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出身农家的温瀛士在天津宜兴埠创办普育学校,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普育学校在天津市“恢复历史名校”工程的支持下重获新生,继承和发扬百年前的平民教育思想,成为当地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典范。
■本报记者 高靓
穿过宜兴埠散落的平房和拆迁工地,一座简约、现代的校园映入眼帘。走进校门,最显眼的莫过于教室窗户上一张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学生照片。这是一所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和温暖的学校。“普育学校”,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校名背后,是跨越几十年的几代教育者对教育公平的身体力行。
现今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前身是爱国教育家温瀛士创办于1930年的“普育女学校”。2008年,在天津市“恢复历史名校”工程和宜兴埠人士白少良先生的帮助下,普育学校重获新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接过“普育”接力棒的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努力梳理着普育精神与时代发展、人民需求一致的发展轨迹,肩负着以普育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课题。
筚路蓝缕创建普育
有一天,我去学校看姐姐,在校园里遇到温校长。他摸摸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念书,就这样把我招进了普育学校。
20世纪初的中国,山河破碎,家园沦陷。无数仁人志士,为唤起国人的警醒,主张废除科举,倡导新政,走上教育救国之路。这一时期众多爱国教育家中,有一位关注平民教育、以普育精神在天津宜兴埠地区办学的杰出教育家温瀛士。
温瀛士,字阆仙,生于1895年。祖父温启元、父亲温桂森均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温瀛士12岁进入宜兴埠民立第五小学读书,后入天津府中等农业学堂。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18岁的温瀛士中学毕业后,回到民立第五小学当教师。
温瀛士年轻时非常有志气,充满了激情与理想。身为教员的他,每天上、下午各上4节课。下课后,匆匆吃罢晚饭又赶忙进城,到劝学所主办的师范单级教学班进修,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进修期间,温瀛士风雨无阻,从未缺课,在结业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取得了教书的资格。由于工作出色,他在24岁便被任命为民立第五小学的校长。
这位年轻的校长把追求教育的普惠性、提倡男女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提供帮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更多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的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然而,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经过艰苦努力,1930年9月,温瀛士创办的普育女学校开门招生。
为了这所乡村小学,温瀛士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为学校筹款,一件是招聘教师。普育学校虽然地处城郊,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教师不多,但教学水平都很高,都是有过多年从教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课程是全课,有国文、书法、算术、外语、修身、常识、自然、音乐、体育、劳动等课程。鉴于普育学校的声誉,宜兴埠附近人家纷纷把女孩送来读书。
女校本来不招收男生,但是温瀛士却不为陈规所束。普育学校的第一个男生就是后来成为化学专家、曾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苏宝琮。苏宝琮老人回忆说:“有一天,我去学校看姐姐,在校园里遇到温校长。他摸摸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念书,就这样把我招进了普育学校。”
第一个男生的到来,反映了温瀛士的民主进步思想,更反映出他对“普育”二字的践行。“普”,即普世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温瀛士办学的目的,就是让当地百姓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为了满足更多孩子的入学要求,1933年,温瀛士将普育女学校改名为普育学校,又在1936年更名为私立士范小学,正式招收男生入学,在校生最多时曾达到300多人。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普育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向社会各界募集和学生的学杂费来维持。当时,每学期的学费是折合成小米来计算的,每个学生多则一百余斤,少则三五十斤。但是,在温瀛士的学校里,将近1/3是免费生。温瀛士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还给予补助,帮助不少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据宜兴埠的老人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只有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这样的高兴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平民教育也要一流
当时,60分是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温瀛士的学生要达到70分才算及格。他这样做,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
“勤劳真实”,是温瀛士当年亲自题写的校训。这四个字,朴实无华,却把育人的目标说得很透彻。作为一所面向当地普通百姓的学校,培养出的人应该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温瀛士就是要学生“勤劳做事,真实做人”,要保持“勤奋劳作的姿态,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困难,不断超越自己,永不停步”;要“真做事,办真事,办真实教育,育真人”。
然而,平民教育并不等于平庸,更不等于低质量。普育学校在创办之初,就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让学生有一种由衷的自豪之情和责任意识。
“冬穿青,夏穿白”,是温瀛士对普育学校学生校服的规定,他常告诫学生:“穿衣服不怕破,不怕补丁,但是穿出来得整洁。”上下学时,学生都要排着队进出学校。学校门口有人执勤,衣冠不整不得进入。
温瀛士还要求学生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他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他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常常能听到稚嫩的童声唱起《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朗朗上口的儿歌。
温瀛士对学生的“爱”在宜兴埠地区家喻户晓,而他的“严”也是出名的。从严治校是温瀛士的基本办学理念。当时,60分是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是大家都知道,温瀛士的学生要达到70分才算及格。他这样做,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
