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立德树人 自强奋进

[db:作者]  2015-04-0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风景如画的凯里学院

    民族体育特色教学—反排木鼓舞

    凯里学院学生参加央视春晚演出

    2014年教师节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播出《田野青春梦》系列报道,其中的《光阴的故事》《我们在一起》两集专题纪录片重点报道了凯里学院毕业生群体到边远山村担任特岗教师、扎根基层的先进事迹。纪录片播出后,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凯里学院毕业生特岗教师群体受到广泛赞誉,被中央部委及社会各界称为特岗教师的“凯里学院现象”。这是近年来中央媒体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集中对特岗教师群体进行的报道。

    特岗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只是凯里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2011年央视春晚舞台为开场节目《天蓝蓝》伴舞伴唱的是凯里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独竹漂直道竞速男子项目包揽冠亚军的是凯里学院的学生,“多彩贵州”舞台有凯里学院的学生,黔东南苗乡侗寨活跃着凯里学院学生志愿者的身影……这些无不反映着凯里学院自2006年升本以来,践行“立德树人,自强奋进”校训,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办民族地区人民满意大学的有效作为。

    全州举力办本科教育

    凯里学院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黔东南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居住着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9.3%,这里聚居着全国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二分之一的侗族人口,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较高的自治州之一。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这里有包括世界非遗“侗族大歌”在内的52项国家非遗名录,有国家重点档案“锦屏文书”,有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和“笆沙枪手部落”等30个享誉世界的乡村旅游村寨,有黎平会议会址等多处红色文化资源……黔东南以其“原始自然生态、原生民族文化、原貌历史遗存”等独特旅游资源向世界展现了古老而神奇的原生态魅力,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入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是贵州建设全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

    就是这样一个全国苗族侗族人口集中、多民族和谐共处、原生态文化魅力独特的自治州,从1956年建州以来就一直梦想办一所自己的本科大学。进入21世纪,乘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中共黔东南州决定以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申办本科院校,并发出“举全州之力办本科教育”的号召,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勒紧裤带把凯里学院建起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当年全州干部职工自愿捐资1000多万元,形成了全州举力建设凯里学院的强大合力。2006年2月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组建凯里学院,实现了黔东南各族人民的本科教育梦想,也开启了黔东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黔东南发展高等教育由来已久,1958年创办黔东南大学,后历经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传承演变,1978年恢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批准黔东南州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为独立办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凯里学院的成功创办,结束了黔东南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她承载着自治州400多万各族人民的教育梦想。

    凯里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升本以来,在贵州省和黔东南州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得到全州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院秉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一是完成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以较低投入建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园,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绿色大学和特色文化学校;二是完成本科专业的设置布局,实现了从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的转轨,形成了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三是建立以服务地方为主的学科支撑体系,以强劲的科研潜力架构了以省级“重点学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特色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为主干的优质科研平台,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突破,形成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四是建成一支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集聚了一批包括省管专家、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州管专家及拔尖人才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夯实了“人才强校”办学基础;五是形成开放办学格局,已与国内的济南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扬州大学以及台湾大叶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校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教师培养、干部挂职锻炼、研究生培养等合作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泰国丝莎琪皇家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其中与美国佩斯大学开展了“本硕连读人才培养项目”等,目前有2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在以上合作大学交流学习。特别是2014年迎来了96名“东盟”留学生,在校留学生数量首次突破10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德国、韩国、加拿大和东盟国家。对此,凯里学院党委书记王爱华满怀信心地说:“不仅脚沾泥土,也要胸怀天下,我们要将凯里学院办成一个既有十足的民族范儿,又不失国际范儿的地方性特色大学!”

