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小红对厨房中发生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拧开醋瓶盖,醋味扑鼻是由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 B.用高压锅煮饭熟得快是因为高压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高 | C.碗用瓷作为材料,是因为瓷的导热性比金属好 | D.电饭锅煮饭利用的电流的热效应 |
|
所属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
A、醋味扑鼻是因为醋分子运动到了鼻子中,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A对. B、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增大.高压锅内的气压大,水的沸点就高,所以用高压锅煮饭熟得快;B对. C、碗用瓷作为材料,是因为瓷的导热性比金属差;C错. D、电饭锅煮饭时,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是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D对. 故选 C. |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小红对厨房中发生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拧开醋瓶盖,醋味扑”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物质的基本属性、
扩散现象、
电热的防止和利用、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物理。
考点名称: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的属性:
物质作为一个存在体,有它固有的属性,质量,体积,密度,物态,比热容,热值,电阻,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磁性强弱,弹性大小这些都是物体的属性。
物质的质量定义:
物体的惯性质量,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表征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物体的引力质量,由万有引力公式定义,表征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受力情况。
等效原理假设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
广义相对论中质量表征物体弯曲时空的能力。
体积的定义:
体积,或称容量、容积,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均是零体积的。
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棱长是1毫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毫米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长方体:V=abh(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V=a.^3;(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正圆):V=πr^2h【圆柱(正圆)体积=圆周率×(底半径×底半径)×高】
以上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归纳为:Sh(底面积×高)
圆锥(正圆):V=(1/3)πr^2h【圆锥(正圆)体积=圆周率×底半径×底半径×高/3】
角锥:V=(1/3)Sh【角锥体积=底面积×高/3】
柱体:V=Sh(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球体:V=4/3πR^3 【球体体积=4/3(圆周率*半径的三次方)】
棱台:的体积公式为V=〔S1+S2+开根号(S1*S2)〕/3*H
注:V:体积;S1:上表面积;S2:下表面积;H:高。
物理公式:V=m/ρ
密度的定义: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重”,密度小的物质“轻”一些,这里的“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
正确理解密度公式时,要注意条件和每个物理量所表示的特殊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有三种情况:
(1)ρ一定时m和V成正比;
(2)m一定时,ρ与V成反比;
(3)V一定时,ρ与m成正比。
结合物理意义,三种情况只有(1)的说法正确,(2)(3)都是错误的。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理解物理公式时,不可能脱离物理事实,不能单纯地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中各量的关系
5.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正确读法为千克每立方米,符号kg/m3,常用的单位是克/厘米3,正确读法是克每立方厘米,符号为g/cm3。
物态与物态的变体:
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态的变化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 (放热)
汽化(分蒸发和沸腾): 液态→气态 (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气态 (吸热)
凝华: 气态→固态 (放热)
考点名称: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大家都知道,分子和分子之间是有距离的,就算是再紧密的物质分子也不可能严严实实地积压在一起。分子和分子之间以分子力相连接,分子可以随机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集团)的热运动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的实质
扩散现象是气体分子的内迁移现象。从微观上分析是大量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的结果。由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分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分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也不同。这种碰撞迫使密度大的区域的分子向密度小的区域转移,最后达到均匀的密度分布。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子为什么会扩散?
由于粒子(原子、分子或分子集团)的热运动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扩散可以在同一物质的一相或固、液、气多相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间进行。
扩散主要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一般是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扩散,直到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均匀或两相间的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物质直接互相接触时,称自由扩散。若扩散是经过隔离物质进行时,则称为渗透。
在自然界中扩散现象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使整个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保持相同的成分;土壤里所含有的各种盐类溶液的扩散,便于植物吸收,以利生长。此外在半导体,冶金等很多行业都应用扩散,以达目的。扩散,热传导和粘性通称为输运现象,其分别将物质(质量)、热能、动量由一位置移至另一位置,从而达到浓度或温度的均匀。
扩散现象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固体是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液体的话是温度和物质的多少,气体是温度和物质的多少以及气压差之类的。
判断扩散现象的方法
确认某种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时,关键是要看不同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由于分子运动形成的,还是由于宏观的机械运动形成的。由于分子运动而自发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受外力作用下的宏观机械运动形成的现象就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秋天,桂花飘香属于由于分子运动而形成的扩散现象,而冬天,雪花飘扬是由于雪花受重力和风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它不属于扩散现象。
考点名称:电热的防止和利用
电热的利用与防治: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有非常普遍的应用,如电热毯、电熨斗、电烤箱等
防治:电视机长时间工作,会使后壳积累较多的热量从而影响寿命,需要散热
电热的作用与危害:
一、电热的利用
1 纯电阻电路就是指电流通过的电路中的所有的导体,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
2 电热器就是一个纯电阻电路,人们利用它来作加热的设备:
例如: 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都是电热器.
电热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发出热量.
电热器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等优点.
例如:电褥、电烘箱;家禽电热孵卵器,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乃至高空飞行服里的电热保温装置,都是电热器,它们有不同的构造和用途,但原理都这样.
二、防止电热的危害
在电动机里,电流所做的功主要用来做机械功,但电流通过电动机里的电阻也会要产生热量这样的电路我们叫它非纯电阻电路),会使导线温度升高,温度超过绝缘材料的耐热温度,绝缘材料会迅速老化甚至可能烧坏,这就需要考虑散热,还要加快散热,有的电动机里随电动机转动装有风扇,同时把外壳作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都是为了迅速散热.
收音机、电视机等用电器也都是考虑散热,它们的机壳上都有散热孔.
电热和电功:
电热和电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电流做功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时,电热在数量上才与电功相等,Q=I2Rt=W=UIt=Pt=U2t/R,若导体不是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电视机,电冰箱等)。W=UIt=Pt>Q =I2Rt,电功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