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东在讲解自己佩戴的LOGO是如何设计的。熊杰 摄
南振中:9万字回信为学生释疑解惑
南振中简介:新华社原总编辑,现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本报讯(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宇麒 郑超 张宇)“亲,下课后请来学院办公室领取南爷爷的回信。”近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丁长青同学收到了这样一条由学生干部发来的微信。
微信中的南爷爷就是新华社原总编辑、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原来,今年元旦过后不久,南振中面向全院学生发起了一次有关读书的问卷调查。这个寒假,针对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南振中院长写了近9万字的回信。
“为了给同学们解答疑惑,我整个寒假,包括春节7天假期都‘泡’在家里,一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了。”南振中在本周召开的读书座谈会上说,夜晚很安静,正是写作的好时候,适合给大家写回信。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如何确定一本书是否有阅读价值、如何解决电子阅读引发的高遗忘现象、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在回信中,南振中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经历,以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一一作答。回信的主题以读书为主,如:《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不可尽信荐书单》。此外,还有以为人处世为主题的回信,如:《大学有没有“起跑线”?》、《应聘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三种境界》。
该院党委副书记孙保营说,南院长非常谦逊,每完成一个年级的书信,都要将信件发给他和另外几位老师,谦虚地商讨这些回信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符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现状。
在调查问卷中,贾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将书分为4类,感兴趣且有用的、感兴趣但无用的、不感兴趣但有用的、讨厌且无用的,请问我该如何对待第四类书籍。对此,他给的建议是:不必强迫自己去读,至少在厌恶情绪消退之前不要“硬读”。“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南院长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回答,能被南院长理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贾雪说。
据悉,在南振中院长的推动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去年4月发布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向学生推荐了200本优秀图书,并将书目中所列书籍的电子版刻成光盘,发放给每个班级。
邹振东:说话幽默改变课堂传播方式
邹振东简介: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原副总编辑、厦门卫视台原台长,现任厦门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报讯(记者 熊杰)新闻学院新来的教授是电视台长,这是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最近在议论的新鲜事。
这位新来的教授叫邹振东,不久前,他刚离开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厦门卫视台台长的岗位,成为专职教授。而他的第一堂课,不是专门针对新闻及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而是通识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这位顶着光环而来的“新教授”,一来就很“火爆”。他开设“影像的世界”这门课,原本只有180个名额,但是很快就被抢光了,他只好跟学校申请增加名额。
一开场,邹振东说:“为什么音乐家一上台大家都会鼓掌,而老师上台却没人鼓掌?”同学们愣了一下后,马上鼓掌。邹振东接着说,“大家鼓掌不够专业,我来教教大家,按照我的节拍来”。学生随着他的手势鼓起掌来,他说,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就是这样让人鼓掌的。轻松暖场之后,在他随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学生不时被他幽默的言语逗笑。
在课堂上,他还讲解CI设计,即“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每名学生一踏入教室就会领到一个LOGO(标识),而这个LOGO就是他的课“影像的世界”的标识,他自己的袖子上也挂上这个LOGO。邹振东说,CI是指有关企业形象识别的设计,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体、色彩、象征图案、标语、吉祥物等。
在课间,邹振东还掏出手机,用微信给学生发红包,他说这样作用很大,一是让学生体验新媒体传播。二是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观众,因为观众在电视节目中永远是核心。三是让学生记住他的课。
在谈到为什么要用这些新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时,邹振东笑着回答:“现在传播形式都革命了,微信都不新鲜了,课堂传播方式也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