文本与生活的链接,辨识对位、错位、变形、张力等。我主张批判式解读:打破对教材、对文本的膜拜,挖掘隐幽人性,追寻普世价值,提升理性质疑能力;批判式解读的高级阶段是创造性解读,它以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的创造为最高标志。开放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课堂结构一般分为三个板块:奇文共赏(关注现实文本和文本现实,语文课堂向社会生活敞开),语言三角地(讨论、争鸣与辩难,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砥砺)和法定文本研习(传承与习得)。而法定文本研习一般又分为三个阶段:自读感知(个人——文本整体——问题意识)、共读领悟(小组——文本局部——合作意识)、教读展示(班级——或文本整体、或文本局部——方法意识)。”这种突破中学语文教学重重包围,寻觅一条独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教学理念,应该值得全国的语文老师学习与借鉴,这些在长年的教学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一旦被教学者上升到哲学的思考层面,这些教者就会从一个“教书匠”向“教育家”的方向转型。从秦晓华“生命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中,作为一个从事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高校教师,我兴奋地看到了中学语文改革的希望,因为在第一线的讲台上站立着一些这样的优秀且年轻的“教育家”,何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前进呢?!同样,陈杰的“人格语文”的教学追求、梁杰的“文本世界”的探寻、谢友明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赵晓娟的“教师引导”的方法论思维,都从一个“教育家”的思维高度来处理文科教学中的难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如何工具与如何人文在他们的眼里已然不是一个问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工程”只是为这些第一线的专业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而能否在其中得到顿悟,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们在培养工程中得到的启迪不是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局部收获,而是获得了用“教育家”的眼光去看世界的独特视角,那么,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南京大学 丁 帆)

    教育家的特质是什么

    教育家是近年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既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也回应了现实的诉求。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教育家办学,需要教育家教学,然而,何为教育家?或者说教育家有哪些特质?尽管也有种种观点,甚至有专家研制教育家谱系或专业标准,但感觉在区化性、专业性上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本文谈点个人的实践感悟,以就教大家。

    五年前,我非常有幸成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的指导教授,让我有机会通过一个高端的、专业的平台来思考关于教育家的特质问题,特别是在与中学教师二组10位名师进行持续的、深度的交流,以及与指导教授们开展频繁的专业对话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家特质的理解有点清晰了。在此,我想用素描的方式,以“四个有”来刻画教育家的特质:教育家要有一种致力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精神;有一个统率性、先进性的大观念;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题;有一套与上述观念相一致的课堂教学的精湛技术。

    首先,教育家要有一种致力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精神。专业人员与职业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自己工作对象的那种精神。职业人员的辛勤是为了得到更多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回报,而专业人员的努力是为了把自己的工作对象服务得更好,永不满足。就教育专业人员来说,就是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促使学生的学习增值而引发持续的发展,教育家是教育专业人员的典范或楷模,因此他首先要表现出一种致力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专业精神,在实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专业。正如任小文所说的“用生长的眼光从事教育,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守望每一个生命的生长,让每一个生命成长为他自己。”许芹回顾了自己30年教师生涯后所引发的感慨:“……这些感悟逐渐沉淀,就成了我的教育主张,即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这些教育主张又慢慢内化为我的教育哲学,就是要成就每个生命(教师和学生)的精彩;而这样的教育哲学时刻萦绕于我的脑海,由此而产生信念的力量,推动我不断进步,让我离教育近一些,离人近一些。”这些话语无不表明他们对专业精神的独特理解或诠释。

    其次,教育家要有一个统率性、先进性的大观念。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新手的知识是点状的、无组织的,新手也难以实现知识的关联,而专家的知识是网状的、有组织的,而且专家擅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关联。通俗地说,新手拥有的知识似“珍珠”,而专家拥有的知识像“项链”,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就是大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珍珠是值不了多少钱的,而项链就能打造品牌,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因此教育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知识,学会用一种统率性的大观念将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悟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过着一种有大观念支配下的专业生活,以区别于一般教师那种“整天忙得要死,最后碌碌无为”的生活。此外,教育家是教育界的专家、行业的领袖,他所拥有的大观念是影响人、激励人的,因此必须是代表先进的、引领性的。王雄的“希望健全的教育培育健全的人,推动社会的健全”,还有沈志斌的“物理教学‘根’系实验,‘魂’系思维”,或者是王高的“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博物明理、格物启智”等,这些大观念都代表了他们对教育或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在过着有先进大观念支配下的专业生活。

