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什么看书总是记不住?

互联网  2018-04-18 00:00:00  互联网

 

为什么看书总是记不住?我不想长篇大论,因为说多了你还是记不住。简明扼要,主要有三点。

第一,所读之书是泛读,非精读。

英语学习经常有两本教材。一本精读,一本泛读。毫不夸张的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精读原文耳熟能详,对泛读材料略知一二。原因很简单:精读要考试,泛读只是增加阅读量。

读书只有重视,才能真正记得住。



第二,所读之书是专业书,超出了你的基础知识。

专业书针对的是专业对象。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如果高中数学都没学过,直接让你学微积分。个别天才除外,绝大多数人都会像听天书一样。

没有扎实的基础,读书是记不住的。



第三,读书不够专注,动机不纯。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小学的时候,大部分孩子记忆力都比较好。背诵一篇课文,诵读几遍就可以了。但到了成年,给三五天时间都未必记得住。

成年人有太多的烦心事。读书的时候总会分神。这是读书的大忌。另外很多人读书是为达成某一目的,希望能够速成。有句话叫做:欲速则不达。

速度快了,一定会粗心,很难抓住书本的精髓。再加上时不时的走神,看完一本书和没看几乎一样。

读书不能着急,有目的的读书,但不能将熟悉什么掌握什么,一直挂在心里。



总结一句话:要想记住书里的内容,专注的精读感兴趣的书。

您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当年同样的问题,我问了我们军校最年轻的教授。下面,我结合教授的回答,和自己多年阅读体会,来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是写读后感。主要是一些中长篇的小说,我看完后,会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如下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主题、里面哪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比较精彩、这本书里面有哪些可以借鉴学习的等等。那些对我有触动的书看完后,我会写一篇读后感,发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头条号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与讨论,从而会加深对书的理解,书自然就记住了。比如,我看完东野圭吾《白夜行》后,因为这是推理小说,故事情节引人胜,悬念重重。即使到故事结局,作者也没有完全公布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靠读者自己去分析理解;感觉很有意思,看完后我就写了一篇《黑白人生》的读后感,广受好评。我想,这个应当是防止看书后忘记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做读书笔记。对于一些随笔、散文、语录等短篇的,我会做读书笔记。把书中的精彩语句、词语摘录下来。比如,我近期看《论语》,晚上一有时间我就在睡觉前,看一章,后完后,把里面精彩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一起发在朋友圈和微头条上,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用手抄出来加深了印象,又有自己的理解,内容记得就更牢了。有兴趣的朋友,关注我的头条,可以看到我的微头条,我们一起讨论。

三是多看几遍。人学习知识,很多是与遗忘作斗争,看书也是一样。其实,一本书有时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一部《红楼梦》不看几遍,根本也看不懂,而且每个年龄段看后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对于那些经典的书籍,要反复看,多看几遍,每一次看完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综上所述,要想书看完后,自己不会忘记,最根本的是不能懒,做有心人,多动手,多动脑。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期待与您的交流。

个人认为记不住是正常现象,不用太烦恼,但是如果想记住,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这里分享下。


阅读的目的不外乎三个:一是消遣,二是获取信息,三是帮助判断。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读书的人都希望读过的内容可以记住,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毕竟读书这件事是花了时间和金钱的。

然而,很多人抱怨读过的书根本记不住,就算当时记住了,过段时间又会全部还给书本,更别提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了。

在教大家如何把读过的书都能牢记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大脑。

在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人类大脑记忆的一种现象,称之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通过这个曲线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记住之后没过多久,大脑就开始快速遗忘。20分钟过后,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1天过后,甚至会忘记74%的信息。从此之后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1周之后忘记77%,1个月之后忘记79%。

另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主动记忆,只需要1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

因此,如果你自己都不想去记忆,书本上的内容全部忘光也不奇怪。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作者大岩俊之可以说是一位为超级读书达人,一年可以读300本以上的书,而且可以牢记书中的内容,并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书中表示,他在学习各种速读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了所有速读法的极限,开发了谁都能掌握的、并且绝不会遭遇瓶颈的读书法“缓速读书”,举办了许多场演讲,也因此成为指导教学的讲师。

如获至宝的是,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里,作者大岩俊之精心总结了很多实用性读书技巧,能够帮助你提高阅读效率,缩短阅读时间。

下面我们就根据阅读的步骤,来学习一下,如何记住读过的内容。

阅读前:设定读书目标

1.集中火力,迅速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在阅读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当初为什么会买下来?

2、你为什么想要读它?

很多时候,一开始的时候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可是读着读着,这些目标就变得模糊起来。

作者大岩俊之建议带着主动意识去行动会更加专注,也会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获。

为此,大岩俊之特意做了一个实验。

请闭上双眼,想一想现在在你周围有多少蓝色的物体,在心中默默地数一下。

就在你睁开眼环视四周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双目所及的蓝色物体一下子都飞入眼帘了呢?

