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屹立潮头竞百舸 深化改革育英才

[db:作者]  2015-04-02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就在不久前,一种新式“家电”在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实验室里面成功问世。白天它产生的电能优先给家庭负载供电和给电池充电,晚上它又用储藏的电能为家庭生活提供电能。它就是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与深圳市必科信实业有限公司、欧洋新能源电动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科赛新能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后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发的家庭微网储能新产品——光伏储能一体机。

    该产品主要面向德国销售,针对德国家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发的光伏储能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自发自用功能。目前该产品已销往欧洲,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而这正是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以试点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小缩影。

    改革是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合并成立的综合性本科大学。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国家水利部门和湖北省签署协议共建三峡大学。2013年学校正式成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站在新的起点,三峡大学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积极探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路。

    而在三峡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路上,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试点改革又走在了前列。2012年三峡大学按照“教育部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部门关于推进高校试点学院改革的意见》,率先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的现状拉开了试点学院改革的帷幕。改革领域涉及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学院治理结构等四大方面。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拥有“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电力公司水电站仿真(部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设有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新能源发电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具有相关学科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气工程领域、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峡大学以“电气与新能源”为突破口率先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除适应了我国电力工业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与经营作为主要内容外,发展的前沿涉及到智能电网(电厂)、新能源发电、微电网建设等前沿领域。在现代电力工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电气与新能源”的改革具备了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微电网建设、输电线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结构。这种新的学科建设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具有前瞻性、创新型和发展性。

    为此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确立下自己的改革目标:形成促使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学生主动学习的体制机制,培养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氛围,建设高水平的电气工程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开拓精神的电气工程精英人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致力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科技问题,为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这项改革的好处在于:突破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解决了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急功近利、缺乏学术精神等诸多问题;探索了用体制机制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试点学院的核心使命,为三峡大学创建省属一流特色大学探索了新路。”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院长黄悦华介绍说。

    改革是创建地方特色大学的根本保障

    为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确立了“五大思路一内容”,确保改革的全面推进。

    “育人为本”——学院改革的核心必须坚持育人导向。改革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弊端,形成科研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学工育人的氛围。

    “教授治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探索和推进试点学院的教授治院模式,形成教授治院、党政负责的体制机制。

    “协同发展”——推进协同创新,优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四共同一体化”和“双服务”(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和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立院”——营造立德树人、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团结协作的学院文化氛围,建立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让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营造“开放、包容、分享、感恩”的办院理念。

    “大胆创新”——充分运用先行先试的政策条件,推进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选拔和教师聘任等制度创新。

    “改革内容”——以市场导向、行业导向、社会导向为牵引,围绕二级学院科学发展,着力推进改革。

    系部调整是电气学院走出改革的第一步,学院以学科和科研组建系部,将原有6个系部撤销,新组建4个系、4个中心,力求实现“四统一”。即研究方向、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研究生的统一。改革中,学院制定了《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内部管理方案,管理办法规定,权力和管理重心向系(中心)转移,系(中心)拥有独立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同时,学院还确立以系(中心)为单位的考核机制,由各系(中心)负责,为教师和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学院取消了单独的博士教授工作室及校、院领导在系部的工作室;取消教师用大板桌,教师办公学习均采用工位制,腾出空间构建科研平台。为确保两个科研中心的用房,学院还专门设置了两个发展特区,即风电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研究中心、仿真研究中心。改革后的布局,学院已经保证了每个系(中心)有近400平方米的用房用于教育科研。此外,学院还实施了新的收入分配办法和激励政策,确定领导业绩比例下调、同工同酬、向教学科研倾斜和向高水平成果倾斜。新的收入分配办法和激励政策一经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2013年10月,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推出“教师岗位聘任制”,学院的教师岗位实行择优聘任,设定四个层级的岗位及上岗需满足的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和按岗竞聘的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打破了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旧例,使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9位竞聘到B级以上教师岗位,占聘任B级以上岗位总数的67.86%;教师岗位聘任实施后在学院内营造出力争上游的氛围,教师抢着承担教学任务,努力争取研究课题,主动进修提高自身实力。聘任制实施一年来,全院10名青年教师进修升造交流,是以往的1.5倍多。

    2012年,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与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还提出了“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与人才培养,在家长与全院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式形成。

    改革是服务社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举措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已然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局面。如今学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到30项,还与北京国智衡公司、宜昌电力勘测设计院、中船重工七一零研究所、葛洲坝电力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宜昌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已建设成为学院的研究生创新基地,数十名教师研究生深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此外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获的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湖北省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电气英才”也已获批,还获批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学院教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获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2项及学科竞赛奖励30余项。

    “去年以来,学校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先试现行,主动服务电力企业需求,以科研合作促进教学提升,实现校企双赢,我们已尝到了甜头!”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院长介绍说。

    2014年,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成立12年来的首届水电运行值班员技能竞赛成功举行,而这场技术比武的平台正是由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研发的水电站仿真系统。该系统真实模拟了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异常运行和故障工况,成功实现了在仿真环境下的水电运行值班员的技能测试。正是在主动服务水电企业之中,学院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软硬件进一步改善:在研发水电站仿真系统基础上,学院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近期,“已尝到了甜头”的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又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共建“三峡大学—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工业自动化集团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项目”,吸纳西门子公司800余万元投资,并把西门子在工业界的新技术、西门子工程师培养机制、员工培养体系、认证体系和追求卓越、矢志创新、勇担责任的企业文化带进校园。(简邦俊 余东山)



/jiaoyu/zatan/2020-04-05/401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