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不断提醒、催促、唠叨孩子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不用家长这样监督着、催促着就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但是没别的办法,“撒不开手”啊。孩子上课爱走神、写作业总拖拉,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什么道理都懂,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总是“管不住自己”。刚说完的时候能做到,但就是坚持不了多久,没几天又回到老样子。
很多大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且自嘲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积极废人”。
想要好好学习,但不能坚持,“有心无力”,主要原因就是意志力不够。有了一定的意志力做基础,才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养成好习惯。
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
想要提高孩子的意志力,就需要了解意志力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为了系统地观察和测量意志力的极限,在十多年里做了一系列实验。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一些还没有吃午饭有些饥饿的学生,在每个人面前放两盘食物,一盘是香甜可口的巧克力饼干,另一盘是胡萝卜。之后研究人员告诉第一组学生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告诉第二组学生,如果饿的话只能吃胡萝卜,不能吃饼干。
实验一开始,第一组学生就拿起饼干开始大嚼起来,而只能吃胡萝卜的第二组学生大多一脸苦相,控制着自己不吃眼前美味的饼干,这简直就是一种煎熬。研究人员通过监控观察到,有一名第二组只能吃胡萝卜的学生拿起一块饼干,闻了一会儿,又不舍地放回了盘子里。这足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吃胡萝卜的第二组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意志力,而可以吃饼干的第一组学生则没有这种感觉,他们的表情相当放松和愉快。
15分钟后,研究人员给两组同学出了同样的“一笔画”谜题(实际上无解)让他们解答。这样的题目解不出来又没有成就感,要完全靠意志力坚持做下去。
你猜哪一组学生,会在这个任务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是刚才没有进行自我控制的第一组,还是只能吃萝卜已经进行了自我控制的第二组?
实验结果是,刚才那组已经进行了自我控制,要忍耐住巧克力饼干的诱惑,只能吃胡萝卜的第二组学生,在后面任务中坚持的时间远远低于另一组,平均只坚持了8分钟就放弃了;而可以吃饼干的第一组学生,则平均坚持了16分钟。
这个实验说明,意志力会随着使用而减少。前边在抵抗巧克力饼干诱惑的时候,消耗了一部分意志力,后面的任务可以用的意志力储备就会减少。
根据这一系列的实验,鲍迈斯特提出了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它的能量是有极限的,会随着使用而减少,会有疲惫感,使得做后面任务的自控力资源不足;同样,意志力也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
合理分配和使用意志力资源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很多次下决心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四十分钟,却常常做不到,为什么每天刚开始做作业的时候效率还行,但到后边越来越坚持不住,这是因为他的意志力资源跟不上了。
这个意志力的肌肉能量模型让我们了解孩子的自控力原理,我们要的根据孩子的意志力水平来对他提要求,并合理分配意志力资源。
*我们在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根据他的自控力水平来确立目标,如果超过他的自控力水平太多,他的意志力资源就不够用,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让孩子的意志力能精准地用在重要的学习任务中,“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前边提左一个右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让孩子的意志力资源先消耗了很多,就会使得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任务中自控力能量不足。
通过练习提高意志力水平,让孩子学习更专注
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体会和明白,通过锻炼是可以提高能力的。
比如周末带着孩子爬山,他爬不动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讲:“因为你以前没有一口气爬过这么高,所以你的肌肉没有那么多力气。现在你可以试着坚持再多爬一段,那样会很累,肌肉明后天还会酸疼。可是经过这样的过程,肌肉才会更强壮,让你有更多的力气”。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原来肌肉是这样变得强壮的,很累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后面力气就会增长。
下次爬山的时候,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可以一口气爬得更高,这时可以对他说:“人的意志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你想有更强的意志,那就需要像锻炼肌肉一样不断给它超过原有水平的练习。比如学习的时候,当你觉得很累或者没意思,快要坚持不住时,你再咬牙坚持一会儿,再坚持10分钟,用不了几个星期,你的意志力就增长了,以后再学习的时候就不觉得辛苦了。”
这样孩子以后每次学习的时候,都会形象地想起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能增长的样子,而增长的办法就是“坚持不住的时候,咬牙再坚持一下”。有了这样的形象的认知,和切身的体验,孩子在坚持的时候,主动的控制感就会特别强,就能逐渐坚持得住。