你一定会惊觉:“原来我身边有这么多蓝色的东西啊!”没错,这就是主动意识的力量。

这一点,我个人也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之前怀孕的时候,感觉走到哪里都是孕妇。是孕妇一下子变多了吗?肯定不是的。孕妇一直都有,但由于我的关注,注意力焦点集中了,所以变得很在意。

读书时也会有这种情况。

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这样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2.学会断舍离,只关注书中4%的精髓

大部分人对读书有误解:认为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全部理解才行。

这么做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结果可能是只买书而不读书,或是半途而费。

用这种方式读书,即便读到最后,大概也不会真正记住多少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大岩俊之说,从他自身的阅读经验来看,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

也就是说,如果一本书有200页,那么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因此,这8页内容就变得非常关键。而其余的部分可以不读,忘了也罢。

与其全部读完却记不得书里到底讲的什么,还不如最开始就找出书中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这样取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斩钉截铁地做到断舍离,确实有困难。可能会觉得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书,不全部看完很浪费,但结果书中的内容还是忘记了。

而在尝试凝练书中重要的20%之后,你会慢慢发现这么做反而能牢牢记住书的内容。

阅读过程:制作思维导图

1.将一本书的内容凝缩到一张纸上

众所周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的时候记笔记,开会的时候记会议纪要,所以读书的时候也应该记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笔记整理知识和信息,帮助记忆。

在那么多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中,作者大岩俊之最推荐的是思维导图法。

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本书的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上,并且,由于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内容,可以使用彩色笔来画,这样可以刺激大脑,让记忆更加深刻。

2.制作一本书的思维导图

准备工作:

1.建议初期先用空白A4纸,等熟悉和习惯之后,再写在笔记本上。

2.思维导图最终是以彩色形式呈现的,准备好12色的水彩笔。

3.接着,就是需要能让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的书籍了。建议事先在读书的时候可以画画下划线、贴些便利贴,把书完整读一遍。

思维导图的基本规则:

1.将纸张横放,便于很好用扩展。

2.打草稿可以用铅笔,最后还是用彩色笔描画为好。

3.放在正中央的图像,尺寸要控制在拳头或矿泉水瓶底部左右的大小,要用三种以上的颜色,要有立体效果。

4.从中心位置向外侧“伸出”分枝,越往外延伸,分枝越细,分枝上的细越小。

5.分枝上只写关键词。

6.不拘泥于文字语言,多利用图画、符号等形式。

读书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这里根据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读者为载体,旨在强调个人对这本书的吸收;另一种是以书为载体,旨在强调一本书的内容。

无论以哪一种目的为导向,第一个分枝一定是介绍书的概况,比如书名、作者、发售日、出版社等等。这样做,关于书籍的信息就会一目了然。

接下来,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将思维导图继续制作下去。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分枝的颜色也要各不相同,从而更容易分清。

如果思维导图旨在强调个人对这本书的吸收,可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只写关键词即可。

然后继续深挖思考下去,是怎样的目的呢?

你想了解什么呢?试着列举一二。这样一来,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就能非常清楚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接着,根据“阅读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的具体内容,继续往下写得出的“答案”。答案写完,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

还有一种是根据一本书的内容制作思维导图,是按顺序整理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小标题(粗体字)。选择这一方法能大致了解书的结构,一看思维导图就立刻能回想起书中的内容。

第三种是按顺序征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选择这一方法,看到思维导图就能立刻找得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地方。这张思维导图择取了“自己的重点”,完全是“个性定制”型。

最后想提醒的是,一开始,你可能并不清楚一本书里到底有多少内容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因此大家可以先打一个黑白草稿,然后再用彩色笔描画。

作者大岩俊之的做法是,一般会从头到尾读一遍书,先对全书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用“折角”“划线”“做标记”等方法,事先“采集”需要的部分。然后一边对着一本做了很多标记的书,一边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做,就能保证在做思维导图之前,对这本书有个粗略了解。

阅读后,迅速行动起来

读书,特别是阅读商务类书籍,只有在读完后有所行动才能发挥阅读效果。光读书不行动,说明只是把书作为“阅读材料”,认为只要读过就可以了。

商务类书籍的作者,将积攒了几十年的知识、技能都写进了书里。不敢保证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个读者,但是通过采取与作者相同的行动,或者说按照书上所写的方法加以尝试,总能得到一些收获。

比如你想要创业,也读了关于创业的书籍,但什么都不做,这样下去过多长时间都不能实现创业的梦想。

学过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去尝试实践、付诸行动。如果只是心里想着“什么时候做做看”,所有事也只能止于做梦。

所以,无论读了什么书,一定要结合行动。这样一来,才能让你的读书不再只是“读书”!