普育学校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
普育学校每周一早上要召开周会,宣读孙中山遗嘱,读完后讲一些政治时事,如北伐、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五四”运动、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等,让每个学生都懂得爱国。教唱的歌曲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和《满江红》。学校专设有修身课,讲做人的道理和“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典故,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教育学生自强不息、团结互助。校长还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写后挂在墙上教育学生。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虽然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普育学校仍然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新中国首批外交官之一温朋久,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化学专家苏宝琮,著名经济学家、人口理论家杨学通,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温广义,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家林松年等,都有在普育学校学习的经历。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温家宝也进入已更名为“士范”的普育学校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后更名为鼓楼西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并在小学毕业时顺利考上了每校仅一个名额的南开中学。
世代相传心系教育
温瀛士在自传中写道:“我对弟弟、子女的入学希望是为了使他们进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发财,因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大计。后他们开始服务,大多数都是教育工作,今天还是那样。”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学校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倾注心血的学校化为灰烬,温瀛士起初每天用毛笔追写学校被烧的物品清单,以发泄悲愤。但是,他很快振作起来。在一家老小尚且居无定所的艰苦条件下,他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重请校董、筹集经费、修造桌椅,为复学各处奔走。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温瀛士家中烧剩的一间仓房都曾作为士范小学的校舍。简陋的教室里,依然回响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当时,这所学校有教室3间,学生97人。
新中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随后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温瀛士先后在天津市私立建华中学和慈铎中学任教,1952年8月后任教崇化中学,直至病逝。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温瀛士不仅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近代教育,而且以其“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和感召力创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温瀛士的8个子女中有7位从事过教育工作。长子温刚和杨秀安夫妇及三女儿温克让,从教40余年;大女儿温克勤、六女儿温克良从教30余年,他们都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奉献一生。
1955年,温瀛士在自传中写道:“我对弟弟、子女的入学希望是为了使他们进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发财,因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大计。后他们开始服务,大多数都是教育工作,今天还是那样。”
温瀛士一家几代投身教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而普育精神的感召力,不仅仅是一种家族传承,更是感召了几代人,乃至整个宜兴埠地区。
许是历史的巧合,在温瀛士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被烧毁整整一个甲子后,天津市“恢复历史名校”工程启动,在天津万顺商务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宜兴埠走出的实业家白少良先生的资助下,一所占地近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普育学校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白墙灰瓦的校舍设计,延续着宜兴埠地区运河文化的历史,而醒目的校训“勤劳真实”,则意味着普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恢复名校传承精神
普育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敞开了大门——只要“五证齐全”,就可以入学读书。目前,普育学校服务着宜兴埠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其中流动儿童占将近45%,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平民学校”。
校长梁峰说,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普育精神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普惠民众,育成良才”。这个理念既吸取了“普育”之中普适、普及的意思,也融合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标准。
对于“勤劳真实”的校训,梁峰对它的理解是,“用心做事,愿付辛苦;老实做人,以诚相待”。他解释说,对于教师,勤劳真实是“用心教书”——为学生服务贵在用心,用心就要求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勤劳真实是就是要“用心读书,真诚做人”——让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勤奋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会研究性学习,学会动手动脑,做创新型人才,将做人作为学生发展第一目标,做人要真率、诚挚。
“普育学校是历史名校,又是现代化学校,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身心健康,志趣高雅,成绩优良,能服务,有责任的中国人’。”梁峰解释说,“其中,‘身心健康,志趣高雅,成绩优良’是良才的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能服务,有责任’是对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备素质;‘中国人’,首先要做人,更要做堂堂正正的有爱国情怀,服务祖国的中国人。”
其实,校舍刚建成时,宜兴埠的老百姓纷纷议论:“这样好的条件,会不会是一所贵族学校”?面对恢复百年名校的使命,也曾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是否要面向全区选拔最好的学生和教师”?