“瓶颈期”的认知与突破,让孩子形成坚毅的品格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的成长,一项知识的学习至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掌握知识。
无论学业中的听课、写作业,体育中的某项运动,才艺上的乐器,还是生活中的洗脸、刷牙,以及为人处世、遵守规则,都是先有学的过程,通过教学的过程,孩子得到相关的知识,表示孩子“明白了”、“知道了”、“懂了”,这一步骤就快速完成了。
这个阶段对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是充满乐趣的,毕竟了解新知识是人的本能。孩子初始的兴趣,大多处于“学”这个阶段。比如弹琴,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因为手指一弹下去就有好听的声音出来,孩子会很开心地弹,兴趣盎然。
很多大人也是这样,他们可以买过看过很多书,也在网上阅读和收藏很多文章,享受这种“学富五车”的感觉,乐在其中。平时闲聊侃大山没他不懂的,什么领域都能发表点儿不同意见。但是一到工作和生活中,学过的这些东西却大多用不上,是没有实战价值的“纸上谈兵”。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学”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习”,变成技能。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刻意地练习和实践。孩子把刚刚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巧等通过多次练习变成自己的技能。比如孩子刚开始刷牙的时候,可能弄得到处是水和牙膏泡沫,甚至衣服也弄脏了,之后父母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帮忙处理。这就是孩子练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错误递减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犯10个错误,经过练习,明天可能9个错误,后天犯8个错误…以此类推,直到没有错误。当孩子的错误减少到零的时候,说明他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技能,完成了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周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相比第一个阶段,过程明显要长很多,并且多数时候是比较折磨和煎熬的。这也是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阶段的原因之一。这个阶段在很多场合也被称为“瓶颈期”。
很多家长对这个阶段缺乏正确的认知,当孩子刚学了一项新知识,还在形成技能的练习阶段时,想当然地认为“学会了弄懂了,就不该再犯错”,看到孩子在尝试中犯错,却看不到错误递减的过程,而认为孩子“不聪明”“不认真”“不上进”,甚至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这样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久而久之形成了难以调整的负面的自我评价。
*让孩子认识和体会“瓶颈期”
当孩子学琴的时候进入瓶颈期,一个技巧怎么练习都不对,很多天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种情况孩子会感觉无聊、煎熬,不想再继续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和孩子讲:
“你看这个技能很难,四五天了都没有提升,让你感到有点烦,觉得自己很难坚持下去了,是吧?这就是进入瓶颈期了。“
“所有技能学习都这样,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会在某一个点上卡住,一段时间内很难提升,大概要三周的样子。“
“在这个三周左右的时间里,只要一直去坚持练习,练你的指法,练双手的配合和速度,那么三周之后,你就过了这个瓶颈期了。“
“那时你会发现你的技能突然间长了一大截,你就突破这一关,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坚持三周试试看,三周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这个曲子弹熟练的时候,再来回顾一下让他卡住的那个技巧,孩子肯定会发现,现在真的觉得没有那么难。这时就可以对孩子说:
“这个跟肌肉练习是一样的,弹琴时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好一个技能后,你再面对这个技能时,就是小菜一碟了。”
“当然,在下一个阶段,练一段时间后,又会进入一个新的瓶颈期。到时你再坚持和观察,看看怎么能够度过那个瓶颈期,在那之后自己又得到哪些提高”。
这样孩子对练习和瓶颈期,不但有了全面的认知,也有了成功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以后不但不怕碰到瓶颈期,还会很期待瓶颈期,期待看到自己通过咬牙坚持后,能够获得什么新的成长。
学业上各科目的学习中,也都有很多技能,需要孩子在练习中才能掌握。比如,孩子学会了加减法,不代表口算不会犯错,要提升口算的技能,需要很多次有针对地练习;小数点的知识学会了,不代表在计算的时候不会犯错。这时犯错不是“不小心”或者“马虎”,而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练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成为熟练的技能,不再犯错。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总结:我们的意志力像肌肉一样,是有极限的,是可以通过锻炼而加强的。所以,让孩子要把有限的意志力资源用在重要的学习任务上;在日常生活中植入“咬牙坚持后意志力可以增长”的观念,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意志力越来越强大的感受;让孩子对学习和成长的规律有更科学的认知和体会。这样孩子以后不但不怕,而且会欢迎困难和挑战,在成长中形成坚毅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