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提高质量
新闻眼
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以部署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推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为主题。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后,《高教周刊》“高端论教”栏目于4月16日和4月30日,先后刊登了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的署名文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以及对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的访谈《提高质量:政府和学校如何破题》。此后,又从10月22日起开设“提高质量大家谈”栏目,刊出7期,分别以厘清概念、专业建设、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内涵式发展、强化实践为主题,请大学书记、校长、专家以及高校师生,从思想理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提高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坚守学生本位,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正确处理大学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的三大职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错位,把最核心的任务人才培养放在最次要的位置。要厘清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核心任务这样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与质量、结构的关系,把兴奋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内涵上来。如果成天考虑的还是继续征地、盖楼、扩大专业等,就很难有精力考虑提升质量。
现在基本上提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基本上是一个智力的要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好像淡忘了。我们社会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但拔尖创新人才跟“四有新人”是统在一起的,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淡化这一点。教育规划纲要里面专门有这句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质量。要正确处理好普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规划出来的,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青年人的特点,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这样才会有人才脱颖而出。
以国际化助推质量提升
【陈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现在,一方面,国际化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今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已不再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质量标准,而是上升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水平”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到国际大坐标系上进行比较和检验。
另一方面,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注入新的内涵。对于教育视野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劳动力跨行业的流动将会大大增加。为此,高等教育要建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能只对一部分学生开放,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受惠于国际化进程。通过交流生计划、海外实习项目、优秀学生海外研修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多样化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国际化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关键词:内涵发展
新闻眼
党的十八大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起点上,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11月到12月,《高教周刊》邀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就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师资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
【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重视教学文化建设。教学文化是教学实践中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是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以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精神气象和氛围的总和。课堂决定质量。必须倡导加强教学文化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应当成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总结宣传内涵式发展典型案例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在体制机制上,依法继续深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内部各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引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话语权,支持各高校、各高校内部院系所基于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开展自主变革,增强高等学校和高校内院系所自主变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能力建设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高等学校,学校的管理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院系所,了解高等学校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解决。对于学校和学院中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及时总结宣传。对于学校和学院建设中不符合内涵式发展要求的现象和问题,要引导反思,及时纠正,举一反三,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
新闻眼
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其中,部署实施《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是会议一大主题。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在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同时下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标志着以大力促进和加快推动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是“2011计划”的工作重点。“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高教周刊》于3月26日和4月23日刊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的文章,并于3月26日起连续3期刊发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郑州大学协同创新的做法。从5月14日起,在“高端论教”栏目开辟“聚焦协同创新”专题,连续8期刊登大学校长、副校长、书记署名文章或专访,共同探讨如何实施协同创新。
校企协同发挥各自独特优势
【杨卫】浙江大学校长
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构建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式。被作为全球创新典范的美国硅谷,其中演化出来的“硅谷模式”正是以校企协同创新为显著特征。校企协同创新何以可能?答案来自大学和企业各自具备的独特创新优势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大学的创新优势源于其知识人才的集聚和学术前沿的把握。首先是知识资源。大学是知识创造、保存和传播的机构。不同于企业的逐利本质,大学鼓励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所以能够形成引领产业创新的重大理论突破。同时,大学里源源不断产生的创新成果,形成庞大的知识产权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其次是人才资源。大学是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中心,能够为国家和区域创新提供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撑。再其次是国际资源。大学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具有企业难以相比的国际创新资源优势。
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其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首先是市场优势。企业是扎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并在充分竞争中谋求生存的经济实体,必须追求经济效率,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所以,企业比大学更了解一项创新技术的潜在市场价值,而且对技术创新的反应更加敏捷。其次是资本优势。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学的专利拥有者难以像企业那样去运作,而企业在资金链和资本运作方面则具有显著的优势。
双方的比较优势和内在动力,如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包括引导创新的科技政策,以及研发经费和孵化资金的支持等,大学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就更加水到渠成。
大科学时代需要大协同创新
【龚克】南开大学校长
随着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不再是万能科学家时代了,而是一个讲求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的交叉为特征、由科学家群和技术人员群共同进行协作攻关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科技创新与进步经历了由个体引领、团队合作到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时代形成的过程。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各类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的知识传播系统,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但是,目前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创新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主要表现为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难以提高。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综合改革
新闻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这是关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对我们深化高教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步入深水区,势必触及深层次的复杂利益格局,牵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转变,需要建立系统完备、运行有效、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
12月初,《高教周刊》推出“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笔谈”。笔谈栏目主要约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就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依法治校: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党的十八大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依法治校。教育部也下发了有关依法治校的文件。
依法治校,就是按照法律规章制度管理学校。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现代大学管理的纲要。一些人争议的“教授治校”或“校长治校”概念,都是不清楚和不准确的,应该是“各司其职,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具有突出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以下方面:第一,正确处理政府管理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第二,正确处理集体决定与个人权力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第四,提高管理效率和确保平稳运行。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都是以一定的理念更新为基础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建设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等方面。
关键词:校长职业化
新闻眼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关于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提出的重要思路。近年来,社会上对校长职业化的话题一直很关注,有的大学校长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学和管理上,而是热衷于出国和科研。今年暑期,几位新任校长就职时公开承诺,确保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引发了大家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热议。
从2012年8月20日到10月8日,《高教周刊》聚焦大学校长职业化这一话题。8月27日推出《怎样才能当好书记校长》的讨论,以“新闻圆桌”的方式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等六位高校领导。开设“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家谈”栏目,13位高校校长和5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大学校长:能否从“双肩挑”变成“全管理”》、《大学校长是否需要参与教学与科研》、《校长全职化需要相关制度保障》、《“校长职业化”不等于“去学术化”》、《校长职业化:理清问题深化认识增进共识》,每期话题有观点、有交锋。通过讨论,对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大学校长职业化这一话题深化了认识,增进了共识。
带头改变行政作风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厦门大学教授
大学校长,是高等教育管理这一学术性职业的高管。中国的大学校长的确行政事务繁多,尤其是层层的会议,无数的检查,迎来送往。作为行政的第一把手,事必躬亲。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与其放弃教学、科研,疏离学术工作与学术群体,不如带头改变行政作风,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当然,许多行政事务是上面压下来的,无可摆脱,那就得“学会弹钢琴”。“学会弹钢琴”是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希望更多的大学领导者在忙碌的应酬中,能抽出时间、精力不断地“沉思”。
“四不”承诺为何受关注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高校管理。我在今年7月9日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发言中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四不”承诺受到了广大师生、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反映出全社会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热切期盼。
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高校的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深入研究复杂问题,精心开展顶层设计,细致设计解决方案,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谋求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这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版撰稿:唐景莉 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