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奇
工厂生产产品,农场生产粮食,那么,学校生产什么,创造什么?以前,一些学校一直认为,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这样的思想认识,导致了不可思议的现象: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在经过学校的辛勤培养后,变得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出奇地整齐划一。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才发现社会生活原本如此多姿多彩,需要不同个性、不同领域的人。他们还得重新学习和适应。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认为学生是学校的教育产品,而非我们的教育和服务对象。为此,学校没有真正将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没有将他们的真实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上,做了太多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就要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做起,回到原点看教育,回归本真做教育,认真审视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真正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学校有时应该更像超市一样,将教育的产品摆上货架,供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们选择、接纳和吸收。这些产品既包括国家课程等共有的东西,又包括每个学校所特有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等;这些产品中,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道德、理想和价值观等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学校首先要保证摆上货架的都是些合格产品,经得起时间检验、质量过硬。另外,校长、教师要像售货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介,让学生们喜欢、欣赏进而接纳。最终,学生们要利用这些产品更好地改善自我、完善自我。不难想象,一个态度蛮横、行为粗鲁、语言粗暴的售货员是不会有市场的;同样,一个态度蛮横、行为粗鲁、语言粗暴的教师即使拥有好的产品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和接受。这样的教师手中的产品迟早要过期、发霉,这样的学校和教师也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的校长、教师最起码要做一个成功的售货员,微笑着向不同个性的学生推介不同的产品,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同时,要创造学校的产品品牌,摸索自己的销售路径,真正了解哪些产品是学生们最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学校要将最好、学生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摆在最重要、最显眼的位置上,让学生一进门就能看得见、够得着。对于一些高端但是需求量不大的产品应摆在最高层,让那些有需求的学生跳跳脚、抬抬手也能拿得到。
由此,校长和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真正将自己放在教育服务者的角度上反思教育行为,关注教育对象。学校要踏踏实实从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细节做起,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不要追求惊天动地,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哪怕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每一个微末的细节,一个不起眼的场景,都可能蕴含着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渴求——爱、欣赏或者尊重。教育不可能每天有大事发生,但是教育却永远没有小事。任何一点漠视、一个白眼、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毁灭一颗进取但却异常脆弱的心灵。校长和教师要尊重教育对象,关爱教育对象,呵护教育对象,用真爱换取真心,用微笑点燃激情,用全部精力赢得信任和认同。
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像售货员的工作那般简单。一个真正卓越的学校会让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在吸收和接纳自己开发创造的产品之后,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和自主,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大众,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才是教育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