    第三,教育家要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题。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家不仅会“做事”,还能“说事”,能说出自己所做的事其背后的故事,用江苏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的话说,就是“要寻找到自己的句子或话语”。教育家一定是某个时代或某个区域在专业领域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信息化时代最便捷的影响途径就是借用概念信息的传播。只有概念才能把教育家的优秀经验或实践记录、存贮下来,才能传播出去,才能实现教育家的影响力或领导力。杜威曾经说过,经验是不可直接传递的。只有将经验抽象或升华为概念,或者说只有概念化过的经验(间接经验)才可传递。教育家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优秀经验,不断与理论对话,努力形成自己的概念或命题。有了自己的一些概念之后,还需要考虑这些概念的自洽性,即这些概念要与自己的经验一致,是自身经验的抽象或概括,同时,这些概念之间需要经得起逻辑的检验。只有自洽的概念或命题体系才具有逻辑的或理论的力量,才能被受众所接受,实现可传播性。反之,如果你提炼了一些概念,但是不具自洽,那么只能算是一堆乱码,或者是令人费解的几个词汇。有没有属于自己自洽的概念或命题,这是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分水岭,也是理论水平高低的标志。李万龙针对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学习过程缺失或错误”的问题,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探索,提出了用“着地”的方式教地理,并从教学目标、学习方式、资源开发、教学手段、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重建中学地理教学;潘建明在自己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自觉数学教育思想,并形成自觉课堂的模式;任小文提出的“教育即守望、学科即素养、教学即修炼”等等。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他们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句子或话语”。

    第四,教育家不仅要有先进的大观念,还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精湛技术。尽管教育家需要有代表先进的大观念来统率自己的专业实践,需要有符合此观念的概念与命题体系,但总的来说,教育家不是坐而论道、追求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也不是创新知识、自圆其说的教育理论家,恰当地说,他是有先进观念支配下的反思性实践者。换一个角度比喻,教育家又不像民间艺人,民间艺人大都有一套绝活,或者说有一套精湛的技术,但是民间艺人说不出这套绝活背后的所以然及其价值追求,以致只能作为一种供人观赏的表演。教育家既要说清楚自己拥有的大观念或价值追求,还要以实际行动或实践做法来表明这种观念,即还要有一套符合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的精湛技术——一套属于自己的“绝活”,这种“绝活”通常表现在他自己的课堂教学上。正如蒋维坚持“高品质音乐,高品位人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情·雅·趣——高品位音乐课堂”,创造出“情趣交融、静活相宜、互动探究、审美提升”的教学风格;黄桂君坚持“数学教学要呼唤所有学生共享数学思考的乐趣”,形成“慎教善导,激趣启智”的教学风格——教要“熏、听、扶”,学要“做、说、用”,等等。这些精湛的课堂教学技术着实让我感觉到他们想成为教育家的那种追求。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教育家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在于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教育家的专业发展就是在这“四个有”的框架内不断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努力说好自己的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精彩点评————————

    把握“战略主题” 竖起脊梁担事

    拜读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学校长组首批培养对象的办学思想汇报材料,我的一个最深刻、最突出的印象是:这些被称为“明星校长”们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把握了当下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在如何深化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探索并有所突破。

    江苏省从1995年起即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全国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思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倡导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覆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贯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但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破冰不易,素质教育也迟迟未能呈现山花烂漫、春色满园的景象。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提到全国教育战线的实践和理论工作者面前。令人可喜的是,这12位中学校长5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办学实践,都能紧扣这一“战略主题”,从不同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金陵中学的邹正校长的“追寻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之路”,始于对当下教育弊端的反思:“高升学率,谁不欢迎呢?但是如果伴随着它的是匪夷所思的学生们的‘人间炼狱’般的生活,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昂贵了?”他的结论是:“一所真正对教育负责的学校,一位真正以教育为己任的校长,首先会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至于‘高考状元’之类的收获,只是教育的附加值,而不应是现代中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和徐州一中校长王志勇均把自己的使命归纳为“办负责任的教育”。蒋建华校长的思维逻辑是:“如果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有崇高的教育情怀、高度的负责任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真正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从国家、民族与社会未来着想,那么,教育的内涵、品位、特色、形象等必将得到显著的提升。”镇江外国语学校潘晓芙校长借助“教育”的英文单词的谐音提出她的“爱就开心”的办学理念,主张“教育应实现健康生长、快乐生活、传送生命气息的统一”,“教育应追求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应是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和对教育现实不断超越的统一”。淮阴中学张元贵校长所提出、所践行的“担当教育”思想,抓住了“有担当、敢负责”这一素质教育之纲,并把强化担当意识、确立担当情怀与掌握担当本领统一起来。我认为,将“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切入点,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化,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用确立担当意识、家国情怀来统摄掌握担当本领(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对所有学校——不管是学术高中,还是职业高中——也都是适用的。

    我的另一个突出感受是,12位中学校长在紧扣“战略主题”,破冰探路,寻求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时,体现出来强烈的使命感和“竖起脊梁担事”的精神。谁是中国梦的追求者和践行者?谁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建设者?谁是应试教育的破冰者和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第一责任人?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拷问着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广大师生的“基层创新”之间,应该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层担纲者”。一批把握教育真谛和教育发展趋势,同时又扎根教育实践的大、中、小学校长,就是这样一些既能顶天、把握大局,又接地气,能够将“顶层设计”蓝图落地的“中层担纲者”!身为“中层”的大学、中学校长负有“担纲”和“突破”的重任,如果都能紧扣战略主题,牢记使命责任,“竖起脊梁担事”,沉下心来探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就能落地,基层师生的改革创新也能开花结果,而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也将随之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点赞与认可。   (南京大学 龚 放)

