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1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北师大研修的课堂情景——师生讨论
国培计划2014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专项培训班学员袁懿上模拟课《认识吨》
国培2014小学美术培训班学员在农民綦江版画院上体验课
开宗明义,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朱福荣院长对“浇根式改善型”进行了阐释:“浇根式”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实施教师专业情意与学科素养的行为“浇根”,即:浇专业情意之根、人文情怀之根、学科文化之根、教育思想之根;“改善型”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全面推进“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三课行动”,致力于以教师个体知识、能力的提升,精神、心智的全面提振,达成教师的“行为改善”。
学院认为,做“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机构须实现“三转”:从“我给你培训什么”转向“你想要培训什么”;从“我要你做什么”转向“你能真正开展什么”;从“我能给你什么”转向“你我能共同解决什么”。“只有理清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共同解决什么?我们的研训才能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持续发展,为教师教育创造价值。”
目标“活”起来:变“既定”为“需求”
“教师教育的根本点在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研修的起点却不应该是课堂本身,它应该是课堂的上位价值——课程。”副院长黄吉元说,课程才是研修的起点。“课程设置是达成优质培训目标的灵魂,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以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据此,学院站在参培者的角度设计与实施培训,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学情调研是课程设计的前提。培训前,通过深入学校交流、网络访谈等方式了解参训者的发展现状与培训需求,初步设计培训方案;组班前,建培训QQ群,学员还没参加培训就有了交流的平台。细心的班主任将培训方案上传群共享,让学员提前知晓培训内容,并答疑解惑;报到时,学院再进行个别座谈、分区域研讨,了解学员个体情况,包括最喜欢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对培训方案的调整建议、对培训的期待和担忧、对班级建设的思考等。“弄清楚这些问题,培训过程中才可能把握住着力点,从而设计并修改出具有针对性、务实的、学员满意的课程。”做到“因需施培,因师施培”。
从“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边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送教培训”实施过程看,足以窥见学院如何因地制宜,因师施培的。该培训班学员是“老少边穷”地区——酉阳和秀山县的农村音乐教师,学院按照网络调研与对方培训机构的了解,制定出了两周的培训目标及课程,包括提升音乐专业基本功;掌握音乐课说课技巧;了解唱歌教学、欣赏教学流程;学会制作音乐课件、并能初步运用软件对音频、视频进行编辑;所有学员进行完整的教学展示;学会观课议课。当学院将《培训方案》放到该班QQ群里征求意见时,收集到了很多意见,特别是学员不愿意上课,培训方原以为是学员教学任务重而担心完成不好,到了秀山县培训现场才知道,学员中近90%是兼职教师,即使专职教师也很少参加培训,无学科教研员指导,兼职教师中几乎没有音乐学科背景。面对这样的学员现状,培训目标能实现吗?培训课程能按部就班吗?为此,学院调整培训目标,重构培训课程,如改学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改全员上课观课议课为30%的上课,70%的说课;改大课为主为班主任、上课老师、专家共同辅导为主。在“半日课前微课程”里,也由初始的发声练习、合唱指挥、即兴伴奏、律动练习、声乐展示调整为降低难度的发声练习、视唱练耳、单声部歌曲和儿童合唱歌曲片段练习、律动练习、指挥手势练习。在北碚区影子培训阶段,也由学员上跟进课、三地学员说课展示调整为北碚教师一对一帮助培训学员进行说课展示、北碚农村教师上示范课、三地教师同台议课评课。同时,将学员与影子基地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形成一种长期的互帮互助的关系。
学员们认为,“这些课程非常适用,也是我们在教学情境中经常遇到的,老师们用他们的实践提高了我们教学的经验值。”
课前“动”起来:“小切口、大发展”
“半日课前微课程”是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各种培训班的一大特色。开设这种微课程的理念,是把参培学员以及学员的差异当成宝贵的课程资源,目的就是让学员课前“热身”,让学员参与到培训中去。尽管“半日课前微课程”在不同的培训班名称、形式不尽相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每次由2名学员担当课程的主体,彼此分享、交流、头脑风暴,他们或讲或练,或歌或舞,或评或论。比如,校长班的学员讲“我的教育管理故事”、“我的学校管理故事”;学前班的学员剪纸、做幼儿玩具、做游戏,练习幼儿教育的技能技巧;数学班学员分享问题解决技巧,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信息技术班学员展示小软件;音乐班的学员练发声、赏名曲、弹奏曲谱……每次的“半日课前微课程”如一扇窗,开启了学员交流的心扉,开启了学员探索新知的大门,是学员由教师转换为学生角色的一条通道,是教师适应微时代生活的一次尝试。
“国培计划”教育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学员、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向林老师通过“半日课前微课程”展示了自制小软件“excel拆分与合并”,分享后得到同学的追捧,很多学员在QQ群交流操作方法。班主任向丽老师说:“让我惊叹的是,此‘神器’流传速度之快,我们学院的老师见到都会问起,求分享。”培训结束后,向林老师回到单位,结合培训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对软件又进行了再开发、再改进,并和同学再次分享了提升版。“这种分享给参培老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感情,而且也集学员的智慧丰富了培训资源”。“我们将每次的‘半日课前微课程’进行录像及文本整理,发给全体学员共享,成为学员们的课程资源。”学前班的班主任周霞老师补充说道。
