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帆
记者:不久前,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召开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收获了哪些成果?
邱江:会议总结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选举产生了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领导集体,修改了协会章程,分析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形势,以及协会如何适应形势新变化,明确工作方向,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煤炭院校。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煤炭工业以及煤炭教育面临的发展形势?
邱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煤炭企业正在加快由单纯的“燃料”、“原料”生产向产品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可见的时间内人才需求将发生巨大变化,煤炭企业不仅需要采掘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相关非煤专业人才,教育机构必须提前做出应对。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炭企业正在加快利用上游产品优势,进入下游生产领域,最大化地赚取产品附加值,加大加快煤炭综合利用(煤化工)、煤转化、洁净化、煤伴生物和新材料的生产研发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是行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二是煤炭企业由单纯采掘业向多领域进军,需要大量电力、冶金、建材、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和再生能源等相关专业人才;三是煤炭企业由简单再生产向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化发展转变,必然注重高端引领、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和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四是煤炭工业绿色转型,需要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水土保持、生物复垦、物质再生利用等人才;五是煤炭企业在由单纯独资企业向现代股份制企业转变、由单纯内资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培养更多的法律咨询、资本运作和国际合作人才;六是资源整合后的煤炭企业向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发展,对人才数量、结构和层次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人才严重不足。
记者:煤炭院校该如何适应煤炭行业这一新的变化呢?
邱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适应”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面对“总量不足”的矛盾,煤炭院校需要继续扩大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以适应煤炭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需要。
煤炭行业“对口单独招生”是国家为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而采取的有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短缺局面。目前,“对口单独招生”的规模已基本达到高等学校煤炭主干专业招生的30%以上,因此要继续依托办学条件好、办学实力强的高等学校搞好“对口单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企业优秀青年的招生比例,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到煤矿建功立业。
就全国来说,能源结构在逐渐变化,据2012国家能源政策阐述,2011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今后相当数量的煤炭企业将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采掘企业,煤炭院校的煤炭特色也不一定是单纯的煤炭类专业。煤炭院校必须根据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调整服务方向,适应新的变化,在办好传统专业的同时,探索开创新专业,搞好教育教学改革。
记者:目前煤炭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作为行业组织,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
邱江:目前煤炭院校与煤炭企业间是一种以市场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关系,相对松散。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作为联系煤炭企业与教育事业的纽带,建设煤炭企业和院校共生共赢同发展的有机体是我们的追求。
为了增强校企间互信与合作共赢,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向院校介绍煤炭行业形势,让院校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企业改革目标、人才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程度及企业的困难问题;同时,向企业宣传煤炭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科研能力、研究方向、服务品种。鼓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要定向、订单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研究条件或合作共建实验室,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难题攻关;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实习条件和实践训练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积极推动“国家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和文化事业等领域改革的新机制。抓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和教材。
2013年上半年将召开职业教育与煤炭产业对接对话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制度创新,形成企业参与教育、学校服务企业的良性互动格局,组建煤炭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煤炭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是煤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将继续办好竞赛活动,优化竞赛内容,研究新增竞赛专业、制定竞赛标准、完善竞赛程序和方法,提高竞赛活动的科学化水平。
我们还将组建中国煤炭教育协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举行业和煤炭高校之力,推动以煤炭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