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进
3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以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的数据作为样本,粗线条勾勒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学术机构布局、学术创新态势、竞争合作状态等最新发展动向。作为人文社科成果产出大户的高校,在过去的2014年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综合高校科研实力远超单一学科类高校
高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是“复印报刊资料”作者机构的三大系统。从成果产出作者所在机构的角度来看,高等院校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复印报刊资料”作者机构综合指数学术地图显示,2014年度,高校被转载论文10052篇,涉及高校678家,转载量约占全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总量的77.2%。在2014年度综合指数位于前80名的作者一级机构中,72%来自高校。
与高校成果产出量相比,在“三大系统”中,社科院(联)和党政干部院校作者机构的总体规模偏小。2014年度,社科院(联)作者机构被转载论文830篇,党政干部院校作者论文共被转载350篇。三大系统的对比结果表明,高校社会科学的研究层次直接关乎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
从二级机构来看,高校的主力军地位则更为明显。在测度出的前80名作者二级机构中,75家为国内高等院校二级院所(如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例,2014年度被转载论文87篇,覆盖法学、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12个一级学科,综合指数超过众多只侧重单一学科的二级院所,强势闯入第一阵营。
与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情况类似,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人文学院综合指数也远超一些过于依赖单一优势学科的“跛脚”高校。这种状况,或与这些综合性高校的二级院所汇聚了多学科科研力量有关。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像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热点研究较为集中的学科,一级机构中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研究实力呈现出旗鼓相当的竞争态势。
以法学为例,高校虽然是法学作者机构的主体(其中,政法、财经、警官等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分别占43.8%和56.2%),但在第一阵营中,作为专业院校的华东政法大学与作为综合类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实力不相上下;在第二阵营中,专业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与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力相当。
在法学二级院所中,大多数专业院校的法学专业二级院所的综合指数,要明显低于综合院校的二级院所,前者平均综合指数比后者低约0.03。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或许是由于政法等专业类院校对法学学科划分过细,科研实力被多家二级院所分解和拆分,因而导致这些本来有专业特长的院校,不敌汇聚了多学科优势的综合院校法学专业二级院所。
高校学术期刊质量亟待提高
在此次被纳入测度的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全文转载的1444种期刊12667篇论文中(不含报纸、图书发表的论文),综合指数排在前80名的期刊共被转载3231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总量的25.5%。
就被转载数量而言,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主办学报约有1150种,被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的学报有386种,约占总数的33.6%;共被转载论文2509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年度转载总量的19.8%。其中,综合指数排在前80名的期刊被转载1493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总量的11.79%。
从期刊综合指数的角度来看,社科院(联)期刊处于领军地位。在综合指数被列入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14种期刊中,10种由社科院系统主办,占据前两大阵营期刊数的70%以上。在入主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主办的期刊仅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位于其中。其他高校主办的期刊普遍集中在第三阵营和第四阵营,总数达31种,占据这两个阵营期刊总数的近一半。
这意味着不论是被转载数量,还是被转载的学术期刊综合指数,高校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第一阵营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实力相当。可喜的是,在80种期刊中,师范院校学报达14种,占17.5%。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主第二阵营,并分别领军南北师范院校学报。而相比之下,大部分师范院校学报分布在第三阵营和第四阵营,转载量都在10篇到23篇之间。可见,师范类学报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就学科期刊而言,在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学术论文中,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几个学科的专业期刊较多,优势明显。通过数据统计,这些学科被转载的论文数量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总量中占比较高。其中,经济学占17.1%,法学占7.9%,哲学占7.3%,历史学占5.9%。这或与“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多年来比较偏好传统学科有关,也或与这些学科发展成熟、学术积累深厚、学科期刊发展相对完善有一定关系。
从地域来看,北京和上海的期刊数量、质量呈现出双高峰竞争格局。北京和上海被转载期刊的综合指数之和位居前两位,被转载期刊数量分别为447种、100种,也包揽了被转载期刊数量的前两名。
之所以北京和上海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研产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与两地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期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社会科学研究者投稿有关;另一方面与两地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资源相对集中,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较多等因素密切相关。
被转载量高的学术期刊更关注社会热点
在分析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传奇现象:在第二阵营的8种期刊中,除《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2014年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外,其他7种刊物近几年名次比较稳定。
2011年度,《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收入“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期刊后,综合指数连年进步:2012年度、2013年度分列高校学报排名68名和17名,2014年度则快速飙升至第六名,一举挺进第二阵营。其中,该刊2014年度策划的“全球史”笔谈和“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笔谈栏目,被转载的论文占据其转载总量约30%。这种“传奇现象”,说明突出问题意识、及时追踪当时社会热点的专题策划,是提高期刊质量的有效途径。
社会有需求,学界有响应,这是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以社会学研究为例,根据对转载数据的统计分析,养老服务体系、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和“单独二孩”生育新政研究,既是2014年社会学排名前三的热点议题,也是当时的社会热点。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中,关注养老服务体系的论文约有240篇,关注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和“单独二孩”的论文都在60篇左右。
2014年,不论中国国内,还是世界各国,都在摒住呼吸聆听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的国家发展战略转型。这也是当年中国看自己、世界看中国的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
这种社会热点,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自然不会“缺席”、也不能“失语”。根据“复印报刊资料”对经济学论文的统计表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变革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深化国企改革、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和“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构成了2014年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的4大热点议题。
此外,依法治国和农村土地改革作为2014年国家深化改革的热门领域和社会热点,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兴奋点。
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中,关注“依法治国”的论文为211篇,占法学被转载论文总量的21.1%,使其成为第一大热点,共涉及一级机构67家、二级院所47家;关注“土地改革”的论文超过34篇,占法学被转载论文总量的3.4%,共涉及一级机构27家、二级院所31家。
这些数据,或许能够回答我国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现实之问——国家有需求,学界是围观还是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