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2,教师书房的那些书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12年12月24日 2012年3月26日 2012年9月3日 2012年7月9日 2012年6月11日 2012年3月19日

  从随性阅读到自主阅读,再到知性阅读。说到底,就是把教育的“普遍真理”与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不管你是站着读还是坐着读抑或是走着读,书和书单就在那里,只要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要你自己感觉读得有趣,读得有长进,读得丰满,就可以。

  ■本报记者 郭铭 

  阅读是修养,是修炼,也是休息。阅读对教师这个行当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传承、解惑、激发、唤醒、引导等“功用”,更需要教师从阅读中借鉴、汲取、对比、杂糅。回首2012这一年,教师书房期望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借助书中的那些大师、精英,为教师引导成长之路,帮助教师厘清一些理念、观点、思想,也想在教师紧张工作之余,给教师提供休憩的空间。

  教育理念、观点是实施教育的思想前提,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行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原则、方法,使教师的工作更有价值,这些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采用的。

   公平的教育 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公平的教育是人们改变命运的桥梁、提升境界的阶梯,是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对于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政策的抉择等等,许多人士都曾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访。而在探索教育公平的前行过程中,借鉴预测、分析拿来、融会中西、完整均衡,比较教育研究成为弥补中国教育自身不足、吸取先进经验与有效方法的必然途径之一。《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成为教育公平前行路上眺望域外教育的一部优秀之作。该书解析法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旨归,牢牢指向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与教育质量。引入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期待更加合理、趋于完善的答案,展示域外教育兴利除弊的过程,以利于我们在探索中少走弯路,避免浪费,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持久。引燃中法教育的灵感之火,使之与当下的教育公平驱动,在合理的价值取向下融为一体。

  中国教育公平之路既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有价值的做法,也应考虑中国自身的特点。从基础教育的宏观来说,国家已经以及将要采取的在政策、资金上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的做法会对教育公平进展产生历史性的推动作用。而对城市来说,教育公平的进展更在强烈地考验和检验政府的智慧和能力。普遍存在于城市里的以升学率为主线,将学校分为重点与非重点的做法,应该被送进落满尘埃的历史的仓库中了。在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的现实面前,下大力气、大幅度倾斜政策,改变城市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是应该而且可能的,这也是广大人民翘首以盼的。对很多落后的学校来说,硬件配备还比较容易做到,然而更重要的是软实力——师资、管理也得跟上。

  至于大学教育公平的建设,我们不能不考虑人民对招生公平的期待,也应尊重大学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既要有对不发达、欠发达地区进行扶持和照顾的责任,又要有自主办学、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及影响力的权利。中国毕竟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众多的人口在优质教育资源面前,常有泰山覆盖盆景之忧。关于怎样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一书的作者借用蔡元培先生兼收并蓄中西文化的做法,消化而非同化、择善而用、适我而用,用科学方法创造新意——用“十八大”的热词来说,改革才是出路。

  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另一种现象是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的不公平。

  应试教育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被按分数分班。如今,不管是所谓的世界名校,还是一般的学校,大都被应试教育的理念所桎梏,把按成绩分班作为改善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的法宝。《好老师转化后进生的36记》一书记述了作者与“后进生”们相处的日子。这整整一个班都是按照分数被判定的后进生,尽管他们也可能有其他问题,作者也深刻思考了这种不公平甚至是歧视性的区分行为。这一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是实在的,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导致歧视性观念也是实在的。这种贯穿于整个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歧视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印记,在中国固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推动下,汹涌澎湃的功利性的狂潮在今天的社会中似乎达到了顶点。“因材施教”蜕变为追逐分数的手段,“有教无类”更成了遥远的回响。教育固然是改变人的命运前途的重要手段,但它绝不是唯一和极端的手段,在扭曲的观念引导下,分数成为教育和社会畸形的追求,分数竟成了摧残人性的帮凶,不管是对那些“后进生”,还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伤害都是令人痛心的。

  作者所在学校已经改变了这样的做法,我们期望所有学校都能一视同仁地给学生以真正平等、友爱的教育,革除这一错误的做法——甚至应该用政策和法律的方式,把以分数论高低而分班分校的做法,坚决地清除出去。

