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争创示范校 再谋新跨越

[db:作者]  2015-03-26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专业教师在汽修车间指导学生实训

    2013年4月,在国家教育部门公布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中,青岛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字赫然在列。至此,学校完成了改革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跨越,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的青岛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古城山东省青岛即墨市。1980年建校至今,学校为社会输送了3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2人通过自主创业成为国内房地产业和儿童传媒业的领军人物,60余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00余人成为知名企业的厂长、经理,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培植特色精品专业

    近年来,面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趋势、大背景,学校紧紧围绕青岛市和即墨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抢抓即墨市规划的“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注重职教专业动态调整,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优化巩固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优势专业,全面振兴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以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为主导的工科专业建设,积极创建对口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双高”名牌专业。形成了现代农业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服装类、学前教育类6大骨干专业群,畜牧兽医、数控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分别被确定为省市示范、骨干专业,构建起以示范专业和骨干专业为支撑,一二三产专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近三年为当地加工制造、服务、种植养殖等行业培养毕业生5000余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活力,学校主动破除以往“闭门造专业、孤立办专业”的做法,积极建立专业与产业的“对话”机制。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是青岛市和即墨市政府规划建设的6个重点工业功能区之一,为数控、汽修等骨干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此,学校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机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企业联合在汽修专业设立了“冠名班”,学生定期以班为单位到企业开展教学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企业为每班配备2名实习指导教师,随时为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进企”的办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又促进了专业的良性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优化教学条件,吸引更多学生到校就读,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现建有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的数控、电工电子、汽修、建筑、现代农艺等5大现代化校内实训基地,各种实验(实训)室39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作为首要任务,强化“面向全体、人文关怀”理念,积极改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据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动”为主线,将学生学习、生活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大力推行以“升旗、两操、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四个模块为载体,以“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立德成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自一立”特色德育模式,强化道德体验和情感认知,在动态中引领学生成长。

    为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学校成立了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一班九部”,带领学生开展自治管理。一班,即国旗班;九部,即组成学生会的学习部、宣传部等9个部门。特别是成立10年的国旗班,由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组成,主要担负每天升降国旗和重要集会、重大活动的护旗、升旗任务,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以良好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一张响亮“名片”,也成为广大学生一致向往的集体。学校先后在全国及青岛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产生广泛影响;多次被评为市级以上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有1人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学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大力实施分层次教学,以课堂的充分自由度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构建起师生良性互动的和谐课堂秩序。坚持课程对接岗位,积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3门青岛市精品专业。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开展教学,按照企业员工标准进行培养,强化“贴近生产、注重实践、学用结合”的技能教学特色。依托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车间学、工厂练、赛场比”等多层次有机衔接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有100余人在市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其中3人在全国和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毕业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打造“双高”教师队伍

    “别人修不了的设备,我们的老师能修好;企业有什么技术问题,首先想到找我们的老师解决,那就证明我们的老师有了真‘功夫’,学校也就有了知名度”。这是校长王雅礼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对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最朴素的形容。

    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无私教导学生,成为有爱心、激情、有思想、有魅力的新型教师,营造了师爱生、生尊师的和谐师生关系。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构建“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名优”的层次化培养模式,实行“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下车间练、到赛场比”等多种渠道有机结合的培养培训机制,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动手能力不强是个别专业教师的“短腿”。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激励教师提高实操水平,学校坚持实行“专业教师下车间”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周至少有2天时间到实训车间、实验室,熟悉设备性能、强化实操训练;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每天有专人对教师下车间情况进行记录,对表现积极的及时进行表彰,对下车间次数较少的限期改进,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现在,不仅专业课教师下车间率达到了100%,而且不少文化课教师也经常到车间里与设备“亲密接触”、“一试身手”,营造了人人学技能、练技能的积极氛围。

    为充分利用名师、技师等“高端”人才资源,学校成立了6个“名师工作室”、1个“技师工作室”及1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名师等为示范和引领,通过“一对一”指导、互相听评课等形式,带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促进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学校一大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100余人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60余人在市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一等奖。由于善学习、肯钻研,多名教师已成为当地PLC、焊接等方面小有名气的“专家”,经常受到企业邀请为其排除“疑难杂症”,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5载励精图治,35载春华秋实。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青岛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长王雅礼表示,要把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全校干部、师生团结一心,勇立潮头、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加快向辐射青岛、影响山东、享誉全国的职教名校目标迈进。 (林显亮)



/jiaoyu/zatan/2020-03-29/3983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