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是第六组的最后一篇略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炼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做了很多天的准备,并且也告诉了同学们要注意课堂纪律。可能是因为我多次的强调,同学们看出了我对这堂课的重视,生怕说错了什么,原本很活跃的课堂却变得鸦雀无声,连读课文都变得没有任何声音,而这节课主要就是靠同学们朗读自学完成,同学们不敢出声读课文,更是不敢回答问题。我有考虑过课堂可能会发生的突发状况,可能会有的同学会答不到点子上,但却没有想到往日活跃的课堂会鸦雀无声,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始料未及,我顿时就有些慌了。
为了调动起同学们活跃的气氛,我临时调整了预习检测和初读课文两个部分的时间,结果打乱了我之前预设好的时间安排导致后面合作探究的时间明显有些不够用了。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现在反思一下我这节公开课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备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突发状况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