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杰
正月十五给长辈送汤圆、请民间艺人捏面人、舞狮舞龙耍罗汉,这些在都市逐渐消逝的老传统,在厦门第十幼儿园(以下简称“十幼”)又被找回来了。记者日前走进十幼,发现该园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颇具特色。
到幼儿园来陪孩子过节
在社区腰鼓队的阵阵锣鼓声中,十幼的元宵节活动拉开了帷幕。大班的十几个孩子舞起了龙和狮,虽然动作稚嫩,但他们的认真劲儿赢来接连不断的喝彩声。孩子们还和家长一起挂灯笼、玩木偶、捏泥人……在幼儿园,记者仿佛穿越时空,重返童年。
这一天,小小的幼儿园虽然略显拥挤,但气氛温馨。大(3)班孩子家长刘女士是一名高校教师,她正和女儿一起挂灯笼,配合默契。刘女士说,每回过节她都会来幼儿园,因为现在城市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而幼儿园举办这种活动,能让孩子、家长和老师有一个交流的机会,更加亲近。
槟榔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林雅婧说,十幼是社区的共建单位,每次有活动,社区都会派人给予支持,如腰鼓队就是社区协调的。她说,家、园、社区合作非常必要,孩子们过节,也让社区显得更有文化,更有人文精神。
在活动中,幼儿园的退休老园长黄丽珍为孩子们讲述了元宵节的由来。中(3)班教师陈燕芬说,现在人们住楼房,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所接触的人只有父母、教师和同学,而采取开放的方式,能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每逢过节,幼儿园都会组织活动,让大家广泛参与,现在,幼儿园已经变成社区的一个小小聚会地。
旧习俗渗透传统人文精神
过年围炉、走家串户拜年、给长辈赠送礼物,这些消逝的传统风俗,在十幼“被还原”。
近几年,在春节前,幼儿园都会举办“人文特色节”,来挖掘闽南人过年“玩”的文化习俗,让孩子们在“好玩”中感受传统过年的亲情、温情和乡情。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比如,让孩子们认识“长者先”的传统礼节要求:给长辈倒茶要倒八分,再双手奉茶,先请长辈和弟弟妹妹点茶品,最后自己再拿茶点。
十幼园长陈玉霜介绍,在闽南民俗中,到了过年,亲戚、朋友、邻居都会互相串门,互相问候拜年,现在这种氛围少了。因此,他们选了一个时间,模仿过年,让小朋友们可以互相串班级,互赠小礼品,吃零食。她说,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不然,洋节大行其道,中国传统节日反而被忽视,这不利于文化传承。
在十幼,节日教育除了统一组织活动,还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要求,依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纳入日常教学中。比如,在端午节,教师要给孩子们讲节日来历,并带着他们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每完成一项,讲一个传统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和游戏中,感受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情怀。
把节日打造成教育综合体
陈玉霜说,传统节日来源于生活,节日教育活动所特有的情境性、娱乐性,使幼儿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接受教育。她介绍,节日教育的作用有三:一是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二是促进社会性情感发展;三是促进动作技能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活动中,孩子们给教师、父母或同伴送上祝福话语,能锻炼语言能力,而念诵节日相关诗词,则能加深对诗词含义的理解。
在社会性情感开发方面,十幼注重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深刻情感,如重阳节和清明节侧重感恩和孝道,春节和中秋节侧重家庭情、邻里情,端午节则融入了民族情感。通过包饺子、吃月饼、挂灯笼等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向亲人、同学、邻里表达关心、祝福和思念,增进了情感意识。
大(1)班孩子家长苏女士是职业心理咨询师,她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陪孩子一起过节,能丰富孩子的社会认识,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建立起自己和社会的联系意识。
记者发现,大班孩子在制作元宵节的“小灯笼”时,首先要学会剪出形状不同的纸条,然后进行粘贴。在操作过程中,孩子既要注意倾听、观察教师的动作要领,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教师李颖说,这种游戏,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具有挑战性,使儿童在与同伴相互帮助、共同学习中完成了操作,学到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