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
全国模范教师
■于会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学校的“生进生出”——每年一批新生进校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一批学生要从这里毕业了。
如何让曾经生活学习了几年的学校,能长久地留存在每一位学生的记忆里?除了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毕业季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但客观地讲“老实话”,在目前中高考的迎考激战中,毕业季除了疲惫不堪的应试和焦虑,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值得留恋和怀念的记忆。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到毕业课程的设计,其中一项是毕业留影。这虽然已是几乎每所学校、每一届毕业生的“必选动作”,但多数情况是:在学校随便找一块空旷的场地,“咔嚓”一下就结束了这个本该有许多含义的活动。而在育英学校的校友广场中,专门建有“毕业门”。每到毕业季,毕业班的合影留念就成了校园里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成群结队的毕业生在这里留下离校前的最后身影,留下友谊,留下笑脸,也留下在母校这段学习的美好记忆……
毕业门,位于我校校友广场的东侧,是一个由大理石建成的长方形门,形成一个“门”字型图案。走进毕业门向西,沿一条铺满青砖的小路,有高低错落的三级台阶,面向毕业门呈扇形张开,可以容纳一个班的学生——那便是毕业合影的地方。背景由一面校友墙、三棵芙蓉树(在学校中又名“毕业树”)和一株凌霄花构成,这三个元素极具文化内涵;毕业门两侧刻着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浓密的树荫遮盖了整个广场,在炎炎夏日的毕业季中,学生们或站或坐合影时,清凉惬意。
毕业门的设计思路,源于学校的育人目标。育英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了传承其特有的红色历史传统和学校的十二年一体化实际特点,提出了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毛泽东同志曾给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学习”应该成为每个育英学子必备的品质;“阳光大气”是在成才之外,对于成人的目标指向,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有涵养、有气度的人;在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同时,学校更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因为学生外在的行为会对其内在的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体,更应该是能够继承学校的历史传统,“关心社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国家未来建设者。
学校的育人目标要落实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首先需要课程作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改革思想和课程方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十二年一体化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包括基础性课程、修身课程和发展力课程三大类的育英课程体系。其次还需要文化环境的建设。我们以“在最美丽的校园,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为使命,提出建设一所“学生放学后不想回家的学校”,着重学校的建筑设计和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让学校的育人理念渗透到每一堵墙面上、每一个角落里。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当孩子周围的件件东西都没有显得过于惹人注目而是处于似乎不易察觉的情况下,他们便可以和谐地构成环境的总的美学气氛。”所以,教育从来都不应该是赤裸裸的,而应是一种浸透与感染,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毕业,意味着一个学习阶段的暂时结束,连接着未来新的学习的开始。我们希望每一个从育英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母校的期许,带着这些优良的品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我们希望实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所说的:“学校的目的应该是:在学生离校时,已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以备他终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