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 正文 | 返回 打印 |
|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答案
A、因为功的单位是焦耳(J),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故A错; B、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茶壶是连通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之一(还有船闸、过路涵洞等),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极之间的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工作的,故B正确; C、倒影是物体在水面(平面镜)里形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手后面形成的黑色区域,故C错; D、用注射器打针,针头小,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手对注射器活塞施加力,在压力作用下药液被注入肌肉内,没有用到大气压,故D错. 故选B.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组连线中正确的是()A.物理量与单位B.装置与原理C.生活现象..”主要考查你对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直流电动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直流电动机
考点名称: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1.激光准直:在开凿大山隧道时,T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如图)
2.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如图)
3.站队成直线:前面的人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使后面的人只能看到前面相邻人的后脑勺。
4.木工检测木料的表面是否平滑。
考点名称:光的反射现象
考点名称:光的折射现象
概念 | 说明 | |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如图所示 |
(1)对光发生折射现象的理解:入射光和折射光分别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因此它们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方向也往往发生改变 (2)通常在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在界面上也同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3)光线垂直射人界面时,将不会看到折射现象,即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 |
考点名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名称:直流电动机
工作原理 | 直流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它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基本构造 | 直流电动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能够转动的线圈和固定不动的磁体。在电动机里,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电动机工作时,转子在定子中飞快地转动。如图所示 |
能量转化 |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换向器 | (1)构造:由两个铜制半球环构成 (2)作用:能自动地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能连续转动 |
优点 | 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价格便宜、无污染 |
直流电动机 | 交流电动机 | ||
构造 | 相同 | 均由磁体,线圈组成 | |
不同 | 需要换向器(两个半铜环),外电路上有电源 |
用两个铜环和电刷连接电路,外电路上无电源 | |
原理 | 相同 | 均受磁场方向影响 | |
不同 | 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 电磁感应现象 | |
用途 | 相同 | 两者一起帮助人类利用水能、内能、核能等 | |
不同 |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 | 转化为电能 |
直流电动机不转或转速过小的原因: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时,线圈不转的原因主要有电路开路、磁铁无磁性和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等几种情况。转速过小是因为电流小或磁性弱。
例1正确连接好直流电动机模型的电路后,合上开关,电动机不转,试列出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及相应排除故障的方法。
(1)____,排除故障的办法____;
(2)____,排除故障的办法____;
(3)____,排除故障的办法____。
解析:通电线圈在磁场作用下才能运动,如果磁铁失去磁性,电动机就不会转动。电动机靠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但若换向器接触不良,则不能使线圈连续转动。线圈通过平衡位置时靠的是惯性,但线圈如果原来是静止在平衡位置的,那么线圈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答案:(1)磁铁无磁性 更换磁铁(2)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让线圈转过平衡位置(3)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 可压紧电刷与换向器
用控制变量法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的判定常与电动机原理对应结合,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例如图所示,导体放入(a)图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已经标出,请在(b)图、(c)图上标出它的受力方向。
解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都有关系。
比较图(a)、(b):磁感线方向相同,都是垂直纸面向里,电流方向相反,受磁场力方向也应相反,(a)图向左,则(b)图向右。
比较图(b)、(c):电流方向相同而磁场方向相反,受到磁场力的方向也应该相反,因(b)图水平向右,所以(c)图应水平向左。
答案:如图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