“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半日课前微课程’的经验都积累起来并加以运用,那我们的收获将不比听专家讲座的少。”邓志勇副院长在授课时说的话,万盛小学黄艳老师一直记在心里,她说,“集大家之所长为我所用”,这应该就是“半日课前微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吧。
基础“炼”起来:课例跟进,行为改善
北碚区“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三课”行动研修,让学员“炼”起来,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又一特色。
一是淬炼专业情意。北碚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富集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教育家在此躬耕育人,为北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学院将这些人文资源巧妙地与师德教育、文化素养结合,转化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通过“读教育名著、品教育名派、学教育名师”等体验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培育和提升学员的专业情意。
“这种专业情意的提升,既是个人化的,它能体现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认知旨趣和教育风格;同时又是集体的,通过对学员行动反思的共性部分归类、整合,实现集体塑形,从而推进学员教育思想的刷新”。“国培计划(2011)重庆市初中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唐木政的感叹很有代表性。
二是提炼教学主张。今天的教师,要有教育思想,而思想必须来源于实践。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把握“问题发现——行为矫正——理念升华——行为跟进——个性形成”这一教学名师的成长规律。学院在培训中时时、处处创设教学与研究情景,把培训还原于教学现场、研修现场,达到激发教学思维、创生教育智慧、形成教学主张的目的。
重庆市2012年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小学数学培训班学员,巫山县师范附小李永梅在聆听了“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教授的示范课例后,深有感触地说:“一位有深度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邱学华的成功就在于教学主张对他事业的牵引。”
三是锤炼专业技能。教师“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就是围绕课堂教学的技能。学院承担的每一个培训班总是把“备课、上课、观课、议课、赛课”的“磨课”课程安排得很重。“国培计划(2013)重庆市边远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送教培训”的磨课让学员感触颇深。彭水县清平小学吴燕妮老师谈起那次在武隆县实验小学上课与磨课过程,至今还是那么激动。她说,我两次都是上“相交与垂直”,学生都是同一学校的两个四年级班,但是,两次课的变化完全是天壤之别。第一次表现出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粗浅,整堂课老师牵着学生走,作图时我的示范也不很规范,导致40分钟内教师讲的多,学生过手练习少,学生作业错误也多,我教得汗流浃背,学生学得呆若木鸡;下来后,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专家和班上同学与我一起解读课标、教材,反复观看上课视频,认真分析问题及原因,寻找改进点。第二天,我上了“跟进课”,设计为“理解相交到特殊情况的垂直和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的步骤与方法”,两次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晰学生的探究点、合作点和教师的指导点,放手让学生“做中学”,结果是整堂课脉络清晰,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跃,特别是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基本能辨别相交中的垂直情况,能正确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这种亲眼所见的变化让学员震撼,该班学员彭水县保家中心校梁家芳老师动情地说,其实,不是我们山区老师上不好课,吴老师的课仅隔一个晚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变化呢?我们太缺乏有这样的专家老师指导了,曾经参加的一些培训,没有使我们感动,没有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改善。
研究“做”起来:典型引路,方法过手
中小学教师中能教好书的多,但既能教好书又能做好研究的少,在“上课”“科研”与“写论文”方面,确实是“做的比说的好,说的又比写的好”,这是“你知道的”。在一些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培训中,教育科研课程是必修模块,实践经验证明,教育科研不是教会的,而是做会的。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在教师的教育科研板块的培训中,从课程设置上,采取“激发研究兴趣、跟学研究型教师、筛选一个小型课题、做中学习研究方法”的培训实践,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一是培训学员发现、筛选研究问题的方法。学院在教学名师培训中,以“问题发现单”的方式,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观察、专家讲座和自我经历”五方面去发现、筛选研究问题,确定小课题。
