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互联网“搞定”大学生实习难

[db:作者]  2015-03-2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万玉凤 实习生 代欣彤

    “记得我当年到市政府实习,后勤有保障,实践有指导,真的很锻炼人。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却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卢新波对当前的大学生实习表示了担忧。

    实习作为大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高校却面临实习岗位落实难、实习过程监管难、实习质量保障难的困境。

    如何寻求破解之道?近日,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模式”的研讨会,吸引了浙江省10余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的关注。

    “三少”与“三难”实习困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对学生的实践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改进大学生实践教学,但目前仍存在‘三少’、‘三难’的问题。”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韩剑介绍说,“三少”是指合作企业少、匹配岗位少、投入经费少,“三难”则是学生管理难、教师指导难以及实习评价难。

    “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供给信息不对称,高校缺少引入企业实践的渠道,专业实习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都是重要影响因素。”韩剑认为,破解实习难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红儿,最初发现“大学生实习难”是因为该校非师范专业学生找不到专业匹配的实习岗位。师范专业学生有配套实习,而非师范专业学生去哪里找这么多企业?“运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陈红儿介绍说,通过互联网思维来构建实践教育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是一种趋势。

    “互联网的优势有很多,如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构建服务体系,满足富有个性化的需求,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还利于进行数据分析。同时,90后学生非常依赖于互联网,也习惯于用网络来寻找知识。”韩剑说,利用互联网推进实习平台建设的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创建“校友邦”实习平台

    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首先尝到了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实习问题的甜头。该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创建了“校友邦”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首创了利用互联网平台系统性解决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学生通过平台可挑选符合专业的实习岗位,平台提供远远多于1∶2的岗位配置,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搭建网上互动平台,供学生、老师、企业三方交流,还配备实习检查,实行检查员制度,负责查看学生实习周记,跟进学生实习进度,并且利用互联网形成效率管理,将学生相关出勤率、换岗率、企业评估数据等用来监管实习过程。

    陈红儿将互联网比作一阵大风:“大风吹走了雾霾,吹出来的是生态。”他说,利用好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相融合,大有文章可做。

    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紧扣高校改革和互联网跨界应用的趋势,与时俱进引入电子商务模式,使学校、企业联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并将学校与企业、导师与学生,四方资源整合,聚为一体,满足大学生参与一线进行生产技能或技术项目训练的需要。

    此外,“校友邦”平台通过大数据搜集,汇总学生实习实践情况,为企业吸纳人才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学校调整招生数量、课程设置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也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参考。

    打造新的实习生态系统

    “在整个教学制度上我们非常需要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实践平台,特别是对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岳朝龙表示,但企业、学校、学生需求不一致,如何处理好需求关系?

    浙江师范大学的做法就是,将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通过“就业式”师徒制训练模式、“卓越人才的定制式培养模式”、“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训练模式”以及“顶岗或轮岗式实习”等多样的训练模式,企业对实习生的态度逐渐转变,企业意识到在参与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将成为人才红利的收获者。

    就学生而言,从浙江师范大学对参与实习的1563名实习生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企业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岗位落实的总满意度达96%。

    韩剑认为,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加大统筹实习管理,明确高校和企业在平台运营下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习的评价,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评价,形成全过程评价的记录。

    “校友邦”平台负责人陈小玲表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形成学生满意、企业高兴、学校放心的大学生实习实践与人才服务的生态系统。



/jiaoyu/zatan/2020-03-29/3961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