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更好:学校百年校庆大典盛况
经典诵读: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4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5全国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将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举行。其间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专家参与纲要解读、经验交流,更有近千名一线校长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观摩讨论,并将对拱宸桥小学——这所全国首批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学校进行考察。
学校王崧舟校长说:“这是拱宸桥小学第三次承办如此高规格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平常我们也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校长、老师们对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参观考察,这在学校已是常态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所位于杭州城北活力新区拱墅区、居于京杭大运河畔的百年老校,在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上到底有怎样的吸引力,能让全国各地有志于此的校长和老师们如同朝圣般来到这里?在接下来的几天,与校长、老师以及孩子们的深入交流中,我们会逐渐寻找到答案。
国学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就是“中国灵魂”。在儿童时期播下这样的“文化种子”,就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种中国灵魂与“文化种子”的习得法则
“国学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悲悯。我们只想在学生内心种下文化的种子,是传统的、纯粹的、正宗的中国文化种子,等这颗种子发芽时,便是我们期待的‘成人之美’。”王崧舟校长说。
所谓习得,就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浸润和熏陶。文化种子的习得,是长期涵泳的结果,是真正的童子功。学校所遵循的习得法则有:
法则一:求略懂。学校主张学国学“不求甚解”,主张“未晓不妨权放过”。因为经典感悟是一辈子的事情,机缘一到学生自然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法则二:求量变。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东西最多,最不容易忘记。所以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光,多读多诵,大量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千万不要白白浪费孩子的黄金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法则三:求熟记。熟读精思、熟能生巧、耳熟能详、瓜熟蒂落。文化种子要扎根,关键是一个“熟”字。知而不熟、读而不烂,经典就如同浮萍断梗,是永远无法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扎根的。
法则四:求自悟。对于儿童熟记的经典文字,他们究竟懂不懂、懂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没有必要太过较真。能解释的,不一定就是懂了;不能解释的,也不一定就是不懂。至于学生何时悟入,则要看机缘和造化,有的可能当下即悟,有的可能一辈子都悟不了。
学校致力于“大国学”的构建。所谓“大国学”,就是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的生活环境中感受、领悟、积累、迁移国学经典。
每天三诵。学校每天安排晨读7∶50—8∶00;午诵11∶35—11∶45;暮吟15∶00—15∶10。这样,学生能够确保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国学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0分钟、相当于75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的候课3分钟,学生就会自觉背诵国学经典。这样,每周就会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会有不少于600分钟、相当于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6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加上“每天三诵”,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5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周一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每节国学课确保诵读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每年就会有不少于750分钟、相当于1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7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如此累加,学校六年,每位学生就会有不少于58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月一查。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查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量。由教导处组织语文备课组教师,从“诵读量(指学习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诵读质(指整体背诵效果是否准确、流利)、诵读面(指背诵通过的人数)”等三个方面对全校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进行检查。
学期一赛。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为期一周的“成功杯”经典诵读大赛。评出每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评出每个年级的“状元班”、“榜眼班”和“探花班”,评出全校的“十大文曲星”。
学年一演。每年“六一”节,学校组织大型国学文艺表演。表演主题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表演形式有:国乐合奏、国学情景剧、国学吟诵、民族舞蹈、小品、课本剧、国服表演等。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国学经典教育的终极目的,正是那些“剩下的东西”,而那些“剩下的东西”正是让我们这些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灵魂”。