    凯里学院现有校园占地面积1659亩,校舍建筑面积32.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04.69万元,馆藏图书97.4万册、电子图书182万种;教职工912人,其中: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252人,博士82人、硕士396人,省管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州管专家5人,“双师型”教师123人;设有3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8448人,外国留学生100人。

    凯里学院立足黔东南,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力争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区域品牌高校。

    立德树人育地方英才

    凯里学院自首届毕业生走出校园,就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招生录取分数和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攀升、报到率不断提高。同时,在校生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导游员考试、会计考试、建筑工程“五员”考试等拿证人数逐年升高,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比例逐年上升。在毕业生就业“凡进必考”的环境下,黔东南民间争相评说“凯里学院学生厉害!”对此,在凯里学院留校从教30年、从专科教到本科的付存清老师心里清楚,是因为“严师出高徒”,曾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经历的凯里学院院长吴军教授心里明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的毕业生要适销对路”。

    凯里学院承袭了黔东南大学以及黔东南民族师专办学的“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治学,严密管理)传统。对教师要求课堂教学“人人达标”,实施以老带新的“传帮带”青蓝工程,教书育人做到“教学守纪律,学术讲规范”,“三爱”(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成为习惯和自觉;对学生要求考试作弊“零容忍”,坚信“培养一名大学生脱贫一个家庭”,鼓励人人成才,学会靠真才实学“养活自己,反哺家庭,奉献社会”,“三爱”(爱学校、爱学习、爱老师)成为实际行动和基本素养。

    凯里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从最初模仿甚至照搬老牌本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逐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校本设计,再到研究出台《关于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决定》、《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本科教学工作顶层设计。坚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素质为要”贯彻始终,并据此推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在课程设置、课程群建设、课程模块及体系构建中,创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学分数,并引入了“贵州省情”、“黔东南州情”和“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能力测试”、“申论”等校本通识教育公选课程群;其次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础上,增设“专业导论”、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和研究生考试课程等专业选修课,如师范类专业增设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有关课程;再次大幅增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强化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如文科专业必须参加社会调研、田野调查,理工专业必须参加生产实习或工程实践,师范专业推行顶岗实习。在专业建设中,重点加强学科建设的支撑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作用,如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撑了材料化学、物理学等专业,人类学省级重点学科支撑民族学、历史学等专业,旅游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支撑旅游管理等,植物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支撑生物科学、植物保护等专业,园艺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支撑园艺、资源环境科学等专业;同时,10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分别支撑相关本科专业,发挥了较好作用;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民族旅游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贵州民汉双语教育基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贵州省大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等都对相关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发挥重要支持专业;学校根据黔东南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及化工和民族制药类、电子信息及电气类、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生态与农林产业类、土木建筑类、艺术创意及产业类、财经管理类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在教学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如《构建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和探索》获贵州省第七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黔东南为例》和《反排木鼓健身操创编研究》获贵州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凯里学院毕业生之所以“适销对路”,主要是靠立德树人,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靠适应本土需要。凯里学院升本前的毕业生,支撑了黔东南的基础教育,在全州16个县(市)的教育部门领导中占15位,有200余人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如全国劳动模范王家尤、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丁光琴、全国模范教师傅安辉;凯里学院升本后的毕业生,有以“全国最受关注乡村教师”之一、中国首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特岗教师刘习聪为代表的特岗教师优秀群体等。

    乡村是广阔天地,基层是人才熔炉。能够扎根乡村和基层的凯里学院毕业生必将大有作为!

    特色办学惠苗乡侗寨

    民族根,文化魂。大地飞歌动天起,苗侗文化妙曼行。黔东南是全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区,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传承和弘扬苗侗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凯里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2007年8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就凯里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凯里学院要为保护、弘扬、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指示,他特别强调,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凯里学院的重要任务,是建功立业、功在千秋的事。 

