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讨论的焦点是,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否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高中形象”和“大学形象”之间的落差警示我们高中与大学彼此衔接已成当务之急。
各方讨论将问题所在指向高中课程改革、高中多样化发展、高考改革等方面。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呼唤一批具有教育理想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就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出台,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至1/3,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不再统一课表。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十一学校的高一、高二和初一等年级,行政班、班主任消失了,分布式领导正成为学校管理的“热词”,这源于十一学校课程形态的变化。他们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把理科课程分出不同层次,把人文类课程分成阅读、写作等不同的模块,为学有专长的学生设立自主研修室。
这些变化所折射的教育理念,与一场关于普通高中定位与发展的讨论内在地联系起来了。
普通高中该如何定位
这场讨论的焦点是,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否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曾在中国教育报先后刊发了系列文章,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这一定位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教育科学版开辟“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谈”,并于5月12日,由中国教育报理论文化中心和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新时期高中教育定位与发展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认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应是“基础+选择”,“基础”用于区分高中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选择”则凸显高中学段与义务教育的差别。普通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是终止性的,又是准备性的;既是基础教育,又是非义务教育。其任务是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走向不同作好准备。
也有观点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其功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准备。
对此,谢维和认为,将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教育定位于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并不矛盾,既体现了高中教育普及中的多样化和主要矛盾以及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他说:“按照这种定位,部分高中学校,特别是发达省区和城市的高中学校以及部分优秀高中学校,应该作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好准备,但它仍然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符合条件”的一种解释。
教育实践是否允许这样的定位呢?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刘沪认为,普通高中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完成大学预科任务,但大学预科教育不能取代高中教育。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认为,高中教育是学生基础阶段的高级阶段,又是学生走向高等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认为,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预科教育,也不能把预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整个普通高中教育。
讨论中,有人质疑,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为大学预科教育,会加剧高中教育的应试倾向。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校长刘次林认为,为高等教育作准备并不等于为高考作准备。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保留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增加自主性、选择性和学术性,以便与高等教育衔接。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刘永和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和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在这场讨论中,也有人提出自己的高中定位观。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说,普通高中教育需要抓住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促进高中生的志、趣、能匹配。山东省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说,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关注生命的基础价值。
普通高中定位受制于哪些因素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谢维和说,这些规律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精英型的预备性高中教育,二是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三是大众型的预备性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其定位应该加强对价值取向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王晓辉认为,普通高中的哲学取向表现在全面发展与个性适应两方面,政治取向表现在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两方面,经济取向表现在劳动分工与职业变化两方面,教育取向表现在文理分科与普通文化两方面。种种取向,形成了高中教育错综复杂的张力。
普通高中定位有一定的原则,讨论中涉及定位原则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间断性与连续性原则。谢维和认为,间断性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要据此选择与安排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连续性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同阶段与不同部分之间缺乏过渡或衔接,则属于彼此“隔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
大众化准则与终身教育准则。北京大学阎凤桥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既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条件,也影响了高中教育内容。
给高中定性也要有科学的依据。霍益萍认为,普通高中定性的依据,一是社会需求,二是教育的属性,三是高中的培养目标,四是学生的需求,即“以学生为本”。
高中与大学“互看”
讨论中,普通高中与大学之间互相“打量”,鲜明地出现了“高中形象”和“大学形象”。
“高中形象”体现在大学眼中的高中和高中眼中的高中两方面。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在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里,高分优秀生比较少,反倒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学生做事情非常有激情,且容易出成果。”西南大学副教授杨晓锋说,大学新生的视野普遍比较狭窄,思维与思想水平比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动力缺失等。
在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中生张威眼中,当下的大多数普通高中学校,依然把高考升学率、名校率作为头等大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教育。
如果再加上福建省福州一中高一新生体能测试超半数不及格、意大利女孩儿前200米就轻松超越了所有男生、北京大学3000多名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累计晕倒约6000人次,以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诸如此类的标语、“国旗下的讲话”风波、高考班集体打吊瓶事件等,“高中形象”就更加令人堪忧了。
“大学形象”也饶有兴味。讨论中,高中校长眼中的大学,构成了“大学形象”的一部分。孙先亮说:“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质量对中国的优秀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陈旧与传统,因此,大学教育亟待改革。”
当然,这些只是完整的“高中形象”和“大学形象”的一个侧影,但它警示我们,高中与大学彼此衔接已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衔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指出,美国制定了基于学分过渡的改革计划。除大学先修课程(AP)外,还有双重注册计划,允许高中学生注册学习大学或社区学院课程,获得的学分既可作为高中学分,又可作为大学学分;技术准备计划,允许高中职业技术班的学生选修大学学分等。
北京师范大学綦春霞说,英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体现在学术性上的衔接、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并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和选择性。
实现大学与高中的衔接,需要解决相关现实问题。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认为,要解决师资、课程、先修课程结果的使用等问题。阎凤桥认为,两者衔接的“连接器”是高中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地区性的学校认证制度和中介机构组织的学术性向测验。
定位之争的矛头所指
讨论中凸显出几个教育难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高中课程改革。既然要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学术性、自主性、选择性,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项贤明认为,应该用若干年时间逐步建立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各种更高级、更专门的课程。
二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认为,在区域层面,应该谈多样化发展;在学校层面,应该谈特色建设;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课程与教学要适宜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不改,高中教育难改。刘次林说,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初期,以德育课为例,教材多达15个版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也有9种,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则统一为1种。之所以出现“颠倒”的情况,无疑跟高考有关。同时,在高中教育中贯彻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得到高考的支持的。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对此,我们已于12月14日刊发了谢维和的《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方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一文,并将展开对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的讨论。
四是整个教育制度设计。既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改变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在所难免。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需要系统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会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体制等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高中是难的
高中是世界公认的最难的学段,其改革充满艰难险阻。人们对高中教育变革充满期待,对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充满期待。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认为,东、西方先有大学、小学,后有中学。中学的研究是随着教育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相对而言,关于中学的教育理论还不成熟。
高中教育具有其他学段所没有的复杂性。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说,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第一,高中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高中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处于“动荡”期;第二,高中教育目标和任务具有复杂性,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的,包括升学、就业、“成人”三大任务;第三,高中教育处境具有复杂性,义务教育中的“片追”、“减负”等、高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等,一般都会归于高中教育出了问题;第四,高中教育受关注具有复杂性,各种关注之间往往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第五,高中办学类型具有复杂性,众多类型和性质的高中并存,使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以及竞争的激烈性日益突出。
在理想之路上且思且行
普通高中教育以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向前发展。谢维和认为,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生了两次转型。1968年前后是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从2002年起发生第二次转型,即从终结性的中等教育体系向大众化的预备性体系转变。
在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思考,什么样的高中是人民满意的高中?如何叩响理想高中之门?胡金波为我们描绘了理想高中美好的教育场景: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洋溢着快乐之感。
达到何其难。上海市金山区区委副书记贾炜说,理想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是那么“骨感”。
好在,现实中有学校在艰难追寻着高中教育的理想,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苏州十中正在践行的“诗性教育”等。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呼唤一批具有教育理想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用谢维和的话说,哪怕前面困难重重,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