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的局面,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结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的局面,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力和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因此,在导课时,合理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虽然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象得出来。所以在开课前,我提供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前老师谈话提问:“你知道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总资产有多少吗?”老师边回答边用多媒体出示:460亿美金,“你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在大约有多少人吗?”边回答边用多媒体出示:600多万人,你知道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管总长度是多少吗?多媒体出示:10万千米,师指着:460亿、600万、10万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那么这些数究竟有多大呢?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到了部分学生,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多种回答,老师趁机引出课题:一亿有多大。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大数的神秘感和急于知道结果的好奇心进入本课的学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激发,兴趣高涨。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用多媒体演示分苹果的情景,动画上有8个苹果,把这8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的公平,每人分几个?让同学们帮着分,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接着动画显示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一次比一次高涨,接着动画显示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该怎么分?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到了部分学生,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多种回答,个别成绩好的能回答出正确答案(二分之一),老师趁机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能全身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的展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极大的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的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化小,化静化动,化远化近,化抽象为具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太容易理解。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直接利用教具剪拼图形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来计算,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剪下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剪下一个梯形,也有学生沿着对角线剪开。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学生在操作中能达到目的的方法就可行。但沿着对角线剪开的同学怎么拼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不得不重新思考。而拼成长方形的同学都能发现,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行,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拼剪过程,生动形象地将平行四边形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直观形象,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后,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领悟到了“转化”这一研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渗透了“转化”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面积公式的推导,直接利用教具剪拼图形,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可以将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形象生动的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和一列火车行驶的路线图,而后,在屏幕上给出甲、乙、丙三地距离的线段图,先标出这列火车从甲到乙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从乙到丙的路程,最后画出甲到丙的全程用问号表示。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加法的意义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各科教学创设仿真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内角和,然后让学生准备几个不同的三角形,接着提问:“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探究气氛,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机会,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学生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了,能用量角器量三个内角的用量角器直接量,不能量的直接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到一起,看看是什么角,这样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师这样不断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遵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合理运用电教技术,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能利用电教媒体“满堂灌”“喧宾夺主”,使电教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在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今和未来,电教技术的重要性将越趋明显,如何合理运用信息化数字资源,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途径,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