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涛
“苹果”、“创客”,成了处于创造力缺失恐慌中的人们的“热词”。陶行知曾说过三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三句话,可促使天天忧虑创造力缺失的人行动,可为时代精神解码。
处处是创造之地。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每天坐下来吃点心、喝茶、聊天,学校买单,还很开心:“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八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喝的不是咖啡,而是灵感、自由和分享。一间漏雨的教室——第56号教室能诞生奇迹,首要特质在于“不害怕”。而我们的很多豪华教室坐着提心吊胆的学生,等待着每节课知识的集中注射,分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教室的品质不取决于它的建筑材料,而是里面栖息的灵魂。
天天是创造之时。我们很着急地对孩子充填,催长,但似乎并不关心到哪儿去、为什么去和怎么去。孩子在训练、答题中今日复今日,只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明天只是个传奇,能把握的就在今天。孩子要每日三省:我问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有哪些独到发现,如何做得更好?家长每日三省:我给了孩子怎样的支持,孩子的情绪状态如何,主动精神怎样?教育者每日三省:知识是怎么传递给学生的,学生形成了哪些能力,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教育需要一种花苞心态,生长是花朵的自然属性,我们要做的只是疏松根系、涵养水分和耐心等待,至少不要挡住阳光。
人人成为创造之人。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陶行知说:“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之才”,但前提是实现“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创造遥不可及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算不算有创造力?创造是优等生的专利吗?俞敏洪说,“很多有创意的孩子,经常是学习成绩中等甚至不太好的”。教师特别要挣脱“寻找标准答案”的教学,让孩子握紧兴趣这个人生的“方向盘”。如果教师依然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那位流水线上的工人,把生命嵌入枯燥而残忍的流水线上,成天拧螺丝,拧螺丝,结果将是一朵朵生命之花的黯然陨落。
好在,“创客”来了。原来“高大上”的发明创造,现在普通人乃至学生也可以玩了。“创客运动”让孩子们“玩创新”,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美国政府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计划自2012年起用四年时间在一千所美国中小学校引入“创客空间”。如果我们也能趁着这个潮头,把“创客空间”整合到教育项目中,让每个孩子变身“创客”,把课堂变成一个制作、交流、共享的活力空间,撬动和改变整个教育生态,幸莫大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