  素质与应试 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素质教育是个延续千年的话题,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有涉及,从“六艺”到“德智体美劳”,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要求,今天则谈论得更多。综合人们的谈论,可以框定素质就是人的情感、能力、智力的总合。可是今天人们偏偏将素质“浓缩”为智力、学习成绩,将教育压缩为“升学率”——这也是一种对素质的追求,只不过显得非常偏狭。升学率绝不是单凭智力就可以实现的,学习成绩绝不是靠脑袋聪明、一天写25个小时的作业就能够实现的。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考试,会应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或者主体。因为,学习态度、动机、目标、理想、兴趣、韧性、意志力、宽容、合作等因素,比智商更能促进学习。所以说,“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很多学校就从素质培养着手去抓学校教育。

  位于九省通衢武汉太子湖畔的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是众多家长心仪的学校,每年招生时节,来自武汉三镇甚至武汉之外的鄂州、黄石、荆州、恩施等地的家长和学生都会浩浩荡荡地拥向太子湖畔这座童话般的城堡。然而,这里的招生是平静的。每年招生没有权力和关系作祟,那是因为“外小”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新生入学测评体系。

  武汉外小要考学生什么?是要考察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考察孩子们应对危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启发孩子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那种单纯考查文化知识水平的做法,被“武汉外小”抛弃了。在情商和智商上,他们更重情商;在能力和智力上,他们更重能力。他们更看重孩子未来情商和道德的发展。这对今天相当多的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说是批判,是警醒。注重孩子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培养、良好情感的形成以及学校和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是一所真正的学校所应该具备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这就是萧斌臣等著的《教育唯真——黄敏与武汉外小的真教育》一书给出的答案。

  事实上,素质教育和应试并不矛盾,应试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能力而已,素质教育完善了,应试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这是教育观念转变后的结果。转变了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方法、策略、措施。

  最主要的方法、措施就是必须把握儿童的成长特征和教育规律。

  《幼教指南——五位世界教育大师的幼儿教育观》一书不仅强调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强调儿童成长的规律性。

  埃里克森将人的整个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包含了一个必须达成的任务,每一个阶段任务完成的质量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皮亚杰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孩子的成长都有不同的特征。

  现代教育应该讲求科学性。科学性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作为一个“人”的客观存在——种庄稼还要顺势顺时而为,更不要说人的成长比庄稼生长更加复杂。

  在尊重儿童、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学校、教师、家长的职责应该是发现、引导、唤醒,而不是灌输、管制,更不能用分数来打压,那不仅不人道,简直就是在虐待儿童,摧残成长。

  陶行知(《陶行知选集》三卷本)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最早在中国提倡“创造教育”,“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这些都是陶行知教育观念的深刻说明。针对我们今日教育被困于升学率而不能自拔、以升学率扼杀儿童创造力的弊病,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学校教育的眼睛不能只盯着课本,课本不能只盯着知识,知识不能只盯着考试。儿童的成长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它们变得简单划一,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呀!

  耐心胜爱心 静静地守候孩子成长的契机

  教师要像农夫一样守候自己的田地,精心伺弄地里的庄稼。不违农时,是说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相应“任务”;不揠苗助长,因为庄稼需要自主生长。教育,就是“静静地守候孩子成长的契机”。这是在考验教师的耐心。光有满腔爱心,缺乏耐心很容易被挫折所击倒。只在这个时候,耐心才胜过了爱心。

  台湾教师李崇建这位《麦田里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静静地守候孩子成长的契机,让孩子们找到希望,培育自信和勇气,去包容、接纳、抚慰孩子们柔弱的心灵。在那一瞬间,读者能看到在一片充满希望的麦田里,奔跑着欢声笑语的孩子们,李崇建则远远地望着。面对山毛榉这个在所有教师眼中已无可救药的孩子,李崇建也曾不耐烦、生气、愤怒。他最终选择了接纳这个孩子,等待他的觉醒。接纳是对生命自身的一种宽容与谅解,并不一定要认同孩子的所有行为。等待则是在寻找孩子成长的机会,让成长成为主动行为。在《麦田里的老师》中,李崇建是从教师的角度给予孩子们最大的力量与希望。李崇建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包容,并循循善诱,才涵养出一个个丰富、正直、懂得爱与人生价值的孩子。面对学生的父母,他却从不会告诉他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更不会用自己的理念改变他们,他只是旁敲侧击,让父母们心领神会。