二是典型引路。跟研究型教师学研究,如初中数学教学名师培训班的一个小组,到巴蜀中学跟随特级教师余志渊学习2周,看余老师如何以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随笔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如何巧妙地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等,跟学后的5位学员后来慢慢地都做起了研究。
三是在研究中学习研究方法。课例研究与文献研究是学院每个长班都必须贯穿始终的。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阅读与写作专项培训班,在边观课边讲课堂观察方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每组学员以“文本解读方法”为题,围绕一篇文章进行解读,或对整篇文章、或选择一个点(如结构、手法)、或关注一个片断,形成研究的“小课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开展研究。又如初中数学教学名师培训班学员、涪陵第十五中学校熊知龙说,自己在当地教书还是有名气的,抓升学率也是一把好手,但是就怕教育科研。他到了培训班,跟随了影子教师,学习了研究方法,觉得自己是可以做研究的,于是,他不知不觉沉浸到了文献研究中,他结合课例所做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研究述评》和《教师该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提供怎样的问题支持——“积的乘方”课例研究》,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验》和《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上。还主持了市级课题“主体参与式生命课堂”的子课题“五环六步教学法”的研究,也经常被长江师范学院等邀请授课。访谈中,他笑着说,这一培训前后的变化,有时,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校本“靓”起来:有限给予,无限生长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向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教师培训何尝不是这样呢,看学员是否习得了自主研修与合作研修的思想与方法,是否获得了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理念与精神,是否产生了持续改进与专业成长的动力与愿望,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回到学校能够起到“火种”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外在的有限的给予激发教师内在无限生长”。
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通过培训,总结出了“六步四有”的校本研训模式,即“确立主题、研制工具、上课观课、分组研讨、形成共识、专业引领”“有主题想起来,有任务做起来,有研讨动起来,有成果传起来”。学员可学可仿可操作,不少学员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去。
石柱县下路镇小学附属幼儿园马凤梅老师,参加国培后发生的“从音乐科班转岗幼儿教师,从门外汉成长为专业能手,从专业骨干到教学管理能手”的三级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万州国本中学程素芳老师参加培训回到学校后,坚持把所学运用到学校教学实践研究中,组织送课下乡、指导教学、举办专题讲座,国培不仅彻底激活了她,也激活了学校校本研训。
研训心得
“国培”让我更加根深叶茂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1)重庆市初中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这次培训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回忆起三年前的这次“国培”,我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无数次对我的领导和同事说:“国培——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能让人脱胎换骨,化茧成蝶!”
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餐”中,既有当一个好数学老师的基础课程,又有让我们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腾飞课程。经过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采取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作学术报告、做课例研究和文献综述等等学习方式,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对实践反思、去粗取精,辅之理论思考,把理论学习落到课堂教学等实践中去检验、重构。不仅有及时的知识与能力提升的收获,更获得了让我持续成长的兴趣、方法等动力性支持。
“国培”彻底激活了我,回岗后,我坚持不断地运用所学的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磨课方法,运用文献研究等教育研究方法,组织送课下乡、指导教学、举办专题讲座,我开始把目光从单纯的教学转向了教学研究,关注教学的各个因素并努力的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实践。我认真开展“阳光课堂”、“兴趣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让学生达到“做数学”、“玩数学”、“享受数学”的三重境界,积淀个性化的数学教学观,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
这次培训结束的三年里,我的领导、同事、学生,还有自己,都觉得自己真的变了。教学办法更多了,喜欢研究了,学生更喜欢我的数学课了,考试成绩也更优了,我的荣誉也多起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重庆市首批教学名师、重庆市首届最可敬可亲教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还被聘为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 程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