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分享再深一层的品质,是合作能力。现代社会中,群体内合作、群体间协作,已经成为职业常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成功做准备。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经常使用小组间的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来培养这种能力。
小组学习,必然涉及合作,一位四年级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有关合作能力的11项“要”(DOs)和8项不要(DON’Ts),并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
小学4年级教室的课堂制度(刘京秋供图)
·11项“要” (DOs)
(1)提供帮助(be helpful)
(2)做好自己的部分 (do your share)
(3)协同工作(work together)
(4)大家轮流分享(give everyone turn to share)
(5)共同努力(work equally hard)
(6)彼此尊重(be kind)
(7)分享资料(share information)
(8)互相鼓励(be encouraging)
(9)提出好问题(ask good questions)
(10)专心完成任务(stay on task)
(11)释放正能量(be positive)
·8项不要(DON’Ts)
(1)不争吵(don't fight/ argue)
(2)不只顾自己(don't work alone)
(3)不霸道(don't be bossy)
(4)不走题(don't be a distraction to your group/discipline)
(5)不和其他组聊天(don't talk to people in other groups)
(6)不强迫别人(don’t rush group)
(7)不混乱(don’t be messy)
(8)不要不想就说 ( don’t blurt out)
对孩子合作能力的要求及其行为的培养,在教室里就是这样从小开始,循循善诱,逐步养成习惯成为自然。
小组合作,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说话习惯,尤其是在不同场合音量的使用。老师经常会提醒,在做全班演讲时,要声音洪亮,全班可以听到;而在小组讨论时,音量要保持在3英寸之内,即只有对方可以听到。这样一来,小组讨论时,整个教室并不会太噪杂,大家互不影响,由此每个孩子都养成平心静气讲话的习惯。
学习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升入初中后,学生们应该基本习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学第一天时,老师不必搬出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而是引导学生制定规则。由于小学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熟知品德行为的要求,只要老师稍稍指点,他们很快就会把规则制定出来。自己制定的规则,孩子们更乐于执行。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认知能力越来越成熟,对一般集体场合下个人行为要求已经很明确,所以制度的要求变得更简洁了。不少高中老师,只用一个词——尊重(Respect)来概括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尊重一词的解释可以无限多,既包括尊重自己,也包括尊重别人。特别典型的表现是,在学校开大会时,基本不会看到上面讲话开大会,下面叽叽喳喳开小会的景象。
高中生的课堂制度(来源:www.teach-nolog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