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节选自张晓风《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明显区别。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常采用例证、引证、归谬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证。而议论性散文虽然也有议论的因素,也是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它一般不需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不构成完整的论证过程。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透过文字去领悟内蕴;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例如张晓风通过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说明了“我”和公公所看重的价值不同。“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的举动,更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善解人意。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钥匙二:处理好“叙”“议”关系,使通篇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式上,议论性散文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味,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真挚动人。处理“叙”“议”关系,一般是一“叙”一“议”、先“叙”后“议”,也可将多组“叙述+议论”的文字复迭起来加以展示。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关键是二者之间要紧密相联,而不能油水分离。如《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通过一“叙”一“议”、先“叙”后“议”的方法来处理“叙”“议”关系。先写“我”和公公买橘子的两种不同方法,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