    为此,凯里学院以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己任,努力构建原生态民族文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办学特色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一是坚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大力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凯里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在60%以上,不仅长期坚持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通识课,而且陆续开发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公共选修课(民族特色类课程),如“苗语基础”、“侗语基础”、“苗侗文化概论”、“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等。其中部分已被列入专业课程开设,如音乐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同时,黔东南州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决定委托我校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班”,先后开办了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工艺、民族传统体育三个传承班,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学子,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年和2009年,两名学生分别获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组银奖和铜奖;2009年少数民族舞蹈《枫香少女》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获得优秀奖;2010年1名学生在“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比赛中获得“苗族姑娘”奖;2011年央视春晚39名同学为《天蓝蓝》伴舞伴唱;学生“金蝉组合”荣获2011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原生态组最高奖“金黔奖”;两名学生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荣获独竹漂男子直道竞速60米和100米一二等奖……传承班的学生们还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法国等,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苗侗民族文化的绚丽风姿;传承班的毕业生大多数活跃在贵州的各种艺术团体、文艺舞台和学前教育一线,正逐步彰显传承文化的巨大作用。

    二是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大力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凯里学院依托黔东南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集聚和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建立了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了公开出版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倡议并主办“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编辑出版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丛书”和“人类学与原生态丛书”等,其中办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和“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共建“凯里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由驻站的李文华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展了黔东南世界农业遗产的调查与研究等项目;特别是,由凯里学院牵头,中国科学院、吉首大学、黔东南政府部门、贵州青蓝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参与单位共同组建的“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列入贵州省高校2011计划,成为最重要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的搭建,将使凯里学院成为苗族侗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学术阵地。科研平台和学术团队逐步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研究成果,凯里学院升本以来,获纵向科研课题立项共532项,其中,国家级别29项、省部级157项,出版专著、教材101部,发表科研论文2948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781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61篇,获地厅级科研成果奖3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7项。尤其是近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自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中,80%的项目都与民族文化和地方资源相关,比如凯里学院与贵州大学、中山大学联合获得立项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刘少友教授领衔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研究团队,获四项国家专利,为地方企业取得了50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人类学省级重点学科团队的“清水江文书”研究、石敏教授团队的凯里酸汤研究、任永权博士团队的太子参研究、杨家大博士团队的香猪和香羊研究等等,无不紧扣地方资源及产业发展需求。

    自强奋进建生态学府

    “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原生的文明,神奇秀丽的山川,承载民族文化的圣殿,她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立德树人,我们的使命;自强奋进,我们的精神……”一曲动听的凯里学院校歌,唱出了凯里学院人的奋发向上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过去50多年的源流变迁和薪火相传中,历届办学者立足民族贫困山区,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擎起了黔东南高等教育的一片蓝天。

    新校区建设是凯里学院自强奋进精神的真实写照。原校区在凯里市中心,面积不足200亩,不能满足本科办学需要,在申办本科之前,黔东南州就决定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建设新校区,首先征拨解决了新校区建设用地。但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建设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大学校区谈何容易,凯里学院新校区建设之初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原校区置换来的资金杯水车薪。为了实现全州人民拥有本科大学的梦想,包括凯里学院教职工在内的全州干部职工自愿捐资支持新校区建设;州政府部门将贷款贴息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支持凯里学院融资,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支持;社会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黔东南州的对口帮扶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台湾知名人士朱英龙先生多次捐助……得益于各级政府、全州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凯里学院人发扬了“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按照“生态学府、绿色大学”的设计理念,分两期完成了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校区。同时,学校持续加大校园绿化建设,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目前校园绿化面积达到492.68亩,绿化覆盖率46.8%,各色树木品种115种,整个校园绿意盎然,充满生机。2010年,凯里学院被全国高校节能联盟评为“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2014年被贵州省教育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命名为贵州省首批“绿色大学”。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凯里学院的学生深有感触:“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环境幽雅的校园、整洁宽松的宿舍、精益求精的老师和现代化设备的实验室和教室……”谈起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凯里学院学子满脸的自豪。

    如今,发展中的凯里学院,已缤纷满园、硕果满枝;奋进中的凯里学院,正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和依法治校,奏响起办特色大学的华彩乐章。

    (江 柳 李 勇 索 若)



/jiaoyu/zatan/2020-04-05/4034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