不请自来,读书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情感的重要方式,诚如题主所说,大家都曾觉得看过了书,却总是记不住。以我个人的看法,觉得应该有如下几点原因:

1、看书不分类,看书不带目的。

严格意义来说,书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类,即能提升自己的见闻以及技能类的书。二是情趣类,即能陶冶性情,获得情感共鸣的书。那么第一类书阅读的时候需要根据丛书撰写的逻辑,挑出对自己有用的一部分,强记,多读,多看,那么自然就能记住。至于第二类书本来你自阅读之初就是为了获取精神层面的享受,那么就不存在知识点是否记住的问题。而是通过阅读让自己的情感更加敏锐细腻,这才是读该类书籍的意义。

2、阅读无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每本书籍作者在撰写的时候都是有着严格的逻辑主线的,不管是科教类,专业类、文化类等等。简单的说,就是书籍的目录,目录底下的分类以及各个主题,它们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阅读时能否快速知道该本书籍对自己时候有用,一般都是通过目录的逻辑主线判定的。如果阅读时没有遵循这样的逻辑主线,随意翻看,那么除非记性很好,不然能难长时间记忆。因为人的记忆对单一事物的记忆保存时间是很短的,对形成逻辑线条的记忆却能保存很久。

3、非自己所爱,了无兴趣。

阅读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折磨人的事,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阅读的话,往往收获甚少。这也是必然,本来人的潜意识就排斥阅读,那么怎么可能会去记住相应的内容呢!还有一些自己以前很少涉猎的领域的书籍以及专业读很高的书籍,很难理解到书籍的内容主旨,那么自然就很难记住了。

总而言之,带着目的看书,知道自己想要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同时阅读的时候尊重逻辑,按照逻辑顺序,这样便于记忆。遇到不懂或者高深的内容,多度多悟,多记多查,那么自然能获得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后,阅读事件愉悦的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浅薄看法,望多评论,关注!

看书总是记不住,看了也白看,这成了不是少人不愿意看书的理由。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是能看一遍书就能记住的,过后还不忘的?也许有,也许只存在小说之中吧。没见金庸里面黄药师的老婆为了默写一遍九阴真经,耗尽精力而死吗?所以说,妄想看一遍书就记住,天方夜谈。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为什么你看书总是记不住?原因有这几个:

1、量不够。读书首先要有一定的量,当你看书多了,其实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老生常谈,或者说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通的,你在这么书看到这个故事,在另外一本书也会看到这个故事,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对提高阅读速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不够精。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对一本书你要读通读透,反复思考,要足够的精,自然而然书本中的内容你就记住了。

特别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生活工作节奏那么快,你没有那个时间看很多书,那就专注一本经典的书,把它读通,理解透,就够你一辈子用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一本书是不是经典,时间可以检验,能经过几千年时间留传下来的书才是经典,都是智慧的结晶,才是值得大家一看的。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点,除了很多专业书籍,大多数书并不需要记忆,重要的是你在看书过程中的思考,和作者观点的交流。如果能把你想法,观点写出来,那对促进你的思维锻炼,和记忆的加深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不住是正常的,如果你只是看一遍的话,就要记得,是不现实的。很多记性订好的人,也是经过不断的锻炼重复才可以快速地提取和存储信息的。

那么,为什么看书总是记不住呢?

1、很少阅读,是要有任务和有问题的时候才去读书。可能每年课外读物不过四五本,每每要完成任务和考试时,都发现自己头脑不好使了,像看了假书一样。

2、如果我们看小说,即使是顶复杂的小说,记不住人物名字,也记得了故事情节。这就是上下连贯的好处了。如果你看其他专业书,记不住,很有可能是你没有理清脉络。

3、看书一遍是不行的,要想记住,起码要有扫读、详读和跳读这些步骤,能自己总结出来,才算吃透了一本书。

这有些建议可以参考。

1、平时养成阅读习惯,让你的眼睛和大脑适应阅读,提高敏感度和记忆力。

2、看书一定要自己理清脉络,知道作者以怎样的顺序写这本书的,尤其是一些大块头书。

3、看一本书要想上课一样,有预习、有巩固,在读书前,纵观全书是非常好的方法,有助于把握自己的阅读进程,通读一遍后,也不要忘了跳读不甚理解的部分,将问题解决,最后还要记得自己能对这本书抽丝剥茧,找到核心。

恭喜你看完了,点个赞吧!

