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秀红 魏海政
学生放学了,父母却还没下班!这段时间,学生能去哪里?做些什么?很多城市家庭都为这个难题所困扰。下午中小学生放学一般在3:50至4:30,父母下班在5:30至6:00,如何填补这一个多小时的“监护真空期”,是个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
2012年10月底,山东济南发起了一场向“四点半难题”挑战的运动。3个月过去了,这一探索进行得如何,能否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去采访。
老大难问题引发的隐忧
毫无疑问,“四点半难题”是个普遍难题,困扰的不仅仅是济南市。
2012年,某地发生了一起特殊案件,让警官很无奈:从2011年9月起的半年时间里,9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连续撬开某小区的订奶箱偷奶,偷走了价值约2600元的牛奶。他们撬箱偷奶竟然只是为了“找点乐子”、“打发时间”,偷来的牛奶,大部分被倒掉了。警官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是因为在放学后到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里太无聊,就在小区里转悠,订奶箱里的牛奶就成了他们的猎物。直到破案后,家长们才知道,孩子居然做出这种事。
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是早放学的孩子无处可去,有的独自回到家中写作业,有的跟小伙伴四处闲逛,有的钻进网吧打游戏,却是普遍现象。孩子放学后的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穿行在菜市场、摊位之间,车辆人员混杂,令人堪忧。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家长的“四点半”难题,不少机构看准了“监护真空”的市场前景。
一类是托管机构,一般在学校的周边地区,每个月收取一定的费用,提供解决午餐、照看孩子写作业等服务。但是这些托管机构大多隐藏在民居中,有的属于无证经营,且条件简陋,设施简单,管理粗疏,饮食卫生条件差、标准低,特别是在疏散、防火等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更为严重。这类托管机构在不同地方叫法不同,有叫托管班的,也有叫“小饭桌”的。
就拿济南市来说,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证件的“小饭桌”就有600多家,而无证的至少有上千家。据济南市二七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储波介绍,济南市有居民投诉过,说邻居有人办非法“小饭桌”,甚至借“小饭桌”教文化课,造成扰民,市民一打“12315”,有关部门就要去居民楼里查,一到就人去楼空了。公安、民政、教育等三个部门也曾试图联合执法,但是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小饭桌’的水准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存在各方面的隐患”。
除了在居民楼里隐藏着的各类托管机构,一些培训机构也盯上了学生放学后的一个多小时,直接进驻学校。据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学生家长介绍,她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多家外面的培训机构进驻,舞蹈、武术、绘画、书法、英语、数学、科技等方面的培训班都有,培训班的时间就安排在放学后,直接占用学校的教室。在她看来,存在即合理,孩子每天3:50下课,这些培训班确实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在学校比在外面反而安全些,家长接送也方便,所以,相对于“小饭桌”,她更倾向于选择这种课外的培训班,她只是担心一点,课外机构的师资质量无法保障。
在记者问及培训机构进驻学校,学校是否有提成时,这位家长说不知道,只是确定学校的老师不能上培训班的课。
据了解,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办课外班,但仅提供场地,是一些地方普遍采取的模式。一位在培训机构工作的负责人透露,合作的收费无统一标准,大多是双方商量,学校从中提成。
不管是非法的小饭桌,还是课外班,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存在安全隐患,也让部分学校存在违规现象。
“‘四点半难题’在我国城市家庭都会存在,但是从法律上来说,放学以后的这段时间属于学校的法外时间,如何解决确实考验智慧。”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王纮说,可以肯定的是,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只依靠学校一家,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需要依靠新的思路解决。据他了解,一些学校也已经悄悄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其这样,不如主动回应民生热点,从全市层面推动工作。
破冰之旅
2012年10月29日,专门解决“四点半难题”的“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在济南市启动。
2012年年底的下午4点多,在这一行动开展的2个月后,记者在济南市市中区信义庄社区,看到刚从经八路小学放学的三年级(1)班学生苏若涵和侯立珩,与几个同学背着书包,一边说笑一边推开社区“蓓蕾成长园”的门,准备跟着社区的志愿者、退休的数学教师谢芳学习趣味数学。一个小时后,下班的父母将到社区接他们回家。而在“蓓蕾成长园”提供另一项志愿服务的是社区志愿者、全职妈妈于录艳,她原来是一名教师,现在义务在社区教孩子们学习“脑图”——一种借助于视觉的记忆训练方法。于录艳说,很多学生学习“脑图”后确实有长进,有个四年级的孩子利用她教的方法可以在一两分钟内记住一首古诗。