国学经典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国学而国学的学科课程。事实上,国学经典承载的是人类永恒的道德智慧、生命学问。生活永远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最好舞台。
一种生命情怀与“君子气质”的陶冶
“升旗典礼”,体验生命的庄严——敬。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礼乐之教”。敬,是礼乐之教的一个重要而内在的精神。孔子屡屡强调“敬事”、“执事敬”、“事思敬”、“行笃敬”等,就是要人们在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都要保持一种庄严认真的态度。因此,“修己以敬”,“敬”也就成为涵养、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升旗典礼中不断体验到生命的庄严、体验到一种“执事以敬”的态度时,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内在的态度逐步迁移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去。而这,正是君子的生命情调。
“课前瑜伽”,体验生命的安宁——静。修“敬”,必须同时修“静”。《礼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张载说:“静者,进德之基也。”事实上,在国学经典教育中“静”是学生成德的入门之径。
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静心瑜伽”课。“静心瑜伽”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放在第二节课的开始,时间只有2分钟。学生在瑜伽音乐的引导下,或转头、或点头、或双手并拢向上举(用专业术语讲,就是:闭目凝神、手臂绕肩、手腕转动、合掌上升、莲花翻掌、气沉丹田)。时间不长,动作简单,一学就会。
“静心瑜伽”给学生到底带来了什么?五(3)班的杜梦静同学在接受《青年时报》采访时这样说:“每当我做完瑜伽后睁开眼睛时,都会感到特别舒服,精神倍增,心也静了许多。”余文红老师说:“静心瑜伽,以快乐的方式代替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变得安静,老师变得平静,教学变得高效。”
“入泮仪式”,体验生命的真诚——净。这里的“净”是单纯、真诚的意思。
《大学》讲“诚于中”则可以“形于外”,《中庸》讲“至诚”则可以“参天地”、“赞化育”。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事实上,“正心诚意”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环节。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入泮仪式”。举行“入泮礼”,意在通过礼乐之教让学生体验到:此刻起,你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了,你要开始接受圣贤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份体验,便是生命的真诚。
“国学表演”,体验生命的优雅——精。学校一年一度的国学表演,以“活化”形态展示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各种生动的礼乐形式加以表演,如:典雅庄重的大型国乐合奏、壮烈雄浑的民族舞蹈史诗、清新优美的情景小品、翩翩起舞的经典吟诵等。
其实,国学表演作为一种结果的展示已在其次,学校更看重的是排练准备过程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和滋养。生命的优雅和精致,只有在这样一种礼乐典章的还原和创新中,才能被学生切实体认。
“运河探旅”,体验生命的思致——憬。憬者,悟也。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君子,一定是生命的觉者。
每年的春假和秋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学生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理标志——拱宸桥(杭州市拱墅区)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或乘船、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当然还有乘飞机,一直到达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地理标志——燃灯塔(北京市通州区)。
行程中,学生考察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采集运河各段的水样,拍摄运河边的人文景观及考察生活的照片,写下沿河体验日记,真切感受大运河的繁华与沧桑。
在考察济宁南旺分水坝之后,六(3)班的陆艳同学这样写道:“我很遗憾,现在大坝几乎被夷为平地,这里也看不到运河的踪迹,难道运河被39米这个海拔打败了吗?真可惜,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个运河申遗的强大支柱。”
有理由相信,当时陆艳同学在考察中所体验的正是世事沧桑的那份生命思致。这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被触发的觉悟,乃是国学经典教育的终极关切。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因为,只有将经典“活出来”的人才是真君子!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有显性课程,更有隐性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境教”。十二年来,学校本着“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三高”理念,倾力打造以“精致、典雅”为风格特征的充满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和国学体验场馆。
一种诗意境界与“古典空间”的建构
百年校史馆:阴阳平衡。
百年校史馆的构思来自太极图,寓意“阴阳平衡”。
整个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为古典馆,象征太极图中的阴鱼;一为现代馆,象征太极图中的阳鱼。古典馆的审美风格是古朴雅致,展示内容为学校的百年历史;现代馆的审美风格是明朗绚丽,展示内容为学校的当代发展。在古典馆中,学校特意设置了一扇具有现代风格的天窗,上刻“以仁为本”四个字,象征太极图阴鱼中的阳眼;在现代馆中,同样刻意设置了一口具有古朴风格的老井,井壁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字,象征太极图阳鱼中的阴眼。
百年校史馆的编排体例来自小学语文课本。馆中有一件“镇馆之宝”——大锡罐。这个上了锁的大锡罐,里面珍藏的是百年校庆时全校1121位学生写下的“梦想”——二十年后的“我”。大家约定,二十年后齐聚拱小参加120周年校庆。那时,打开锡罐,见证梦想。
儿童国学馆:飞龙在天。
儿童国学馆的构思来自龙,寓意“飞龙在天”。
儿童国学馆由“龙首”、“龙腹”、“龙心”、“龙身”和“龙尾”组成。