  孩子内心衍生的焦虑与不安,其实更多的是源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的焦虑和躁动被转嫁到孩子身上。而维系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需要的是成人能够自我觉察,采取正确的应对姿态,有勇气去承担、去接纳,与孩子一同成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就成熟起来。

  教师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认识,或者说是一个答案:学生认同哪一个教师的人品、人格魅力,就会学好哪一门功课,反之就会一团糟。教师接纳了学生,学生就会接纳教师,这也是教学的秘密所在。课堂密码也告诉我们,教师要用学生的思路上课,要用有趣的课堂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那种自说自话、不顾学生反应的教师在教学上只能越走越窄。

  《游戏的力量》强调,儿童成长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喜爱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是教育大家的共识,也是有识教师的共识。能够利用这个特征和方法的教师,就是深度把握了儿童教育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诙谐、生动有趣,做游戏、讲故事,打比方、猜谜语,激将法、摆擂台,等等,都是有经验的教师们熟练应用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细节蕴藏着智慧,细节蕴藏着力量。既注重大局,也把握细节,这是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启迪。

  因为,真相在细节里,魅力在细节里,价值意义融会在细节里。而“教育教学细节”丛书把那些散碎的细节珍珠荟萃起来,整理成册让教师们鉴赏。

  阅读的力量 在随性自觉知性的阅读转换中修炼

  教师成长,修炼知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方法却因人而异。

  获得本报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称号的河南焦作市教科所研究员张硕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一文中,引用魏智渊老师的话说,“根本书籍是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张硕果的阅读经历了几番起伏辗转又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己知识结构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儿童成长过程的奥秘。她的早期阅读是随性的,由于不清楚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所以无法借助阅读解决自己在专业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反而一下子迷失在这些图书和词语当中,陷入更深的焦虑。2003年,她重返大学校园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一种自觉系统的修炼,但修炼的目的究竟何在,仍很茫然。邂逅新教育的贵州支教行动,让她开始了“知性阅读”,通过对一本书的聆听、梳理、批判和反复多次的对话,吸收内化书中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周国平论教育》一书让她有了巨大的升华,“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话使她如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她思考着:“如何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

  《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提到,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类基本知识(人文视野)三者相互支撑。2009年张硕果成立了“润德屋”书友会,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老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在那里,书成为一批教师之间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张硕果对自己说,生命原本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读书更是一辈子的事情,用阅读创造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张硕果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从随性阅读到自觉阅读,再到知性阅读,这实际上是一个飞跃。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反思会在某一时刻助你升华,使你华丽转身。不断地悟,会在某一时刻产生“千里伏脉”般的连缀,升腾就在这一刻产生了。

  张硕果做这样又一次的梳理就是想为我们的教师提供一个阅读的借鉴。

  从随性阅读,到自主阅读,再到知性阅读,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每个老师有自己的具体状况,不宜全盘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不管你是站着读还是坐着读抑或是走着读,书和书单就在那里,只要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要你自己感觉读得有趣,读得有长进,读得丰满,就可以。

  基本原则如此。

  杭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闫学1991年入教师行,2002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短短的11年,凭什么能获此殊荣?

  观察闫学的成长过程,不难看出,闫学老师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巧妙拼搏的。所谓巧妙拼搏,那就是阅读——实践——反思,一次次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达到了应有的教育教学高度。阅读让闫学寻觅到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她的专业成长有如神助,使她的知识结构不断丰满起来。从闫学几乎读遍国内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这件事来看,这般下功夫地阅读,加上深入的探索和反思是她成长的必然。

  编选了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的苏州一中特级教师杨斌,撰文《重新“发现”叶圣陶》,通过对叶圣陶这位可与陶行知齐名的教育家的研读,提炼归纳出叶圣陶的七大教育观,而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总纲,是中小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从这一总纲出发,作者从叶圣陶在知识与生活、学科教学与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师师表风范、现代语文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领域的论述中,提出了诸多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思想观点。现在看来简单明了,而提炼归纳过程却绝不简单。



/jiaoyu/zatan/2019-07-23/911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