信义庄社区居民张彬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潘俏妤在济南十四中小学部读一年级,由于她在私营企业开车,工作的时间不是很固定,无法接孩子放学时就给于录艳打个电话,请于录艳帮忙把孩子接到社区。潘俏妤也非常喜欢“蓓蕾成长园”,“因为她在这里有同伴,氛围好,可以一起写作业,就是回家我们夫妻俩也没时间指导她。”张彬说。
据信义庄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惠介绍,在市中区,社区办的类似“蓓蕾成长园”的机构不少于30所,而且做到了“一街一品”,每个社区都准备了自己的特色活动。
除了社区,学校也是解决“四点半难题”的“重镇”。济南北大槐树第一小学作为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率先在全市吹响了“爱在校园——志愿者在行动”的号角,成立了教育志愿者工作室,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周边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在职教师更是踊跃报名,这个只有31名教职工的小学校,却有25名教师报名参加教育志愿者队伍。退休教师吴秀兰等号召了多名老教师参与其中,还有不少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在为留校学生奉献爱心。
刘景河今年65岁,擅长腰鼓,一年前就义务为济南东河小学组建了腰鼓队,每周一放学后练习,当听说了志愿者行动后,他风趣地说:“不嫌我老,我也申请当志愿者,永远为孩子们服务。”
学生家长赵青松说:“大学生有特长,我没有特长,但是能维持一下纪律,能关注一下孩子的安全,一个月拿出半天时间解决别人的问题,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需要家长参与。”
据悉,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济南市规定,各学校招募志愿者要设定门槛,即:志愿者不仅要具备爱心、热心、责任心,还需有一技之长。截至目前,全市96所初中、317所小学、10所街镇中心小学、73所街镇完全小学均参与了教育志愿者活动。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报名超过5100人。志愿者主要包括在校教师、退休老教师、家委会成员、社区居民或五老成员及驻济高校在校大学生。学校根据志愿者时间安排和自身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天下午都有志愿者。
在这些志愿者中,学校的老师是主力军,能保证每天都有一名在校教师与志愿者一同值班。做志愿者对老师来说是额外的工作,是否会增加老师的负担呢?面对这一疑问,济南市东河小学校长王功凤说,志愿者的活动安排有老师在场,能确保实施效果。就他们学校而言,30多名教师轮值,从工作量上来说,不会增加太多。教师都想办法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校外研修。学校的吴宝芳老师虽然教数学,但是很喜欢吹奏葫芦丝等乐器,于是,她申请自己跟着学生一起学习,现在她自己不仅会吹奏多首曲目,还参加到志愿辅导学生的队伍中,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增添了力量。学校在放学后已开设书法、葫芦丝等12个免费辅导班。
“我们在所有有关教育志愿者的红头文件中,都特意不把志愿者和评优评先挂钩,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培养其师德的一个途径和方式。”王纮说。
从4:30到5:30的这一个小时里,学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特长,整合、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活动。既有心理活动室,也有科普知识讲座;既有体育运动,也有“生旦净末丑”。同时,各学校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外,一般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自习,避免出现学生从一个课堂进入另一个课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多余的财力让孩子参加艺术班,我们充分利用志愿者队伍,让这里的孩子也能培养兴趣,与本地孩子享受‘同城待遇’。”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方奎明说。
据悉,济南市的“教育志愿者行动”目前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首先在济南市的外来务工定点小学开展,下学期将在济南的中小学中全面推广。为保证实施,济南市教育局指派专人负责,制定了“212”的工作措施:第一个“2”是两周一调度,要求各县(市)区每两周总结一次活动开展情况;中间的“1”是指一个月召开一次现场会,选取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后面的“2”是指定期组织人员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开展评估,活动开展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年终教育局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四点半难题”还有多难
“教育志愿者行动”在济南推开后,为教育系统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相当于孩子在放学之后有了一个安全的“等候区”,家长们非常放心。但是很多家长会追着问:这会不会是临时的?