    追求·情怀

    我有幸作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学二组的导师,跟10位不同学科的江苏中学教育界的名师们一起走过了5年的历程,这些老师的执着、追求、信念、情怀让我深受感动。我感触最深的是,5年前他们都是学科专家,关注的主要是本学科内容的教学,5年中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有了更高的追求与理想,有了明确的教育主张。如王高老师,他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贵有研,研而治本”,明确提出了“博物明理、格物启智”的教育主张。他认为物理课堂应该实现从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应该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他在课堂中始终突显“以鱼学渔”和“实验出智慧”的理念。他将智慧人才的培养作为物理教学的至高追求,将“格物启智”作为他教学思想的核心,追求物理教学的真谛、践行物理教育的理想。王高正在从一个教学名师向一个教育名家前行!而这,正说明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意义和成效!  (苏州大学 陶 洪)

    教育家的生命活力

    教育家办学是中国教育深化改革的希望,百年中国正是有一代一代教育家高远的追求、博大的思想,才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使教育如此有魅力,让教育更深刻地影响着时代和历史。

    教育家的生命活力来自思想。教育家是从反思里走出来,在教育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善于思考,思考儿童、思考教育、思考课堂,不管是庄惠芬“站起来的儿童数学”、刘红“乐学境界:追寻语文教学的根”,还是李勤“建构有生长力的儿童语文”,我在故我思,这是一种理性精神,也是一种教育的态度。他们勤于研究,研究语文、研究数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陈红提出“共生语文”,指向儿童互助成长的最大可能,许卫兵提出“简约数学”,追逐课堂教学的简约梦想,施建平提出“情境作文”,用生活润泽童心、以真情叙写生命。他们敢于创新,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吴汝萍“数山有路智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令人耳目一新地“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曹慧通过“致和教育”营造生命生长的最佳生态,魏洁孜孜不倦钻研儿童的数学学习规律,从而教育儿童、教育自己。 

    教育家的生命活力来自实践。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坚持教育信仰,为了灵魂的事业,为了诗意的栖居,志存高远,求真至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他们的教育中,快乐成为常态,幸福更是一种责任,学生自由呼吸,舒展心灵,师生共同构建有价值的教育生活。他们心系儿童世界,善于发现儿童之乐、儿童之趣和儿童之真,在他们的教育中,“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始终面向儿童,尊重儿童天性,体现儿童观、渗透儿童情,心怀大爱,仁者爱人。他们充满生本情怀,理解生命的神圣、灵魂的崇高和尊严的可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们的课堂中,触目是春,香花满径。他们回归课堂本真,摒弃浮华,超越技术,还知识以情感、还课堂以灵性,在教学与育人的协同中寻找契机,在思维训练和知识掌握的和谐中确立方法,努力打造智慧课堂,在他们的课堂中,“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创生活动。

    教育家的养成乃“路漫漫其修远兮”和“上下而求索”的过程,思想永不停滞,实践永无止境。我们的课堂因有教育家而精彩。   (南京大学 汪 霞)

    教育大地上的诗意耕耘

    8位校长(园长)“诗意”地生活在教育之中,勤劳而卓越地创造着教育的真善美。他们是在教育大地上辛勤耕种的卓越实践者,他们以智慧、美德和灵性,既创造了卓越的学校文化,又创造了教育人高贵美好的精神品质,他们的思想是丰满的,科学的,是智慧的结晶,他们的实践是美好的、卓越的、幸福的。孙双金校长的“情智语文”气象万千,芮火才校长的“自由学校”意蕴深远,戴铜校长的“幸福教育”和美质感,李伟平校长的“生命关怀教育”生机盎然,崔利玲园长的“单元活课程”绚丽多姿,杨金林校长的“如水教育”泽润静美,钱阳辉校长的“儿童立场”显明深刻,薄俊生校长的“发展性课堂”铿锵有力。他们坚守教育的永恒价值,具有教育的使命感,他们为了儿童,为了教育,视教育为生命,视教育为召唤。把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文化,以其优秀的人格与卓越的实践塑造了学校的教育灵魂。他们的思想与实践,让学校、让教育焕发出人文的生命活力。他们是教育的追梦者,是教育理想的实践者。他们的思想与实践,预示着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正在发生一场即将开启历史的变革。   (浙江师范大学 金生鈜)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了,这几年来,他们在理论素养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新的实践模式的建构等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5年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数学特级教师陈平带领他的课题组,探索了各种数学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的时机,总结出“整合、优选、发展”的教学实践策略“,成效显著;物理特级教师徐杰和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在高中物理分层拓展实验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这些成果对中学物理实验的改革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特级教师钱留华在自己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可供中学生物教师借鉴的“展示 研究”教学模式;特级教师谢兆贵深入探讨和思考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学科思想方法,并将它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 周志华)



/jiaoyu/zatan/2020-03-29/3944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