儿童国学馆既是学校的主要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8万余册,又是学生体验国学文化、接受国学教育的基地场馆。
运河研究院:上善若水。
运河研究院的构思来自曲水流觞,寓意“上善若水”。
整个研究院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脉,分别串起“运河十景”。
“印象拱宸”,“纤路漫漫”,“纵横千里”,“水车悠悠”,“音画运河”,“水样年华”,“白浮九龙”,“名城风情”,“水榭戏台”,“漕舫扬帆”。
学生漫步运河研究院,恍如置身在一个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运河大世界中,又惊又喜,流连忘返。
名班主任工作室:为政以德。
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构思来自北斗七星,寓意“为政以德”。
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整体格局完全按照北斗七星设计,其中,“天枢”区展示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赋,是工作室的精神核心;“天璇”区展示诗意德育的类型、策略和载体,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亮点;“天玑”区展示全校班主任的风采,增强班主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天权”区展示各班的成功之星和班级文化,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玉衡”区设置专业的心理沙盘和相关心理咨询设备,体现学校的心育文化;“摇光”区为班主任研习场所,平时的沙龙、观摩、研讨等都在这里举行;“开阳”区为政教处的办公场所,负责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管理和协调。
学校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必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德”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为师生未来的人生指明方向。
班级文化角:道不远人。
班级文化角的构思来自学校实施的“一班一品”工程,通过各班的文化品牌建设,让学生体悟到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在身边。正所谓“人能弘道”、“道不远人”。如四(6)班的“书法之美”文化角、六(2)班的“书香致远”文化角、三(3)班的“吟诵雅韵”文化角等。
校园雕塑群:君子比德。
拱小的整个校园散落着十二座雕塑,有的是贴墙的浮雕、有的是立体的圆雕、有的是现代的不锈钢雕塑、有的是古典的大理石雕塑、有的是具象的人物雕塑、有的是抽象的天体雕塑。
十二座雕塑、十二个品德,春夏秋冬,岁月流转,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向孩子们传递着做人的道理,鼓舞孩子奏响成功的音符。
校园“古典空间”的建构,是国学经典教育践行“环境育人”的生动体现,学生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十二年的潜心经营,十二年的实践砥砺,十二年的风雨不改。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坚持十二年的国学经典教育实践再次证明,开展儿童国学教育,利于学校管理、利于家庭教育,更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正以其朴素的信仰、乐学的模式、精要的课程、传统的仪式、精美的场馆构筑起宏大深远的国学传统教育校本化模式。我们相信,这所百年老校定将在国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更加活力蓬勃、熠熠生辉!
一种朴素信仰与“精神家园”的理想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一直是拱小的教育宣言。早在2003年,学校全面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他们的梦想是:借由中华经典的诵读和陶冶,为拱小的孩子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使孩子成为有根的现代小公民。
十二年的国学经典教育历程,大体走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发行动”阶段,受台湾王财贵先生《儿童经典导读》演讲的影响,学校部分班主任开始在自己的班级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诵读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读本,所有内容来自网上搜索、整理而成。第二阶段是“组织推广”阶段,学校责成教导处主抓全校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引进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的系列《中华经典读本》,统一安排晨读、午诵、暮吟三次的经典诵读时间,将学生的诵读质量纳入学校的《课外阅读考级》。第三阶段是“课程建设”阶段,学校引进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的《国学》教材,除了延续第二阶段的经典诵读时间外,还专门从语文课中拿出每周1节开设《国学》,同时组建了“国学教研组”,将国学课纳入全校必修课的考核范围。
目前,拱小是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工程龙头学校、全国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浙江复兴国学研究院实验学校。
一种以人为本与“乐学模式”的教学方式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教室里,语文老师王燕正在给同学们讲解《千字文》。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里有不少生僻字,比如巨阙,你很难通俗地向学生们解释明白。王老师为此下了一番功夫,动用了多媒体,播了一段小电影,说的是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献宝剑的故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而整堂国学课显得妙趣横生。
对于国学经典教学,拱小一直致力于“乐学模式”的探索和打造,创造了“四读法”。如:始于“悦读”,激活学习动力;基于“熟读”,做足涵泳功夫;贵在“悟读”,唤醒主体智慧;成在“化读”,积淀文化底蕴。“四读法”是国学课的一种常式,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存在大量变式。“素读法”常常只有“悦读”和“熟读”两个步骤;“品读法”只有“悦读”、“熟读”和“悟读”三种;还有“习读法”、“导读法”、“鉴读法”等等。总之,“乐学模式”不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形式主义模式。它是因时、因地、因材、因势地选择多种变式,引领儿童对国学知之、好之、乐之,以实现国学高度与心理底气的无痕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