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多所大学迎来新校长,新校长们的就职演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中科大新任校长万立骏在就职讲话中表示将尽心尽力当好服务员;北大校长林建华谈到,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邱勇表示,要从容办学,执着理想,肩负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新校长们的讲话富有深意,字里行间透露出责任与担当。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大学校长,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如何才能引领大学的发展?本期约发两篇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校长职业化不能凭自觉
如果有明确的制度,校长将更好地处理个体与制度、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校长在制度框架下履行职责,可以给校长岗位注入个性,并保障学校文化的传承
■熊丙奇
总体而言,近年来的大学新任校长就职演说,相比过去少了套话、官话,多了不少“干货”,也因此成为社会舆论观察大学校长办学理念的窗口。过去3年中,多位大学新任校长因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态不再申请新课题,不申报成果奖项而广受赞誉,因为其中传递出校长职业化的重要信息——新任校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更加清晰的定位。这也是所有新任校长就职演说的一个基调,即做“职业化校长”。
校长的重要职责就是管好一所学校,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师生服务。这让笔者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校长柯尔曼访问中国大学时提到的“我虽然是校长,但我的权力很小,我不能命令其他人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我只能鼓励教授们干什么,并且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服务”。
但仅有表态还不够,如何让校长的就职演说落地更为关键,这就需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事实上,类似当好“后勤部长”这样的话,早挂在一些大学领导的嘴边,但现实中由于缺乏现代治理结构,大学的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都集中在校领导手中。有的校领导很快忘记就职时说过的话,非但没有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还越权去干涉教育和学术决策,并由此滋生出教育和学术腐败。
美国大学校长说自己的权力很小,不是谦虚,而是事实。校长只有行政权,不掌握教育权和学术权,只是执行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因而就是校长想用权力去命令教授干什么,也做不到。如果校长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教授,那么后果将十分严重,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将对校长提出不信任案。与美国大学校长权力受到制约不同,我国大学的校领导在校内却有较大的权力,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的配置,在教育和学术事务决策上有时也说一不二。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的职业化更多地取决于校长本人的自觉,而不是一项制度安排。也正是这一原因,我国大学校长虽有职业化的意识,但在如何当好大学校长方面还没形成统一的共识。在有校长宣布不再带研究生的同时,也有校长宣布要继续给本科学生上课。而对校长的“不同选择”,有点赞者也有反对者。
如果有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制度设计,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首先,校长的重要职责就是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对其的考核、评价除了管理业绩之外,不再考虑教育和学术因素;其次,如果学校建有民主管理、决策机制,学术自治、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畅通的渠道到达校长那里,且校长还被监督,何须校长通过授课了解学生,表达“亲民”?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校长的任命、管理、考核,已经明确实行去行政化、职业化、专业化。因此,还应围绕这一目标,明确校长的权力、职责。如果有明确的制度,校长将更好地处理个体与制度、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校长在制度框架下履行职责,可以给校长岗位注入个性,保障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防止权力滥用、滋生腐败,也可以让自己关注于学校管理,因卓越的教育管理成就、服务师生的效率,从而成就为真正的教育家。(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一味靠校长威权难实现大学善治
尊重办学规律,依法治校是大学校长的核心领导力之所在。但现代大学是多元利益共同体,协调各方,民主共治,没有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一味依靠威权,则难以实现大学的善治。
■熊庆年
在变革的时代,大学犹如一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前行,舵手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他决定着航船的沉浮、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之时,一批大学校长的密集更替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正是舵手的角色使然。而在深刻变革的环境下,大学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校长们的担当也是千钧之重。然而,“从容”不约而同地成为履新校长们的心声,这让人们感到一种思想的清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就职讲话中说:“大学意味着从容。从容是学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大学要更加关注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迷失方向。”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就职讲话中也说:“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应为这种从容点赞,因为它是大学核心价值之所在。在五光十色的社会涌动中,在花样繁多的利欲冲击中,能否坚守理性、坚持远大追求,对大学是巨大的考验。毋庸讳言,一段时期里,心浮气躁成为大学的普遍现象。所以,当下的从容代表了大学一种新境界。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精神凝聚。曾几何时,人们格外关注大学校长们对办学理念的陈述,这在情理之中,但理念如果只是徜徉在时髦辞藻的夸饰、豪言壮语的标榜和经典警言的征引中,那只是空中楼阁。理念必须化于大学制度与文化之中,浸透到办学实践活动里,才会有实际的驱动力。大学是以理想、价值观和传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尽管大学活动的舞台是在当下,但当它们准备去创造未来时,力量的源泉却来自过去。浙江大学新任校长吴朝晖在就职讲话中,强调要发扬光大浙江大学的传统和文化,遵循师生已经共同形成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共识、路径共识、举措共识与方案共识,并将这些共识转化成更为坚定的行动。其实,遵循传统就是尊重办学规律,是大学校长核心领导力之所在。
对于大学校长,很多人怀有英雄主义情结,寄希望于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大学校长来把舵。不过,在当代社会,在大学多元化、巨型化的条件下,依靠现代大学制度的民主治理可能靠谱得多。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这样描绘过大学校长的角色:“多元化巨型大学校长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掌权者、信息灵通人士;他又是官员、管理者继承人、寻求一致的人、劝说者、瓶颈口,但他主要是个调解者。”这的确是经验之谈。现代大学是多元利益共同体,协调各方,民主共治,没有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一味依靠威权,则难以实现大学的善治。(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