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明珠”、“徐福故里”,在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为人称道的江苏赣榆,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民办学校。近日,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她——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刚进校门,正值课间跑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操场踏步而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队伍里不时传来古诗词背诵的声音。精致的校园环境,浓浓的书卷气息,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是华杰双语学校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华杰双语学校创办于2003年,是由徐州维克机电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赣榆县首家真正意义的民办学校。学校由小学部和中学部两个部组成,实行全封闭、全寄宿、九年一贯制管理机制。建校之初,学校就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便信奉“爱是教育的基础,严是育人的关键,实是成功的法宝,用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以创新思维造就创造者”的办学理念,秉承“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校训,以“创规范+特色学校,建敬业+专长师资,育合格+特长人才”为办学目标,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重过程管理和精致化管理。
尽管办学历史并不算长,但在苏北民办教育的百花园中,华杰双语学校一枝独秀。建校十年来,学校以法、以人、以情科学管理;治校、治教、治学规范严格;明确教学质量的重点,突破育人的难点,扫除前进中的盲点,强抓中考质量热点,培植学校管理亮点。关爱学生,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善待教师,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取成功;尊敬家长,力争让每一位家长都感到满意。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破茧成蝶,鲤跃龙门。华杰双语学校实现了“质”的飞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摘取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实验课题重点实验学校”、“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等20多项国家级桂冠,同时捧回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平安校园”、“省首届模范民办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连云港市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市管理规范示范学校”等40多项省市级殊荣。
以人本化的培训管理造就高素养教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充分认识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本化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支具有亮剑精神,特别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为逐年提升教学质量夯实了根基。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具体来说,学校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提供发展的舞台,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强师必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学校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力争在5年内培养“合格型、新秀型、骨干型、研究型、专家型”五种类型的教师。
人本化的培训机制是造就高素养教师的关键所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教育科研”、“全员读书”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到山东杜郎口、河北天卉、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等国内名校实地学习和考察,取回课堂教学的“真经”。“请进来”,即学校邀请了《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中国教师报·民办教育周刊》主编褚清源,徐师大、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授,南京大学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的专家以及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市内外名校长、名师等来校开讲座,学校教师通过与名师专家面对面的对话,从理论运用的层面上解决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误区。
“校本培训”,即按照市教研室提出的《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实施,收到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优质课评比、现场备课比赛、说赛比赛等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教育科研”即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定期编印《教科园地》、《我的教育故事》。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两篇教学论文,并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除此之外,学校还研究出台了校级名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实施方案和量化考评细则,充分运用灵活的规章制度不断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名师工程,每人每年2000元津贴,骨干每人每年1000元津贴,教师除正常课贴外,设立每月300元的浮动课贴,班主任除了正常考评津贴外,设立每月300元的安全津贴,不出任何事故,全额发放。九年级毕业班设立奖励津贴,每年40多万元,全体教师阳光普照每年12万元,青蓝工程辅导教师每年1万多元,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每年数十万元等等。
以高效化的教学模式推进高质量办学
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借鉴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华杰双语学校结合实际,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构建生本高效课堂、提升师导精讲模式”的道路。
走进课堂,笔者看到,这里的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没有讲台,没有安静端坐的学生,没有教师从头到尾的讲授,代之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互助展示。在这样生动灵活的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广阔的互动空间,可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辩论、小品、课本剧、歌曲、快板……都成为课堂上常见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唯教”为“唯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唯师”为“唯生”。为了全面打造生动、活跃的建构式生态课堂,华杰双语学校探索出了“三环·六度·五模块”课堂教学模式。即,整合学习三环节——课前自学、课堂展示、课后反馈。课堂展示“五模块”——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互动评价、达标测评。教学评价有“六度”——自学质疑到位度,交流展示有效度,精讲点拨有高度,互动探究有深度,巩固拓展合适度,达标测评层级度。
高校生态课堂充分激发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就轻松了。学校要求教师精心打磨每一节课堂,做好预习自学、互动点拨、拓展提升、反馈巩固的每一个细节。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抓手,突出“三抓”,一抓集体备课,突出一个“实”字,要求所有教师要实施“三二一工程”即三次备课,二次反思,一次突破,不断在备课——交流——上课——反思中磨炼自己,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抓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活”字,即对课堂教学的四个板块进行了归整,具体地说,预习自学要充分,互动展示不讲形式,拓展提升深入讲解,反馈巩固当堂达标。三抓作业批改,突出一个“精”字,学校提出了“三精”的练习要求,即练习设计要“精心”、作业内容要“精选”、教师批改要“精细”,学生要备有“错题集”,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错题集”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失误和不足,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通过高效生态课堂的开展,让教师们也越来越有成就感。他们看着学生出色的表现,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很多孩子一站上讲台就低着头,说话语无伦次。现在,课堂‘活’了起来,每个孩子通过锻炼,都可以自信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自己的观点,胆子变大了,成绩也提高了。”
以精细化的常规管理实现高品质育人
洗漱台上干干净净,8个牙刷杯整齐排列,连牙刷的摆放方向都全部一致,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床铺上没有任何杂物,地面毫无纸屑……这是笔者在华杰双语学校的学生宿舍内看到的一幅景象,着实吃了一惊,有一种误以为走进了军营的感觉。“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情况,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自觉整理床铺、物品,现在无需生活老师督促,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了。”华杰双语学校校长柏萍自豪地说道。
华杰的孩子有这样的好习惯,得益于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该校提出了“抓常规管理成常规,促行为习惯为习惯”的管理思路,从点滴抓起,从小事抓起,从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抓起。全面落实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要求,狠抓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最重要是一个“恒”字。改变并不难,贵在坚持。为此,学校对学生每天的在校行为分为12个板块进行量化考核,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早晨起床,同宿舍的上铺学生先叠被子后洗漱,下铺学生则相反,避免了同时做一件事而相互干扰,影响速度;初中部4000多人的课间操,每个班的行进路线、每个同学的站位都是固定的,保证了紧张而有序的课间操质量。中午用餐,如果洒了汤汁,每个座位上都有一块白毛巾、一块灰毛巾,孩子们必须自己用白毛巾抹桌子、灰毛巾抹地板,将污渍清理干净,上千人吃完饭,食堂也能保持干干净净,这既减少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培养了学生不浪费的好习惯。
抓学习习惯,突出一个“细”字。细化学习内容,细化学习要求,细化学习时间,细化检查记录,点点滴滴习惯的养成无不折射出华杰学子的崇高品质,无不凝聚着辛勤园丁的无私爱心。
此外,学校还根据小学和初中不同年龄段孩子成长的特征分别编制了《文明礼仪》校本教材,书中涵盖了课堂礼仪、用餐礼仪、就寝礼仪、家庭生活礼仪、社交礼仪等多场合的礼仪规范。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渐渐都做到了“身边无纸屑、周围无痰迹、桌面无刻画、墙上无脚印、出口无脏话、就餐无剩饭、就寝无言语、穿着无奇装、身上无陋习、安全无事故”的“十无”要求。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学校从文明礼仪、生活习惯开始抓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书达理的人,为他们美好的未来架桥铺路。
一所学校真正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特色。多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凭借其执着办学的毅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2012年,学校被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领航学校”。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华杰双语学校将在“承前启后,扩大成果;科学规范,高位引领;兼容并蓄,彰显特色”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为努力把学校打造成队伍一流、理念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待遇一流的全国名校而奋斗!
(张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