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怕黑怎么办?
晚上,一个小男孩在洗手间刷牙,妈妈路过时不小心关掉了灯,小男孩立即从洗手间冲出来,粘着满嘴牙膏泡泡哭着说:“妈妈,你为什么要关灯?我害怕!”小男孩哭了很久。第二天晚上刷牙时,孩子还忐忑不安地问妈妈:“妈妈,你不会再关灯了吧?要不我不要刷牙了……”然后就一直拒绝刷牙,让妈妈很无奈。
“为什么孩子那么怕黑呢”,“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不怕黑”,“有什么好用的方法”……这是最近一些爸妈的留言。
我想起了外国一位妈妈艾朵拉的做法。
她家的小女孩从小怕黑,晚上睡觉时,每次妈妈要关灯,会立即引起小女孩的强烈反抗:“一定要开灯睡”,否则就会哭闹。妈妈好不容易等孩子睡着了,才关灯。但是经常睡到半夜,小女孩醒来看到黑漆漆的房间就会尖叫着大喊“黑暗里有怪兽”,不仅惊醒了全家人,还惊醒了邻居……让妈妈疲惫不堪。后来有一天,艾朵拉下班回家时带回一个红色的小喷瓶,神秘地跟女儿说:“它有个名字,叫‘打怪兽喷雾’。”
女儿很惊讶,也很期待。晚上睡觉关灯后,她按照妈妈的提醒,往黑暗中喷洒了几下,然后自觉地盖上被子,没多久便睡着了,竟然一夜安睡。第二天艾朵拉问女儿“打怪兽喷雾”是不是很有用。女儿肯定地说“是的”,从此再也不怕黑。
艾朵拉说,其实那个红色的小喷瓶,只是她从护肤品店里买的一个普通小瓶,里面装的是自来水……
?“打怪兽喷雾”背后的科学解释
有个词叫“安慰剂效应”,最早是Henry K. Beecher提出来的,后来无数心理学家发现“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比如,我们很多父母经常认为:“贵的就是好的”,他们可能会故意选贵的玩具、选贵的兴趣班给小朋友,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安慰剂效应”,因为“贵”很可能只是“安慰剂”。当然“安慰剂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个小孩爬山时牙痛,不愿再爬。爸爸给他递了一粒绿色的“药丸”,并且说:“我早就预料到你会牙疼,吃了就不疼了。”孩子吞下后,说感觉好多了。其实这个爸爸递给他的只是一颗巧克力糖。
当一个孩子相信了,他便容易向“暗示”靠近,直至“自证预言”。相信了,就容易变成真的了。当父母们为了积极的结果而使用安慰剂效应,常常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例如,当我们对学爬行的宝宝说:“妈妈在这里,你随便爬”,妈妈的话会让宝宝感觉心安,他们便会爬得更高兴;倘若妈妈总是对宝宝说“这里危险”,“那里危险”,宝宝可能便不敢爬。日本心理精神学家冈田尊司说,暗示能起到安全堡垒的作用,当安全堡垒在了,孩子就会感觉放松。而在妈妈艾朵拉与女儿的经历中,“打怪兽喷雾”是小女孩的安全堡垒。
?除此之外,小朋友怕黑时,爸妈们还能有什么办法?
看看下面爸妈们脑洞大开、奇招百出的做法,大家可以借鉴,或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
1、奥特曼超人
一个怕黑的小男孩,平时喜欢玩奥特曼超人玩具,也不止一次地告诉妈妈“我长大要当奥特曼”。妈妈把一个特大的奥特曼超人玩具放在了小男孩的床头柜,说:“奥特曼超人会帮你打跑所有怪兽。”关灯后,虽然一开始还很忐忑,小男孩也紧紧抓着奥特曼玩具才能睡。但过了一段时间,奥特曼玩具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放回玩具箱去了,因为小男孩不再害怕黑了。
2、一缸小金鱼
一位妈妈为女儿买了一缸色彩缤纷的可爱小金鱼,晚上熄灯后放在床头旁边的梳妆台上。小女孩跟妈妈说:”妈妈,我在黑暗中睡觉时,借着窗外的路灯,看见小鱼们游来游去,我感觉小鱼在陪着我,我就不害怕了。“
3、神奇手电筒
一位爸爸送给儿子一支“神奇”的手电筒,爸爸说:“这支手电筒的灯光是蓝色的,你打开照一照,就能杀死黑暗中的所有坏东西。”小男孩躺在黑漆漆的房间时,打开“神奇手电筒”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扫射”。最后心满意足地跟爸爸说:“爸爸,房间里的黑暗怪兽全部被我消灭掉了……”不知是玩累了,还是困了,说着说着倒头就睡。
4、“母牛牵小牛”
一位妈妈给女儿阅读完有关电话发明的绘本后,奇思妙想地给了怕黑的女儿一个好主意:“睡觉时,我们可以玩母牛牵小牛的游戏,这样你就不会怕黑了”。妈妈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绳子,睡觉时,一头被在主房里睡觉的妈妈握着,另一头被小女孩握着。“感觉害怕时就拉一拉,妈妈马上就会过去。”开始牵绳睡觉的第一天,小女孩频繁地拉绳子,但是第二天,小女孩把绳子绑床头,第三天绳子被直接摆地上,第四天绳子被小女孩用来绑她的毛绒斑马玩具了……几天就成功戒掉了“怕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