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2 那些影响我们的“热词”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热词”,一种小词汇,却蕴含着大智慧。它折射着时代的心跳,更钩沉着民生的脉动。回首2012年,那些影响我们的“热词”最能阐释过往的这一年,是我们经历过的集体关切与诉求。为此,本刊对2012年社会和网络“热词”进行梳理。这些“热词”值得回顾,更值得拥有。——编者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美丽中国

  2012年,“建设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一时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热词。这是我们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抉择。

  “手里攥着钱,却生活在垃圾堆上”,“开宝马,喝污水”……现代化在使我们享受到经济发展让生活更便捷的福利之时,却也给了我们当头棒喝——“生产发展,生命缩短”。如此不协调的局面,与其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更不如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出来的阵痛。

  “万物生灵负阴抱阳,生生不息”。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持续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工业文明的到来,让人类一度陶醉和痴迷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忽略了破坏性生产带来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灾难。这些已成为整个人类包括中国所不能承受之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是“建设美丽中国”,关系人民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样明确指出。显而易见,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更明确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需要和谐,自然美与发展美需要合二为一,“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其实,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现代化浪潮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特别是每一次对群众性环境事件的处理结果,都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诉求的关切,而这种关切最终升华到战略高度并成为党的使命。

  学者指出,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颇具趣味的是,“美丽中国”一经提出,霎时间成为股市的炼金石,一批生态概念股脱颖而出并大幅上涨。

  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美丽中国。然而,作为执政为民的政党,建设美丽中国最终还必须落脚在人民身上,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而且“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

  美丽中国的命题虽已透彻,但未来的美丽中国之路还很长。

  压力背后是民生问题,只有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才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打折——

  你幸福吗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采访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并现场询问“你幸福吗?”有趣的是,采访出现很多“神”回复,如“您幸福吗?”“我姓曾”。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你幸福吗”随之成为媒体、网络和社会的热门词汇。

  “你幸福吗?”简简单单几个字符,却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也折射出当前民众对幸福感的纠结与向往。

  清华大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感觉“比较幸福”,23.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自己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有15.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不太幸福”或者“很不幸福”。

  因此,尽管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了多年,群众的生活也大为改善,但人们的幸福感与理想状态仍然存在差距。根据联合国今年发布的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我们的幸福感不容乐观,中国香港排在第67位,中国内地排名仅列112位。据了解,在该报告评价标准中,财富并非决定性因素。

  那么,是谁在夺走我们的幸福感?调查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2012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4位,而住房、社会保障、职业、环境、个人能力和社交等,也会对公众幸福感产生较大影响。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平平安安就是幸福,身体没有病就是幸福,有一间不漏雨的房子就是幸福,出门一路平安就是幸福,回家吃顿热腾腾的饭就是幸福,在单位不生闷气就是幸福,不下岗失业就是幸福……学者指出,老百姓的幸福就这么简单。

  其实,影响幸福感的最大敌人是压力。数据显示,9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

  不难看出,压力所表现出来的住房危机、安全感缺失、教育焦虑、人际疏离、生活压力等现象,都是沉甸甸的民生问题,而只有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我们的幸福感才不会打折。

  由此观之,“你幸福吗”,不能只是问问而已。

  微博上只要出现举报涉及腐败问题的材料和新闻,都会被网友持续“围观”——

  微博反腐

  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陕西“表哥”局长杨达才……只因为一段视频或者几张照片被放进微博里,这些昔日的“人民公仆”立刻应声倒下。

  其实,这些比较“倒霉”的官员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又有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因为不雅视频截图被发于微博而在63个小时内被“秒杀”,一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回顾2012年,微博反腐可谓风生水起、格外耀眼。 “微博一转,关注数万”,这绝对是今年微博反腐的真实写照。

  “以前,老百姓想揭黑反腐,恐怕只有上访,或找新闻媒体监督。如今,他们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有网友这样表示。其实,随着越来越多官员在微博上“触礁”,微博已经从单纯的个性社交工具升级成了舆论监督的新平台,而微博上只要出现举报涉及腐败问题的材料和新闻,都会被网友持续“围观”,直到在强势“围观”的驱动下遭举报的官员被绳之以法。

  微博反腐之所以频频亮剑,优势凸显,就在于传统的反腐败模式和渠道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的现实,而且并不能完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学者表示,微博提供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扩展了群众监督公共权力、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微博反腐的模式大致相同,一旦微博上出现震撼性的反腐败内容,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流传,成为网民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和热点,之后迅速发酵,成为传统媒体和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关注的内容,而随着纪检和司法机关的介入,腐败官员便很快浮出水面。

  学者表示,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腐倡廉的助推器,这是积极的,但微博问政也存在无序发展的问题。微博举报本身就鱼龙混杂,有些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这无疑给反腐败信息的甄别带来困难和“误伤”,从而成为微博反腐的“痛点”。因此,作为一种新型反映民意的载体,不能过分夸大微博反腐的作用。

  然而,无论如何,微博反腐已经成为悬在政府官员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官员来说,要想求得安稳,自身正才是关键。

  人性的光辉、大爱的精神,依然能够冲破物欲遮蔽的灵魂,重新焕发出积极的能量——

  正能量

  今年夏天,一场暴雨突袭北京,很多人被困于路上,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场暴雨中,互不相识的车主,打着双闪灯自发组成车队,去机场、路边接送被大雨困住的素昧平生的市民,而微博上、论坛上,不见了平日言语尖刻的相互攻击,大家都在关注着雨势大小,关心着那些受灾的同胞……平日冷眼的旁观者,在这一刻都成为了积极的行动者。