如何长远发展,其实也正是解决“四点半难题”的最大挑战。
济南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丽就坦言,其实社区从一年前就开始探索“四点半驿站”,但是做到现在,“有些纠结”,按照现在的模式能否长期运行下去,是她所担心的。首先,从人员来说,这个“四点半驿站”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和培训机构的志愿者代为管理,志愿者虽然热情高,但是受约束少,人员不固定,手头有事就不来了,随机性大。队伍问题可能是建立长效机制面临的最大困难。其次,建新社区周边有5个新建小区,家长的这种托管需求比较多,社区活动中心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容纳十几名到二十几名学生。再其次,经费投入也让人头疼。“教孩子画画,颜料、教具总得花钱吧?即使是志愿者纯义务服务,也总得给他们交通补助吧?”王丽说,安全也是一个让人头疼、担风险的事情。起初,“四点半驿站”安排接送孩子,但是出现过家长和志愿者的一些小摩擦后,就不再提供接送服务了。
“有需求做,但是有点做不下去,处于‘两难’境地。”王丽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她认为,应该从机制上来解决。比如,国家现在针对“一老一小”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社区方面,对老人照料的投入力度比较大,比如,成立“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按上门次数计算,但是在“一小”方面还有所欠缺,能否从国家的层面,也依照“一老”的办法照顾到“一小”这一头呢?至于人员问题,王丽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提倡购买公共服务的办法。
事实上,在解决“四点半难题”方面,济南市的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尝试公益岗解决。比如市中区舜园社区就有两个公益岗,是由区政府掏钱,选派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做专职社工。燕操就是这里的青少年社工,相对于一般的志愿者,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更加专业、规范。
但是,公益岗的数量有限,据估算,济南市市中区全区有179个社区,但公益岗只有100多个,一个社区不到一个公益岗。队伍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济南市是实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社区教育体系相对发达。“社区在未来解决‘四点半难题’存在巨大的潜力。”济南市市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田克君说,社区没有收费职能,但现在社区教育办公室有专项的社区教育经费,会给每个办事处几千块钱,用于解决“四点半难题”在教具、志愿者补助等方面的经费。他们也在探讨一种既不违规,又能长期支撑社区托管学生发展的办法。
储波则建议,可以引进市场机制,现在社区里的“小饭桌”水准得不到保障,可以在社区引进“小饭桌”,进行市场化管理。
针对探索中的难题,学校也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就拿安全问题来说,一名叫孙波的志愿者曾经略显担心,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如此一来怕家长会有意见。对此,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校长崔珊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学校签订一份校方责任书,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也自愿购买了保险。同时,也向家长和社会发出倡议,希望家长和社会能给予更多的理解、更宽容的舆论,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关于解决“四点半难题”,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放学后的这一个小时怎么度过?“我不仅关注这一个小时是否被填满了,还关心这一个小时的质量。”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此,王纮说,济南市除了今年要在所有中小学推开解决“四点半难题”的行动,让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和特色做起来,也要在放学后的一个小时里,从“我们能提供什么”变为“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更加关注这一个小时的质量。还要在校内,从教育公益性角度,提倡学兄学姐带学弟学妹,让他们从小具有公益、志愿的意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我们也在摸索中,以期找到一个能健康有序发展的运行机制。”济南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