然而,看到刻在墙壁上的“普育”二字,联想到温瀛士老先生创办平民教育的初衷,北辰区教育局和学校一致决定:“要让新的普育学校为宜兴埠的老百姓服务,在招生上严格实行就近入学!”
今天的宜兴埠地区,正值城镇化发展的高峰,聚集着不少征地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普育学校和北辰区所有学校一样,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敞开了大门——只要“五证齐全”,就可以入学读书。目前,普育学校服务着宜兴埠地区的普通老百姓,其中流动儿童占将近45%,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平民学校”。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者的精神,力争办天津一流的平民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普育学校虽然是“天津市历史名校”,但建校之初所有任课教师中没有一位是区级名特优或骨干教师,3年连续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58人,占任课教师的56%。在普育精神的激励下,短短3年时间,普育学校从没有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发展到骨干教师拥有量突破全区平均数,教师在全国、市、区级各级各类比赛中有63人次获奖。
“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我们理解的‘平民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的教育,是多元整合的融通教育,是一种集传统、现代、中西结合的教育。”梁峰说。
“雅园产生雅意,大气成就大器”。置身于普育学校,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室里、走廊上、楼梯角,总会有开架的图书相伴,这些丰富多彩的书籍让孩子们可以在课间随手取来细细品读。阆仙文苑、阅读大厅、万顺书院、教工书吧,简约的装饰映衬着满目的书籍,随意取一本书凭窗坐下,慢慢品读,哪怕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让思绪飘到很远的地方。
校园中,还有一片学生的“开心农场”:一块约5亩地的学生实践基地,为当今远离劳动的孩子们提供一处开心的实践乐园。学生们在各自的试验田里种植着瓜果蔬菜,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猪、鹅、羊、兔、孔雀等小动物,也是学生们照顾的对象和伙伴。开心农场使学生学会了关心爱护他人,懂得了珍惜粮食,体会到了收获成功的满足,更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了快乐。
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在每周开设两节课的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有的还被主课挪用或挤占。但是,在普育学校,兴趣活动远远不止两节课。教师们开拓思路,创新活动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校本核心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培训项目,不断丰富活动内涵。
结合学生家长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周末经常加班、孩子无人看管的现实,普育学校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活动延伸到周六、周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宜兴埠乡土特色的武术、京东大鼓、农民画、剪纸、十字绣、京剧脸谱、插花等活动,已经成为普育学校品牌校本课程。京东大鼓正宗传人郝德宝和郭世阳先生、世界吉尼斯花毽纪录保持者穆丹、武术家何凤阳、民间剪纸艺术家赵德宝老师、农民画家陈金元等先后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课。
为了丰富活动载体,学校还增设跆拳道、围棋、篮球、插花、快板、相声、航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培训班。每周末免费为学校560多名体育、艺术特长生进行培训,为家庭生活困难的好苗子提供免费接受优质教育培训的机会。孩子们的选择面宽了,视野开阔了,兴趣广泛了,也变得自信了。
从平民教育中走出的普育学校,十分注重同当地社区的紧密联系。梁峰在接任校长后,曾不止一次走访附近社区,发掘宜兴埠当地文化,邀请民间“高手”来学校向学生传授技艺。同时,学校也将文化资源无私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每逢周末,普育学校的标准足球场上,总会活跃着一群矫健的身影,他们中有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有征地上楼的农民,也有做小生意的外来人员,开放的体育设施唤回了当地几近消失的足球运动传统。
回首百年,“普育”的沧桑历史见证了天津近代教育的发展变迁。普育学校的重建,既是顺乎民意、泽被后人的事业,又是对宜兴埠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缅怀。传承普育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普育学校将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迈出更新的步伐,谱写出更美的篇章。
(感谢普育学校校长梁峰对本文的贡献)
(本版图片均为普育学校提供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