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4189.关于负离子现象的思考

互联网  2019-03-25 00:00:00  互联网

2019.3.24

通过研究原子结构,我不止一次断言核外电子现象源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并据此提出了星系形成的原因。可是,最近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时,竟然发现二者的定义居然是:“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billbit1] ”。并由此产生了离子键和负离子的概念。

难道偏电荷光子是一种离子现象,或负离子现象吗?核外电子现象的规律性又如何解释呢?

物质存在离子现象不难理解,因为有高温离子现象与核外电子共轭现象存在,陶土可以煅烧成为陶瓷,钢铁可以融化并重新成型。负离子可是推翻核外电子与质子关系的有力证据,《元素周期表》难道是伪科学吗?二者必有其一属于误判!我自然选定负离子现象。

所谓负离子现象就是核外电子增加现象,原子携带了超过质子数量的核外电子。有离子现象,就可能有负离子现象,金属导电是一种电荷增加现象,有可能通过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传输电流。所以,负离子只能是暂时现象,并且金属元素出现的可能性远大于非金属元素。可目前的权威认识恰恰相反,居然成为物质金属与非金属区别的依据!还产生了化学的离子键理论!

化学的离子键理论是脆弱的,不可能将两个原子牢固结合在一起,可能是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互补现象的误判。这种结合的自由度相对较高,可能是物质液态和气态的结合方式。核外电子共轭的结合要相对牢固,金属和陶瓷的结合应该是核外电子共轭的结合,或两种结合方式的统一。

那么,负离子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肯定的是非核外电子增加现象,最大的可能是偏负电荷光子渗透产生的暂时性偏负电荷现象。

偏负电荷光子伴随偏正电荷光子与正反光子同时产生,具有相对的暂时性,却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和聚集,引发所谓的负离子现象,其原因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确定。这是一种热运动,是一种光子滞留现象,不会产生原子结构的改变,称为负离子现象不够严谨,作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更是荒谬。

不错,同一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有递增趋势,非金属元素排在后面,质子和质子、中子对的增加是核外电子增加的原因,我们不能因此断言这种现象是负离子现象,因为核外电子的增加源于核内质子的增加与质子、中子对的增加。金属元素出现在《元素周期表》排列的前面,是因为结构相对简单,核外电子相对“缺位”较多,所以具有相对的导电性,而不是离子现象,《元素周期表》的每个元素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的数量是严格统一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分析原子内部结构。

宇宙射线由百分之八十九的氢元素、百分之十的氦元素、百分之一的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组成,与地球大气层撞击会裂变成为光子,重组为化学元素,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大气边缘的热层和中间层,未必是负离子现象形成的原因。雷电是光子的裂变和重组过程,未必产生负离子现象;正物质星球的光合作用(光子聚变为原子的过程)需要相对较多的偏正电荷光子,产生偏负电荷光子的相对“过剩”还是可能的,这可能是所谓负离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到此可以结束了,仅供参考。


 [billbit1]

/jiaoyu/zatan/2019-03-25/73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