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父母的自身成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父母自身对孩子心理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父母做好自己可以为孩子一生储存良好心理资源。良好的心理资源包括乐观的人格、抗挫折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积极自我评价、自信等。
父母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又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控制。如果孩子被过度控制,一味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过度控制、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孩子的人生属于他/她自己,父母不能包办替代。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榜样。父母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父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
良好亲子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的特征不同,需求不同。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很重要,是孩子早期对自我、他人、外界安全感认识的基础。亲子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人际关系。父母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起点是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读懂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读懂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怎么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储存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读懂孩子,了解成长最佳期
“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二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其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虽然我很犹豫,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只能送孩子去各种辅导机构。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对,但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孩子的何种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只能随大流。”这位向我求助的妈妈的困惑,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话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孩子的一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一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再去培养。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到底“什么时候要关注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养成”,而“什么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用太紧张”,这就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例如,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极其不当的。
在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别扭、不自然。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好习惯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而坏习惯一旦形成也比较难纠正。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已不明显了。
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如果学生不能在中学阶段达成自我同一性,对未来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使他们错过一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长契机。只有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才能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周建洋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师,我见过太多学生的成功,也见过不少学生的失败。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育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有不少家长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有许多贵族,而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周围的贵族怕降低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很气愤,但却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和你玩,我来陪你玩。”父亲为安徒生讲故事,布置房间,带他到街上观察各类人的生活。安徒生在自己的房间里搭起玩具剧场,为自己的木偶做衣服。正是父母的鼓励使安徒生的想象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爱因斯坦到四五岁时还不怎么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医生来诊断。他对学校的呆板单调教育十分反感,学习很不用功,成绩多门不及格,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爱因斯坦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悉心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人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在思考,他将来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母亲的鼓励坚持,让爱因斯坦走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教育家卡耐基小时候是大家公认的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卡耐基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激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对孩子的前途更关心,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父母们绞尽脑汁为孩子努力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孩子准备进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忙着为孩子挑选尽可能好的学校,除此以外,我们还让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学画画、练书法、拉提琴……社会、学校这些教育资源固然非常重要,然而,最有价值、最最重要的资源是父母自己!家庭的作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是无可替代的。没有谁能够代替父母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最初的基础,并且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对养育者的教导和行为方式是全盘接受的。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全能的,是整个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榜样。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妈妈说的,应该……”或是“我看爸爸总是这样做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传授”给孩子的常常是“怎样做事”的一类信息,比如:怎样向人问好,怎样收拾房间,怎样过马路……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潜移默化的构建起了“怎样去做某件事”的庞大的信息库。当他们碰到相似的情况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爸爸妈妈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重要的信息为孩子以后学习独立生活铺平了道路。此外,父母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反应,也将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力量
言语力量
孩子出生以后最依赖的人是父母,爸爸妈妈的话常常被孩子奉为道理。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有效利用这个神圣的力量,给孩子正确的言语指导。不管是生活常识还是道德观念,孩子都以爸爸妈妈的话为准,尤其是小年龄的宝宝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当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应该和自己的宝宝多交流,从平时的交流中,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行为力量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多以言教为主,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更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潜教育,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有时候,父母行为的暗示力量往往抵过千句万句苦口婆心。例如,妈妈想让孩子每天中午都午睡,她先把这个要求告诉孩子:“从明天开始,你吃过午饭后睡一个小时。”可是,到了第二天的中午,孩子可能依然蹦进蹦出的,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到孩子房间里将被子掀开,同时自己放下手头上的事情,也上床休息;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提示下,很快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样的方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边玉芳: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父母的自身成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父母自身对孩子心理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的言行、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父母做好自己可以为孩子一生储存良好心理资源。良好的心理资源包括乐观的人格、抗挫折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积极自我评价、自信等。
父母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又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控制。如果孩子被过度控制,一味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过度控制、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孩子的人生属于他/她自己,父母不能包办替代。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是孩子最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榜样。父母言行,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父母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表达情绪要有艺术性。
良好亲子关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的特征不同,需求不同。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很重要,是孩子早期对自我、他人、外界安全感认识的基础。亲子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孩子的安全感、好奇心、人际关系。父母要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处理好孩子的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多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家庭是其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起点是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读懂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读懂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怎么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储存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读懂孩子,了解成长最佳期
“ 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二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其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虽然我很犹豫,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只能送孩子去各种辅导机构。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对,但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孩子的何种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只能随大流。”这位向我求助的妈妈的困惑,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话对不对呢?既对又不对。孩子的一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一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再去培养。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到底“什么时候要关注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养成”,而“什么时候孩子的行为我们不用太紧张”,这就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例如,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极其不当的。
在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别扭、不自然。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好习惯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而坏习惯一旦形成也比较难纠正。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已不明显了。
在中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即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如果学生不能在中学阶段达成自我同一性,对未来发展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果不了解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顺序、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使他们错过一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成长契机。只有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才能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抓住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周建洋
作为一名工作30多年的老教师,我见过太多学生的成功,也见过不少学生的失败。孩子的成功与失败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育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有不少家长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有许多贵族,而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周围的贵族怕降低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很气愤,但却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和你玩,我来陪你玩。”父亲为安徒生讲故事,布置房间,带他到街上观察各类人的生活。安徒生在自己的房间里搭起玩具剧场,为自己的木偶做衣服。正是父母的鼓励使安徒生的想象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作品为全世界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爱因斯坦到四五岁时还不怎么会说话,以至于父母怀疑他是一个低能儿,请医生来诊断。他对学校的呆板单调教育十分反感,学习很不用功,成绩多门不及格,经常受到老师的指责。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爱因斯坦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也是悉心呵护和鼓励。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人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他在思考,他将来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母亲的鼓励坚持,让爱因斯坦走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教育家卡耐基小时候是大家公认的淘气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卡耐基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激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对孩子的前途更关心,是孩子成长的独特资源。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父母们绞尽脑汁为孩子努力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孩子准备进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忙着为孩子挑选尽可能好的学校,除此以外,我们还让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学画画、练书法、拉提琴……社会、学校这些教育资源固然非常重要,然而,最有价值、最最重要的资源是父母自己!家庭的作用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是无可替代的。没有谁能够代替父母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最初的基础,并且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对养育者的教导和行为方式是全盘接受的。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全能的,是整个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榜样。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妈妈说的,应该……”或是“我看爸爸总是这样做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传授”给孩子的常常是“怎样做事”的一类信息,比如:怎样向人问好,怎样收拾房间,怎样过马路……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潜移默化的构建起了“怎样去做某件事”的庞大的信息库。当他们碰到相似的情况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爸爸妈妈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重要的信息为孩子以后学习独立生活铺平了道路。此外,父母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反应,也将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力量
言语力量
孩子出生以后最依赖的人是父母,爸爸妈妈的话常常被孩子奉为道理。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有效利用这个神圣的力量,给孩子正确的言语指导。不管是生活常识还是道德观念,孩子都以爸爸妈妈的话为准,尤其是小年龄的宝宝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当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应该和自己的宝宝多交流,从平时的交流中,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行为力量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多以言教为主,明确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更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潜教育,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有时候,父母行为的暗示力量往往抵过千句万句苦口婆心。例如,妈妈想让孩子每天中午都午睡,她先把这个要求告诉孩子:“从明天开始,你吃过午饭后睡一个小时。”可是,到了第二天的中午,孩子可能依然蹦进蹦出的,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到孩子房间里将被子掀开,同时自己放下手头上的事情,也上床休息;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提示下,很快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这样的方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