相信这是很多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有看书的计划,也有去看书,但是就是看完了记不住?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的不是自己喜爱的内容

想要阅读有质量,一定要学会挑选书目。挑选的书一定要是你愿意去看的,想看的,并且喜欢看的。这才是最重要的,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内容,当然会在阅读过程中记忆住里面的内容。只有是你喜欢的书和内容的时候,你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带着享受的心态去阅读,这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的。

阅读速度太快,囫囵吞枣

片面的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忽略了阅读的内容。我们阅读是为了让自己从那些经典的书籍中获得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一定不要太快,也不要太追求进度。不要觉得别人很厉害,一个月读了七八本书,而你一个月才读了一两本书,甚至都还没读完。囫囵吞枣,吞下去之后消化不良,那是何必呢?

注意反复阅读

好的内容注意反复阅读。很多书,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阅历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所以,一定不要读完一本书就彻底放下。喜欢的书是值得反复的去阅读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不仅是一本书阅读完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

注意做笔记

边阅读,边做批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批注的过程代表着你的思考的过程,即使你没有太过详细的批注也没关系。看到你深有感触的地方,你就停下来思考,写下你此时此刻的阅读体会,写下当下你的理解,等你下次再翻阅的时候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看书记不住很正常,但是看过的都记不住那就有问题了。多看多思考,吸引你的内容,自然会记住的。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请自来。其实不独你记不住,孔子也记不住。

试用我一篇文章的某段作为解释吧:

孔子:“阿赐?”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

子贡:“弟子在。”

孔子:“你以为我记得多,是因为学多得多?”

子贡:“难道不是?”

孔子:“不是。”

子贡:“那是什么?”

孔子:“我只不过是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始终。”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所以,答案就是,把书读薄,与自己的行为融为一体,不记胜有记。

我们记不住书中知识点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差不多一天以后就会忘记74%的内容。

在日本作家大岩俊之所著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就为我们介绍了7种帮助我们记忆书籍内容的方法。

1.反复记忆,留存记忆

可能,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没错,有时候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快的方法。

但是我想提醒一下的是,因为毕竟反复去记忆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挑出那些值的去反复阅读和记忆的书籍,对于不重要的书籍,读一遍即可。

2.找到书中最重要的20%

本田直之先生在他所写的《杠杆阅读术》中就提到过这样的观点:“一本书里的重要内容占20%,再从其中抽取80%之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的书是关键内容。”

所以,我们要找到书中的那20%,当我们剔除了大量的“无用信息”之后,20%内容的记忆就显得相对轻松多了。

3.带着感情去阅读

人感叹或是惊讶时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

所以,作者大岩俊之就提倡人们借助情感的力量去记忆。

当然这个观点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而在它的旁边就是“扁桃体”,扁桃体是用来接收我们各种情感信息的。当我们的情绪有所波动,“海马体”受到刺激,就会传递给“海马体”这样的信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所以,带给我们读书的启发就是: 边读书,边调动感情。

当我们读到一些文字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些情绪体验的时候,不要隐藏,而是要去“放大”,让“扁桃体” 感知到我们的情绪,从而利用“海马体”帮助我们记忆。

4.把复述作为阅读前提

这其实也是一种“以教为学”的练习方式。成甲老师所著的《好好学习》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个方法,认为它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自我提升以及练习的方式。

复述,也就意味着你自己首先要把所有的知识弄明白。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消化,自我理解以及记忆的过程。当你能够成功复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应该很难被抹去了。

5.整理成故事来记忆

创造一个故事来记忆,那就是说我们要发挥我们想象力的作用。因为当所有的知识节点发生有趣的联系时,我们记忆起来会更加便捷和容易。

就想我们在上学时,老师会把一些晦涩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或者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就比我们单纯地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6.使用首字来记录文字

使用首字母来记忆,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个精简和浓缩。

比方说,我们做目标时会用到的“SMART法则”,它其实就是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Time-bound的首字母缩写。

所以,当你要记忆一些书籍知识的时候,不妨这些知识的首字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然后帮助我们进行记忆。

7.创建形象,联系记忆

这个方法其实和“整理成故事来记忆”有相通之处。两者其实都是在通过影像和画面的力量去刺激我们的记忆系统。

不过,在这里针对的是记忆量不多的情况下而言的,如果你需要记忆的只有两三个知识点,那你就可以不必整理成故事。你可能只需要尽可能把这两三个知识点创建一个有意义的联系即可。

比方说,作者大岩俊之在书中给出的例子是“富士山”和“书” 。然后你可以这样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一本堪比富士山大小的书籍,正盖在富士山山顶。

以上就是作者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为大家分享的几种牢记知识的方法。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非常实用的记忆妙招呢,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

看书,你想记住什么呢?

你是想记住书中的情节,还是想记住书中的人物啊。

如果你看一些专业的书籍,想记住的话,肯定就要反复阅读,甚至于背诵。那句话不是说了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

我在读《红楼梦》时,因为里面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我每读完一章就写一个中心思想,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了。

我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众多,特别不好记,所以我就画了一张表。这样就清晰多了,人物的关系也搞明白了。


/jiaoyu/zatan/2018-04-18/832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