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幼互动不妨让孩子先来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鲁虹

  教育是相互的关系,单独的学习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维果茨基说:“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因此,幼儿的学习要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在互动中沟通、促进,才能使幼儿的学习更有效。

  幼儿想在前,教师教在后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想在前,教师教在后。如绘画《未来的汽车》中,教师先不要急于让幼儿画,而是让他们通过看汽车王国的课件,看车展(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汽车)、欣赏汽车的图片等,并提供开放性的问题:“你喜欢哪一辆车,为什么?”“你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车”?让幼儿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教师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与幼儿谈论:你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车?鼓励幼儿讲出想象车辆的形状,根据自己的设想,大胆作画。这样幼儿画的汽车就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重复老师的范画。

  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

  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我们要更注重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同伴和成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与教师之间融洽交流,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如一次科学活动区教师同幼儿一起玩“斜坡”的游戏,幼儿用积木和木板架起斜坡,比较不同大小的球,不同坡度,哪个球滚得快。教师问:“为什么有的球滚得快,有的滚得慢?”有的幼儿说:“斜坡比较斜就快,不够斜就慢。”有的幼儿说:“大的球滚得快,小的球滚得慢。”教师拿起一个球在木板上边滚边说:“这个球滚这么快,怎样让它变慢呢?”另一幼儿想了想说:“可以把上面的积木拿掉一块,斜坡不够斜球就滚得慢。”在幼儿的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寻求答案时,教师不必直接传授知识,也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在与他们的共同活动中,引发幼儿形成更有价值的探究行为。

  在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探索时的言语、表情、眼神和手势等,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捕捉各种现象,适时调整活动进程,以便引导点拨,让幼儿从中明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抛给孩子能接得住的球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就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并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这种平等关系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如一次一位幼儿在搭高楼时,发现自己搭的高楼一直倒,他焦急地请教师帮忙。教师巧妙地抓住机会,鼓励他将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寻求大家的帮助。“怎样搭高楼才不容易倒?”教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幼儿回答。有的说:“底下第一层要搭大一点。”有的说:“第一排要排多一点,重一点,上面要放少一点。”还有的说:“搭成像‘金字塔’的形状就不容易倒。”通过与幼儿之间的讨论,问题迎刃而解。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使幼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就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参与的热情,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真正促进幼儿主动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幼儿园)



/jiaoyu/zatan/2019-07-25/96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