  这种能量,被人们称为“正能量”,而北京暴雨中的感人事迹背后折射的正是满满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更让我们抖擞精神。学者指出,正能量是如今最受欢迎的名词之一。当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和大量的、难以分辨的信息,人们被各种怀疑、愤怒、伤痛、憋屈的情绪所影响时,积极的、阳光的、温暖的、自省的正面能量也就变得格外珍贵和重要。

  在2012年,这种正能量在国内和国际得到传递。而在年末,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的话,向世界阐释了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信心和善意。

  我们期待正能量,因为正能量唤醒社会希望。学者认为,人性的光辉、大爱的精神,依然能够冲破物欲遮蔽的灵魂,让原本自私冷漠的人群,重新焕发出积极的能量。其实,正能量正是我们始终对社会心存希望的寄托所在。很多民众,在被正能量感染和熏陶之后,及时又将正能量传递出去,从而在我们进入陌生人社会之后,有更多人能够克服社会的奢靡、浮夸、浮躁之气,露出善意的笑容,并热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见义勇为、爱心援助等包含正能量的过程,本身就是公民道德的弘扬。

  其实,正能量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每一个正能量所散发出来的温暖与善意,都既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从而让我们的社会不断生发出如息壤一般的向上力量。

  释放正能量,并让正能量在我们手中继续传递,需要身体力行,从现在开始,我们义不容辞。

  几位平民英雄的非凡壮举表明,成为这样的“最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最美

  一位普通的女教师,在危机时刻,推开和保护了学生,自己却被失控的公共汽车压断双腿;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当自己遭遇飞来横祸生命垂危时,仍然坚持把车停好;一位”90后“的农民工,为避免滑坡失控的大货车撞向群众和煤气管道,三次强拉制动,不幸被车辆碾轧罹难……

  演绎了这些不平凡善举的都是一些平凡人,而正是这些平凡人,从此有了不普通的前缀,他们被称为“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农民工”……是他们,让我们在2012年倍感温馨与感动,也是他们,让我们明白,这个社会的人们并没有因为商品经济而完全冲昏头脑。

  统计显示,“最美”一词很快成为2012年社会和网络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而且,“最美”效应开始凸显,各地纷纷自发开展关于“最美”的评选,例如“寻找身边‘最美’的人”、“让‘最美’感动你我他”等。

  必须承认,“最美”备受社会关注和青睐,部分缘于当今社会受功利因素影响,友善、谅解和诚信的缺失,以及人际关系越发冷漠的窘境。时至今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小悦悦事件”……这些曾让国民内心深受伤害的恶性事件,并没有从我们内心记忆中烟消云散。因此,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最美”被热捧是一抹亮色,其背后伴随着的其实是民众对“真善美”回归的呼唤与期待。

  而“最美”人物的集中涌现,反映了新时代公民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完美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非已经被我们所抛弃,而是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如同“最美人物”一样,在关键时刻什么也没想就冲过去的真实反映和发自内心的忘我的真正大爱。

  “最美”表明,爱的种子已经广布民间,中国人的道德高地并没有丢失。平民英雄,构筑道德高地;身边好人,建树精神标杆。有网民表示,从百万网民在网上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祈福和捐款,到数以万计杭州市民自发为“最美司机”吴斌送别,“最美”人物对人们道德和品行的带动力量是无穷的。

  “最美”需要呵护,这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不能只是看客。几位平民英雄用自己的非凡壮举,向社会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道德答卷,也真切地说明“最美”就在生活中。

  成为这样的“最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中国式”走红,反映的是社会公众不解、无奈、担忧、失望的情绪——

  中国式

  “中国人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是微博上的段子,却很快红遍网络,并引发了一个新词——中国式过马路。而且,在“中国式过马路”蹿红之后,“中国式”这三个字开始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一时间,从网络到现实社会,“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中国式吐痰”等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词汇层出不穷。

  这种所谓的“中国式”现象,其实我们早已经司空见惯,只是当其被贴上“中国式”标签的时候,便突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特别是“中国式”的说法,虽带有调侃色彩,却让我们突然醒悟:原来我们身边的“中国式”现象如此之多。

  学者认为,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感到不正常。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一是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二是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可悲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不自觉地成为这种“中国式”的参与者。

  流行语折射社会心态。当“中国式”走红,无论是调侃、玩味、反讽,还是直接的批判,反映的都是社会公众或不解、或焦虑、或无奈、或担忧、或失望的情绪。当然,人们对“中国式”的关注,本身就证明人们开始对回归良好的公序良俗的期盼。但也必须认识到,所谓“中国式”,只是某部分人或某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它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貌,更不能代表整个社会。

  网友表示,“中国式”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以此来推动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为此,我们必须由此及彼地开始检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错误”,敢于向“中国式”陋习说不,并注意培养自己的规则意识,体现一个成熟公民最基本的素质。

  可以欣喜地看到,伴随“中国式”的普及,“中国式好人”、“中国式微笑”、“中国式礼仪”等带有正能量的词汇也不断涌现。在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和品格催生下,“中国式”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东方大国的风范和魅力。

  其实,这才是“中国式”的最终意义所在。



/jiaoyu/zatan/2019-07-23/898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