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地质大学:探究自然界奥秘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徐世球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该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三万余件,其中自然界中极为罕见的珍品近三千件。

  传播科普知识

  高校博物馆的一个显著优势是藏品丰富,被人称为埋在校园里的“金山”。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博物馆大多自我封闭,开放意识不强,“金山”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地大博物馆很早就将眼光瞄准了社会,走开放式办馆的道路,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地学科普教育,以更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作用。30多年前,该馆利用黑龙江满州龙、多棘沱江龙和合川马门溪龙等恐龙骨架,配上其它地质标本,在湖北宜昌举办了“中国大型恐龙展览”和“地球奥秘展览”,引起了轰动。

  确保科普效果

  在科普展览造成较大影响的同时,地大博物馆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宣传的力度,与武汉市相关部门和科普场馆合作,积极组织科普活动。联合产生了区域性的综合优势,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该馆几乎每年都与有关单位联手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与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市科协联合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的“地学—民族学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科协青少部、市教委基教处合作,开展的以“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科普一日游”活动等。

  同时,该馆以地球形成和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保护地球、保护生物多样为内容主线进行科普教育,构成了科教旅游的显著特色,持续地吸引了参观者。

  此外,该馆还抓住每年的春游、科普周、地球日、环境日、夏令营等有利时机,积极组织相关主题的科普参观活动。

  为了向观众提供更多的知识,该馆编写了《沧海桑田—46亿年的地球》、《生命起源与进化》、《神奇的恐龙家族》、《十二月诞生石》等多份科普材料,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

  创新科普手段

  地大博物馆较早地注意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展示教育的应用情况。早在15年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馆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展示教育,并自行研制了第一个多媒体软件——《恐龙的奥秘》。

  该馆在地学数字博物馆中建立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宝玉石、矿产资源、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7个展厅,数字化标本2700余块,数字化图片近800张,精心设计制作了6个展厅的标本浏览模块和整个数字博物馆的精品浏览模块。数字博物馆在网上发布以后,其丰富的信息、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观众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就能了解地球的来龙去脉、生命的兴衰荣枯以及奇妙的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世界。通过把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地配合,建设成的地学数字博物馆,开拓了更为广博的地学科普领域,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使该馆的科普教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jiaoyu/zatan/2019-07-23/91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